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风景园林成为新的一级学科为专业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也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景观都市主义倡导学科整合和专业合作,致力于使景观取代建筑和规划成为承载当今城市发展的一种基本生长模块和生态体系,代表一种认知、处理人地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城市设计则被认为是综合处理各种城市系统和要素关系的、代表公共价值取向和高质量城市环境观的专业范畴,代表一种提供多系统协同机制以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策略。研究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探讨在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教学及训练过程,明确其课程组成、性质和地位,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及其组织等。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景观都市主义;学科整合;城市设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6608[AM〗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新增21个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列在工学门类。实际上在现代主义开始盛行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风景园林学所涵盖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范畴始终处在各种纷杂和争议之中:专业教育缺乏明晰定位及范畴界定,职业培养标准和架构尚不明确,与建筑、规划、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相互关系模糊,以及行业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操守缺失等,已经成为制约其真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任务
1.风景园林学的由来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提出是在19至20世纪之交,其渊源是荷兰的风景画派和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基础是(德国)古典造园和(英国)风景造园。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今天有各种解读:中国“风景园林”(农林院校)和“景观学”(工科院校)、日本“造园”、韩国“造景科”、香港和台湾“景观建筑学”、清华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景”等。相关定义非常多,如“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目前比较接近共识的定义是“用艺术的手段,处理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
2.风景园林学发展趋势
从古典主义时期的自然风景造园到现代城市空间中结合生活游憩场景的公园绿地景观,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不断发展。(1)价值观层面:从比较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价值取向;(2)服务对象层面:从为少数特权阶级游赏风雅服务拓展为对整个人类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3)实践尺度层面:从规划设计中微观尺度要素拓展为大至全球生态系统小至一方庭院景观的全尺度范畴;(4)技术方法层面:从单一学科认识和园林技术方法拓展到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多维度技术融合应用。风景园林学中追求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致力于协调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营造高质量空间景观环境等核心思想,决定其拥有广阔而深远的前景。
3.现实困境及任务
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发展一直具有较为清晰的脉络和范畴。但在中国,风景园林学由于长期处在二级学科边缘,导致影响力偏低,门户之见和分化严重,学科结构不完整,实践出现偏差。风景园林学的专业知识构成、学科基础和边界、教学评估标准,甚至包括理论核心和价值体系等,均陷入混沌状态和各大“主流”高校各自为政的现实之中。以学科设置为例,就有林学、农学、工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主导方向的区别——这极大制约着风景园林学的进一步发展。
从学科的知识构成和核心内容来看,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应互为“图底关系”,相辅相成而共同组成人居环境学科群的基础支柱。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和形象思维、艺术素养和工程技术,帮助其建立空间与形态营造能力、景观生态思想和美学观念,并广泛吸收地理学、林学、地质学、气象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环境科学与技术、土木和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理解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并建立公共价值观。
(二)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种整合与协同的视角
景观都市主义是建筑师在城市化浪潮中对于“景观体验”和“城市组织结构”的自省与反思,也为长期处在受压抑状态的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了一次提升自身地位和影响力的机会,是城市设计对景观的宣言式回归。历史上,从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作为城市形态基础结构,到大波士顿地区自然系统规划奠定大都市圈开放空间网络,再到“设计结合自然”,都与景观都市主义建构城市生态、公共基础设施的主张一脉相承。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李敏稚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教学研究
景观都市主义倡导学科整合和专业合作,致力于使景观取代建筑和规划成为承载当今城市发展的一种基本生长模块和生态体系,在宏观层面代表一种认知、处理人地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可以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和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多元视角,有助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课程体系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教学效果的提高、传统和特色的延续,以及学科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的提升等,逐步建立起多学科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开放整合的学科体系。
(三)当代城市设计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从19世纪60年代建立发展至今,现代城市设计理论领域一直处于充满争论和对立的状态之中。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的整体设计,偏重于建立外在的形体创造框架来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通常被理解为是一个多解的过程和一个不断根据系统反馈进行调整的动态的城市管治过程[2]。城市设计学科则被认为是综合处理各种城市系统和要素关系的、代表公共价值取向和高质量城市环境观的专业范畴,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代表一种提供多系统协同机制以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策略。其基本理念如混合功能、土地集约、公交导向、公共活力营造、中高密度连续城市肌理等,已经成为景观都市主义规划设计实践解决城市(与自然)中观尺度环境中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来源,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认识主要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发展成果的引介。到目前一些基本问题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界定应更加清晰,如:(1)针对土地利用、交通规划、景观等的城市设计要素划分和规划设计控制引导;(2)针对城市设计实施的机制研究和实践推演;(3)如何向公众传递优秀的公共价值观和提供高效率的多方协同机制;(4)通过设定城市设计框架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安全格局;(5)在实施层面重点研究如土地集约利用、低碳交通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及指引、绿色建筑等关键技术并加以推广;(6)尽快建立城市设计的体制和法律保障等。总之,当代城市设计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建立复合的“整体观+协同观+生态观”已成为必然趋势。
(四)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教学研究
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里,城市设计教育课程通常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置,一般接收有建筑学或景观建筑学背景的本科毕业生[3]。近年来一些具有规划背景的课程内容,如地理学、法律学、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学等,也开始融入城市设计的形态训练。城市设计教育通常涵盖基本的城市设计、土地使用及设施规划、职业实践等内容,近年来有本科化和专门化倾向[4]。在国内各大主要建筑院校的本科教学(高年级)体系中,均设置有城市设计理论、课题训练、国际工作坊等相关课程环节,显示出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形成共识。有的院校在改革方面步伐迈得更远,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遇上了最好的时代,但要真正发展,必须摈弃以往的学科隔阂和专业限制,以整合协同、开放包容的视角,从构建城市生态、公共基础设施着手,充分发挥传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技术精髓,通过城市设计过程建立联系宏观-中观-微观城市要素的(形态)控制和引导机制,以专业教学传递优秀的公共价值观念和高品质环境理念,让学生掌握各种尺度下的城市设计方法和实操技术[5]。景观都市主义倡导的整体观和生态观,以及对于提升景观设计行业地位和影响力的“宣言式”推动力,将对当代风景园林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而当代城市设计思想和方法对于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则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城市发展观和公共价值观,培养形态设计和控制能力,掌握城市建设实施管理技术等。
二、 研究内容及重点
(一)城市设计中的景观视野
景观都市主义提出以景观作为城市发展各系统中一个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的连续系统,可以成为实施城市整合过程的引导框架和依托基质,在各个层面促进城市形态的完整,为城市提供多种生态服务,以多层次、多系统格局连续地为城市环境提供生态承载力。宏观上,景观作为一种视野和整合性的导引框架。中观上,景观作为联系中介和过程催化机制,整合城市多元要素,完善城市各项功能。微观上,景观塑造场所“核心”,生成城市各种功能要素联系与发展的综合环境。
城市设计可以利用景观系统的结构特性,更好地定位包含在系统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炼和选择景观元素、建立元素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建立整体结构秩序,为其寻求更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城市设计在理性、灵活、开放的结构之下,遵循“共同感受”下的“基本秩序感”来构建城市。景观要素视觉力的整体构成表现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组群(规模)效应、围合空间、嵌合结构、连续性、秩序等。
景观视野倡导建设与自然形态相协调的多样化城市景观,保护城市开放空间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注重塑造城市空间的场所感和归属感,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和途径。提倡适宜步行的城市街区尺度,人性化、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多样化的交通选择,紧凑密集型的建筑类型,以及公众参与等。基于景观视野的城市设计方法可描述为①:以一系列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区域通过线性绿化系统形成主要的城市景观网络。在此基础上,将城市的各功能系统融入复合型的景观形态框架当中。
(二)城市设计的基本价值观培养
城市设计教学除形态训练和技术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认识城市,了解城市产生、发展、兴衰的背景和规律,认识与城市相关的一切经济、社会、人文、自然、政治现象及其背后机制,建立起对城市开发建设决策、执行、管理、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理解[6]。国内外学者均有对城市设计的公共属性提出过定义②。可见城市设计师对公共价值认知和维护的重要性。
我校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就特别强调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真正提高对城市发展规律、城市设计公共性和公共价值的认知,树立起正确的城市设计价值观,理解城市设计与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学科的协同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其一是通过电影认知城市的课程(为期一周,见图1);其二是在美国几个大城市游历、观察和授课的Study Trip课程(为期三周,见图2)。
图2Study Trip美国城市设计考察课程记录前者是由海外名师计划引进的美国密歇根大学资深城市设计教授Roy Strickland主持的密歇根大学城市设计研究生项目。通过在10部电影中认识城市(实际在中国讲授时间为一周,观看5部中外电影),了解城市环境的对比和反差,以及电影情节背后特定的故事背景与场景特质,认识城市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如电影The Naked City通过展现关于纽约城市街道、街区与建筑的故事,抓住城市特质,并随着故事情节展开而深入、细化。纽约的街道和街区结构囊括了非常丰富的建筑类型、社会活动,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也培育出纽约特有的活跃多样的社区环境。又如展现城市路沿石、人行道和台阶的电影Do The Right Thing,展现建筑细节——窗的电影The Third Man,展现街道家具的电影Salaam Bombay,展现城市声音的电影Chinese Box,展现城市交通的电影Crash,以及讲述中国社会变革期(北京)城市边缘的社会交往空间中发生的群体故事的电影Beijing Bicycle等。通过电影描绘城市的各个尺度——从区域到建筑,展现了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同时镜头呈现出城市中不同活动、形态、空间和等级、阶级的画面,为城市设计提供基本信息。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了解世界上其他城市的难得机会,使之有机会去做空间对比、学习,并对不同的城市和社会形态进行思考。再者,学会用电影的叙事手法来建立自身对城市的故事线索,最终通过城市设计项目来讲述城市的故事。
第一年的Study Trip课程则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亲历美国几大代表性城市,包括东岸的纽约、波士顿,中部的芝加哥和西岸的旧金山(也有考虑欧洲或亚洲城市)。通过邀请当地著名高校的城市设计资深教授为学生讲授城市形态的发展历史,及其背后推动机制和体现城市性格的各种“故事”,并亲自带领学生步行游历城市的主要区域(通常是中心区、滨水区、贫民区、郊区住宅区或城市复兴区等),对典型街道、街区、建筑和景观进行观察、记录、比较、描绘和解析,感受城市公共生活场景和社会各阶层的活动特点,了解城市公共空间场所、公共建筑和城市景观的设计及控制方法。其间还安排了与世界著名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公司SOM、RTKL、AECOM等,以及康奈尔大学纽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的会议与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世界顶尖水准的城市设计项目实例。学生最终形成个人的城市考察报告,回国后继续收集和整理资料,对感兴趣的城市专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帮助学生比较直观、迅速而具体地建立起初步的城市设计方法论和公共价值观。
(三)城市设计训练过程:Urban design studio教学
形态设计训练和城市系统设计始终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坚持立足本土、中外交流、方法创新、条件真实等原则,分为城市设计题目和联合工作坊两大类,根据教学需要交叉进行[7]。
前者从广州城市空间形态调研(4周)入手,到广州典型街区测绘(4周),番禺石岗东村地区城市更新(6周),再到广州琶洲西区南大街城市公共空间与高层建筑设计(6周)等,分别结合真实的城市环境和设计任务进行设置(图3)。组织方式上将学生按总体组和分主题小组划分进行城市设计工作,相互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有利于激发积极性。
后者包括在四年级上学期末和下学期初设置的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5校联合工作坊——苏州怡园历史街区建筑与城市设计,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工作坊——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合的“博士冬令营”——广州TIT创意园区城市设计(图4),还包括与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举办的城市设计课题研究等。
(四)城市设计教学体系建构
首先应明确课程涵盖的主要方向,以及深入探讨各方向可能存在的一些更细分的学科或者研究方向。有学者很早就提出城市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式可以涵盖4个方面:(1)怎样设计城市:城市设计的方法和实践。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和历史、环境规划、城市建筑、空间和活动、设计方法和实践、技巧和展示等;(2)城市如何建成:城市及其组成部分。包括城市历史、城市扩展过程、土地经济学、住宅、商业和工业、市政和交通规划等;(3)怎样制定开发决策:投资和开发过程。包括土地制度和法规、房地产市场分析、投资评估、资金筹措等;(4)怎样管理城市的发展:发展的控制和机制等。包括政策和规划过程、发展的控制、城市设计检讨、新市镇发展、旧城保护与更新等[8]。城市设计专门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以教学大纲为基本架构,对课程基本情况、教学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及其组织、主要参考资料等进行了界定。
1.课程基本情况
大纲定义建筑学系本科四年级、五年级设置城市设计研究方向,以城市设计为主干课程,对应四年级的建筑设计(五)和建筑设计(六)的教学内容。五年级延伸至城市设计班的建筑设计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将课程按学期分为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拓展和综合素质养成4个阶段。城市设计专门化课程强调与城市相关的多学科背景及综合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的城市视野和价值观、理解及认知城市、实践城市设计的主要课程。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城市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城市分析并实践多种尺度下的城市设计的素质。
3.基本要求
(1)深化并扩展相关知识:以城市设计知识学习和课题训练为核心与载体,扩展并建立与城市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2)建立城市设计价值观和培养专业能力:坚持以多样化、多目标、综合能力为根本方向,同时突出知识体系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从与城市相关的阅读活动开始,结合相关主题教学,帮助学生在感知、体验和认识城市各系统(如土地、交通、街区、建筑、景观等)及其要素的过程中,建立起整体的城市设计视野和公共价值导向的城市设计观[9];并能较熟练地掌握多维尺度下、涵盖各种类型、团队协同合作的城市设计应用和实践能力。(3)面向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建立依托于城市设计的、较为全面的、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面向城市设计实践操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在团队协作中锻炼个人的设计技能和组织才能,形成城市设计师基本的职业素养。
4.教学内容及其组织
(1)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其一,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城市认知过程:首先,从阅读、研究与城市相关的理论和现象入手,了解认知城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为掌握城市设计方法奠定基础;其次,通过现场考察、案例解读等方式对构成城市的各个系统及其要素进行认知和体验,强调行为参与和角色代入;最后,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中格网、街区、建筑、道路、景观等的类型学研究意义和方法,解读其背后蕴含的复杂的历史、地域、人文等因素。其二,理论与实践课程构成内容(对应课时和学分)和比例(对应时间周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组合,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度,可以针对教学的反馈和评价适时作出调整(图5)。其三,理论教学的内容将结合城市空间认知实习、城市空间调研分析和基础理论指导等课题进行。其四,通过搭建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城市设计专业的多方合作平台,逐步引入1~2个以国外(北美、欧洲、亚洲等)有代表性的城市区域(环境)为基地的全过程(跨学期或整学年)的城市设计题目(项目),借助海外名师计划引进国际著名城市设计专家、教授讲学,通过实地体验国内外优秀城市空间,增加国际化城市设计体验和拓展城市设计视野,逐步形成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的发展特色和优势。
图5城市设计课题组织模式(2)强调全过程的城市设计课题教学模式(图6)。
(3)城市设计课题训练内容:从形态训练(四上)到综合训练(四下),从实践锻炼(五上)到综合检验(五下),课题训练始终贯彻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循序渐进地从形态设计过渡到系统设计。
图6城市设计课题教学全过程模式三、结语
目前中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且正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学科发展形势一片大好。风景园林教育迫切需要走向多学科融合和面向职业培养的新道路。而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也处在非常有利的时期。学科、专业的重新定位和作用提升,以及针对实施的体制和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也提上日程。重新倡导城市公共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所引发的全民热切讨论和公民优秀素养的逐步形成,以及全社会公众参与的真正推行和程序设定,均彰显着积极、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在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不可估量的价值[10]。景观都市主义可以为风景园林教育中城市设计课程的设置和执行提供一种整合与协同的视角,而通过城市设计课程的学习和设计训练,又可以为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在城市中观(和微观)层面空间形态和城市环境的实现提供设计方法和技术策略。城市设计教学促进公共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将为学生未来成长为具备多学科综合眼光和设计整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过程。文章所阐述的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教学成效有待检验和评价,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先行者的意义往往是开创性的。反思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作者认为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教学体系中关键环节的设置应更严谨,增加教案的备选方案以应对新的变化。(2)强化类型化教学,提高城市形态设计训练的有效性。(3)加深学生对城市公共性的理解并敦促其在设计中自觉维护公共价值。(4)增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适应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研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系统性思维和逻辑判断(决策)能力,提升城市问题解析和快速应对能力。(5)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效果,丰富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交流模式,完善对课程的阶段性评价及反馈机制等。
注释:
①先确定城市的基本道路骨架、主要开放空间、中心区等,然后设计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1)依据上位规划和区域发展情况,对地块的土地使用做出合理调整和限定。(2)在确定区域道路交通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块的形态和功能——这是一个互相制约的过程,可对道路系统做出适时调整和改变。(3)结合地理环境特色、历史文脉等因素塑造地块的景观形态和特色。景观设计中注重构图感和形式美的创造,但决非唯美化。城市设计更要避免重蹈“城市美化运动”的覆辙,充分尊重人性和生态。(4)在整体景观结构框架之下,通过城市设计导则,指导开敞空间、建筑功能与形式、交通组织等内容。如作为城市公园的地块,既要考虑地块中建筑布置、交通流线、绿化、广场、标志物设置等,也应综合考虑与周边地块在天际线、界面形态、交通联系方式、场地出入口等方面的联系。(5)在把握整体基本形态的前提下,通过导则进一步细化城市设计具体元素,为工程设计师提供参考性设计示范;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与周边地块的关系。城市形态的轴线关系、连续关系、关联的山水体系、路网结构等方面将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基本质量和审美情趣。(6)通过中心性或重点地块的景观设计实现以点带动面,沿景观网络持续创造的城市发展过程。
②例如国外定义有: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各种场所,各种建筑物之间的空间,是有关公共领域的物质形体设计(英国牛津大学莫伦教授)。不同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与街道的关系;广场、公园及其他构成公共领域的空间……以及此类空间关系而形成的人的行为模式。简而言之,即建筑与非建成空间的一切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DoE Planning Policy Guidance Note 1,1997, para.14)等。国内定义有:城市设计从广义上看,就是指对城市生活的空间环境设计(王建国)。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朱自煊)等。
参考文献:
[1] 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HanidShirvani. Urban Design Process [M].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5.
[3]Jonathan Barnett.按现实需要发展城市设计教育[J].韩宝山,译.新建筑,1987,(4):13-14.
[4] 金广君.美国的城市设计教育[J].世界建筑,1991,(5):71-74.
[5] Peter Hall. City of Tomorrow [M].Blackwell Publishers, Malden, MA. USA,1997.
[6] 孙一民.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教育[J].建筑学报,1999,(5):50-52.
[7] Daniel G.Parolek,Karen Parolek,Paul C.Crawford. 城市形态设计准则——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市政专家和开发者指南.Formed-Based Codes:A Guide for Planners, Urban Designers, Municipalities, and Developers[M]. 王晓川,李东泉,张磊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 何智荣.城市设计在亚洲—机遇与资源[J].国外城市规划,1998,(4):30-34.
[9] 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2,199(1):1-8.
[10] Serge Salat. 城市与形态:关于可持续城市化的研究.CITIES AND FORMS:ON SUSTAINABLE URBANISM[M]. 香港:香港国际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
Urban design teaching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urbanism
LI Minzh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Abstract: Landscape is a new first grade discipline, which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pecialty development and also propose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landscap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andscape urbanism advocates disciplines integr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It is committed to landscape to replac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to be the basic growth model and ecological system supporting the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 represents a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which is used to recognize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earth. While urban design is always regarded as a professional specialty comprehensively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urban systems and elements, which represents the publ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highquality urban environment, it represents a design method and technical strategy providing multisystem coordinative mechanism to control and guide the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andscape perspective, how to make the course composition, nature and status, teaching goals and requirements more clear was explored through urban design cours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 teaching system.
Keywords: landscape education; landscape urbanism; disciplines integration; urban design; teach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