关于高校慕课建设规范及应用的思考

    徐晓飞 战德臣 张策

    

    摘 要:在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引领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已进入高质量规范建设和高水平深化应用新阶段。在疫情后常态化在线教学实践中,慕课标准规范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且紧迫。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在线课程标准规范的研究状况,提出了符合我国高校慕课发展特点的标准规范体系框架,论述了慕课基本标准及其应用指南,将对我国高校慕课建设与线上线下教学应用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慕课;标准;规范;在线教学;混合课程

    一、慕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2013年慕课进入中国以来,引发了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的一场巨变,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给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带来重要机遇[1-6]。教育部2015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对中国高校慕课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于2017—2019年认定了18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教育部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并于2020年认定并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5000余门,极大促进了我国慕课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4亿人次。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了高校慕课应用新模式,构建了MOOC、SPOC、MOOC+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1+M+N”跨校协同教学等多种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在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上,我国宣布,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中国慕课”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方案和品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的优质慕课及其混合式在线教学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上千所高校数十万教师在线教学和数亿人次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慕课在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高校慕课应该如何规范建设、推广和应用?如何采用慕课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何评价优质慕课的质量与水平?高校慕课学分如何认定?如何使用课程相关数据进行课程评价?此外,因各慕课平台之间慕课质量规范差异较大,对高校使用慕课造成了一定困难。在疫情期间,也因某些慕课多、杂、乱问题,对高校在线教学造成了一定干扰。为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建设一整套慕课标准规范体系,规范慕课教学行为与开放服务行为,建立“建用管评”一致评价标准,促进形成慕课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上发布的《慕课发展北京宣言》中指出:“规范慕课的开

    放、共享、应用与管理,共同推动慕课与在线教育的国际技术标准和课程规范制定。”慕课标准规范体系是中国慕课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中国慕课”影响世界的重要方式。

    本文基于近几年对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1-10],并结合近年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在慕课标准规范建设方面的相关工作,提出了符合我国慕课发展实际的高校慕课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及相关标准规范,发布了《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旨在为我国高校建设慕课与应用慕课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指导,为各类机构制定慕课教学质量标准规范提供参考。

    二、慕课标准规范体系的研究基础

    慕课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空间虚拟化、跨越时空限制的资源利用最大化、支持个性化选择的学习行为自主化、师生和生生交互方式多元化等显著特点,是教与学的巨大变革。国内外围绕在线教学和慕课的评估评价、实施规范、认证标准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2001年,美国“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在线学习认证标准[11],从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英国Wales Bangor大学提出了一种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包括会话模型和控制论模型。前者用以评价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及学生与环境通过媒体进行交互的活动情况以及学习工具的交互性支持等,后者则从资源流通、协作、监控、个性化、自主组织、结构的可变动性对各种在线学习工具进行了性能的分析。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和Blackboard公司联合发布了在线学习质量标准(Quality On The Line),包括: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7个方面24个必要的核心子指标项和21个非必要的可选子指标项,评价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质量。

    自2017年起,教育部在开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过程中,从操作层面制定了一套认定标准,包括了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团队、教学支持、应用效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2019年,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完善了这套认定标准,涵盖了教学理念先进、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等方面。这套认定标准操作性强,在事实上对高校慕课建设起到了导向作用,成为研制慕课标准规范的重要工作基础。

    2015年以来,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陆续推出了系列的标准规范,包括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指南、在线开放课程上线开放与服务规范、MOOC+SPOC实施指南与规范、混合式教学实施规范暨“MOOC+SPOCs+翻转课堂”实施指南、在线开放课程分级评价认证标准。这些标准规范虽然是针对计算机类慕课建设与应用,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2018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起草了《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国家标准(GB/T 36642—2018),提出在线课程信息模型(包括:课程信息概要、学习活动设计、测试类学习资源、非测试类学习资源、课程讨论区、知识点集合、教学分析报告、扩展元素)、在线课程评价方案信息模型,同时对在线课程平台也提出了基本要求。这份国家标准从教育技术角度对包括慕课在内的在线教学的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

    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为系统制定慕课标准规范奠定了工作基础。2019年,中国慕课大会发布《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提出:“积极推进慕课质量管理,努力为世界慕课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为积极响应行动宣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启动了中国高校慕课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宣贯工作,于2019年11月发布了《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版);经过一年的征求各方意见和修订,2020年11月发布了《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版),并推荐给全国高校参考借鉴。指南的发布受到了教育部、高校教师和社会的积极好评,对高校一流课程高质量建设、国家一流课程评审标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高校慕课标准规范体系的框架设计

    制定高校慕课标准规范体系,既要从理论层面对慕课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要在实施层面为慕课教学应用与评价提供标准。为此,高校慕课标准规范体系框架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建用管并重

    通过标准规范的制定,引导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靠教师建设更多更好的优质课程资源;引导广大教师会用慕课、善用慕课,用慕课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为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加强慕课及慕课平台管理,开展慕课分级评价与认证工作提供参考。

    2.可操作性

    高校慕课标准规范体系应以实用为主,既要避免形式主义,更要避免僵化呆板,应“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有规矩,又有空间”。这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标准”“规范”与“指南”来区分。“标准”是对课程进行分级评价的依据。“规范”是对课程开放与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行为要求,避免不良行为发生影响慕课健康生态体系建设。“指南”是对教师进行慕课建设和混合式教学的指导性意见,着重于引导和引领。

    高校慕课标准规范体系框架设计涉及慕课建设与开放、慕课应用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慕课平台等方面,如图1所示。

    “慕课基本标准”从教师的视角,规范了课程的基本要素、基本的开放与服务行为,主要用于指导慕课建设与开放。“优秀慕课标准”(优秀慕课也可称之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则是慕课的高标准要求,是一种指南,主要用于评价慕课,指导和引领教师实施课程创新,建设优质慕课,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基于慕课基本标准,可以制定“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基本标准”,规范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等课程基本要素和教学服务行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优秀标准”则用于评价混合式课程,引导高校教师高质量实现混合式课程教学。“慕课平台标准”对各平台最小且完整的功能集合以及相关的数据、技术、管理和服务进行规范,并提出发展演变、扩展或延伸功能的建议,引导各平台提供规范且一致的课程服务。

    本文将以“慕课标准”及其应用为例,阐述高校慕课标准规范体系及其应用指南。

    四、慕课标准

    慕课的本质是课程,应具有课程的基本要素。同时,慕課又是以在线形式进行共享和传播的互联网产品,应具有互联网开放服务属性。因此,慕课标准主要从课程要素、开放行为、内容传播和课程服务等方面建立规范和标准。

    1.课程要素

    课程要素通常包括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评价等。慕课中,课程大纲通常以“课程介绍”的形式呈现,主要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短视频”的形式呈现,辅助教学内容通常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教学活动通常以“在线交互”形式进行,如“在线讨论”和“在线练习/作业”“在线测试/考试”等,其中“在线讨论题目”和“在线练习题、作业题、测试题和考试题”均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评价通常组合“在线测试/考试”的结果,在线计算并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呈现。教学设计的一部分通常以“导学资源”的形式呈现。

    作为慕课,课程要素应该严谨、规范、清晰和完整,为此,慕课标准对相关课程要素做出规范。课程介绍是课程面向所有学习者开放的窗口信息,是学习者了解课程的重要渠道,其中最重要的课程大纲,是课程作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由此规定的课程内容、范围和教学要求的纲要。教学短视频是慕课的主要教学资源,应满足画面清晰、图像稳定、声画同步、声音清晰、语言规范等基本规范。多媒体、导学资源等主要是指帮助学习者完成课程内容学习所需的教学资源。讨论话题应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作业题、测试题和考试题用于支持过程化与个性化考核,用于学习成效评价。基于平台的学习数据用于支持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

    2.开放行为

    慕课重在开放,通过在平台的开放行为面向学习者提供服务。为促进课程共享,课程开放行为应有一定的规范性,以便于不同高校对慕课的选择与学分认定,以及各级各类评价机构对课程数据解读的一致性和课程评价的一致性。为此,慕课标准对相关开放行为做出规范。

    (1)学期制开放和运行。慕课开放有学期制模式和自主模式。学期制模式有明确的开课、结课日期和课程进度,而自主模式没有明确的开课、结课日期,全部教学内容一次性开放运行。高校慕课建议采取学期制模式开放和运行,以便与高校校本课程相比较相匹配,为此,我们将开课日期和结课日期之间的时间跨度称为一个“慕课学期”。定义了“慕课学期”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定义慕课的学分,就可以使课程数据,如选课人数、结课人数等具有统一的统计口径,即以慕课学期为单位进行统计。就可以使各种慕课教学活动按慕课学期组织与实施。

    (2)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开课教师对所有慕课资源和教学活动开放日期和进度的有序安排,包含主要学习专题、学习单元的内容结构,是互联网课程开放控制的主要手段。我们将一次性发布开放的所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称为一个“慕课讲”(简称“讲”,对应高校校本课程的一次两学时课堂或教材的一“章”),一讲通常包含多个教学短视频和相关的学习活动,通常按周发布。定义了“慕课讲”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按周或相对固定的周期开放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按进度有序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就可以对慕课开放进行规范,例如每讲开放视频总时长和课程开放视频总时长的规范化有助于高校衡量课程学习强度,合理安排高校学生的学习计划,实现跨校跨平台慕课的学分互认等。

    (3)学习活动。按照教学计划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测试与考试等是慕课的重要特征。尽管不同慕课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活动,但规范的学习活动,例如在线讨论频度、在线测试频度等,有助于高校衡量课程学习强度、评估课程的挑战度、认定课程学分等。

    (4)学习评价。慕课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考

    核,通常按照事先公布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获得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及时进行累加式、形成性或总结性评价。尽管不同慕课可以有不同的学习评价方式,但学习评价的规范化有助于评估课程的挑战度,以及提高课程可信性等。

    3.内容传播和课程服务

    从内容角度,课程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规范完整,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明确,评价考核合理,反映学科、专业基本内容与最新发展成果,内容更新完善及时。课程要适合网络化公开传播,且不存在思想性或科学性问题,并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提供课程服务是对慕课的基本要求,也是慕课区别于很多网络课程的显著特征。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团队,在线组织学生学习,组织在线讨论与在线考核,面向学习者提供在线答疑,与学生互动等,这些是确保慕课发挥本质功能的必要服务,慕课教师团队应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保障慕课良好运行。

    4.优秀慕课标准

    有效确定衡量慕课优劣的构成要素至关重要,达到某种标准成为区分慕课质量的重要依据。多年研究与实践表明,优秀慕课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课程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与先进性,教学设计精益求精。(2)教学方法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当,教学视频制作质量高,辅助教学资源丰富且有引导。(3)考核方法先进,在线考试题库题目数量多且有区分度,在线考核频次能够适应互联网学习场景,能够有效反映课程目标达成度。(4)教学服务及时有效,学习者高效互动,应用效果好。(5)课

    程团队教师水平高、造诣高。(6)课程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在本校应用效果明显,在社会认可度高、影响力大。(7)在同类别课程中有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由此而形成的优秀慕课标准能够引导教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教与学质量。

    五、慕课应用指南

    建设慕课是为了应用和共享。将线上慕课与线下实体课堂有机结合,既能发挥慕课的优势,如不受时空限制、多通道重复学习、有效实现过程化与个性化考核等,又能发挥实体课堂的优势,如教师与学生同步学习与互动、有效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等。

    慕课应用指南建议有三种方式运用慕课。(1)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基

    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除开放性受限外,SPOC其他要素亦如慕课,也是完整的在线课程(本文统一称其为慕课,除特殊情况外不做区分)。(3)基于“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MOOC+SPOC”是将慕课整体嵌入SPOC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SPOC,是我国高校创造出的颇具代表性的在线课程形态。基于MOOC/SPOC的“1+M+N”跨校协同教学是其典型的教学模式。

    线上慕课与线下实体课堂的结合就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上课程应有完整的教师讲授视频,完整地呈现了教师“讲教”,线下课堂更多地强调学生“学练”。可以应用自己建设的慕课,也可以应用经认定的优质慕课。建议引进高水平教师的慕课或国家一流课程以提高课程内涵,在本校建立SPOC以解决分层次差异化教学,再基于该MOOC+SPOC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以提升学习效果。

    在慕课应用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慕课运用不当进而导致增加学生负担(线上观看视频与线下教师讲授相重复)或者过度依赖慕课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而忽略了课程内涵与挑战度的提升)等问题。为此,慕课应用指南从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学时、教学活动、教学数据及运用等进行了规范,强调了慕课运用的恰当性、课堂行为的规范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过程(文件)的完整性,并规范了必要的教学文件。例如,建议线上学习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的20%~50%、翻转课堂应统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形式互补与合理分工、线上学习时间与线下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线上学习成绩与线下学习成绩的合理划分、线上教学活动与线下教学活动的分工合作等;应注意考核形式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完整性、教学文件应齐全等。

    慕课标准规范对于高等教育相关组织与个人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教师可以基于标准规范完善自建慕课及混合式课程的运行,按照标准规范的指引,创新慕课运用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管理者可以基于标准规范审核自建在线课程运行质量,完善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标准进而推动在线课程的共享与传播等。各类慕课联盟可以基于标准规范遴选并推动高质量高水平慕课的广泛传播与共享。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基于标准规范建立优秀课程评价标准,推动优秀在线课程的认定和共享等。各慕课平台可以基于标准规范完善课程平台的功能,提供符合标准规范的具有统一口径的课程相关数据,建立慕课建设、上线、开放、运行、监管规范的制度体系。

    六、結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慕课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们目前对于慕课的理解、认知和运用仍然处于发展之中。慕课标准规范与应用指南有如下的作用:(1)规范教师建设在线课程,提高在线课程质量;(2)指导教师运用慕课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引导高校正确评价课程,认定课程学分;(4)引导高校管理者推动在线课程传播与课程共享;(5)引导各类慕课平台规范管理和运行慕课;(6)引导各类教育机构正确评价

    慕课。

    慕课标准规范的建设不仅仅在于文本制定,更要强调宣传贯彻与落实,推进慕课的建、用、学、管、评。应该在政府部门、教指委、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各慕课联盟组织、慕课平台及相关企业、广大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层面建立广泛的宣传渠道,推进慕课标准规范成为 “中国慕课”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慕课建设提供引领性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晓明. MOOC:是橱窗,还是店堂?[J]. 中国大学教学,2014(5):15-18.

    [2]林蕙青.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4-6.

    [3]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6-11.

    [4]吴岩. 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7-9.

    [5]张大良. 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 中国大学教学,2016(7):6-11.

    [6]瞿振元. 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 中国高教研究,2014(6):1-4.

    [7]徐晓飞. 抓住MOOC之机遇 促进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29-33.

    [8]徐晓飞,傅育熙,李廉,等.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5(11): 6-10.

    [9] XU X F, ZHAN D C, ZHANG C, et al. The MOOC/SPOC Based “1+M+N” Multi-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Practice and Experience[J]. Computer Education, 2018(12):1-6.

    [10]战德臣,聂兰顺,张丽杰,等. 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5(8):29-33.

    [11]朱凌云,罗廷锦,余胜泉. 网络课程评价[J]. 开放教育研究,2002(1):22-28.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项目“CMOOC聯盟高等教育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推广”、2019年项目“慕课标准研制”、2020年项目“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研究与编制”“疫情后新常态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在线教学模式研究”;2020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培育项目“MOOC教学试点学院建设牵引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