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传统文化,润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是伴随学生学习生涯的一门学科,是文字、文学、文化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教改的深入推进,在技工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工作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国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非独立个体,而是蕴含于各类文字的凝聚力量,显露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千言万语。在语文课堂中,处处萦绕文化气息,滋润每一堂语文课。本文将刍议技工学校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技工学校;教学渗透

    在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语文占有重要地位,它甚至可以认为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思想内涵、情感关怀等的深化有极大的助力,是学生文学功底精进和文化底蕴形成的重要教学课堂。而传统文化贯穿于语文优秀作品中,见之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豪情壮举中,体现于一个个生动的文字中,蜿蜒辗转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汇分离间,徘徊盘旋于一首首诗韵浓烈的古词诗歌中,贯穿于古今悲怆欢喜、分别离散和久别重逢的画面意境下。博古观今,文化由最初一条涓涓细流发展成如今惊涛骇浪的浩瀚长河,历经时间的洗涤和兴衰过往,语文则从国文之本源一步一步走向语言文学这一重要分支,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将其带向这个最好的时代。无论是远古还是当下抑或未来,文化和语文都是不可分离的有机统一体,是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在各级教学中,语文作为主科课程一直备受重视,在各技工学校亦是如此,希望将中国之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渗透于语文课堂,用传统文化这一耀眼星月点缀语文的浩渺宇宙。下面,我将以“融传统文化,润语文课堂”为主题对此进行探究分析。

    一、渗透传统文化于语文课堂之价值

    (一)正视文化價值,加强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文化传统的重要支撑,文化理念和文化观的端正是实现文化价值的前提。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形成,提取语文学习中的文化素材,将其内化为自我修养组成的一部分。学生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可创造的校园文化价值,亦是帮助学生提高个人思想深度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品质。因此相关技工学校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感受其间透露出的文化底蕴,正视作品所传达的深刻意蕴和文化价值,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学会正确看待中外文化之差距,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学习观。

    (二)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文化精神

    很多语文知识都涵盖传统文化的元素,令人惊叹的现代科技,传达着中国现代历史视角下的时代文化精神;让人思绪万千、感怀世事的古文诗词,讲述着中华之优秀礼仪文明,将礼仪之邦的气度显露于那一个个鲜活文字连接而成的铿锵语句中;国风诗韵淳厚的散文,用最美的语句歌颂最美的意境,勾画最美的文化宏图,传承不朽的时代文化精神。文字传达的是知识,而知识体现的是待人处事的原则和临于不同时代的行为准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一优秀作品现一代文化传承。经教师之教导,广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能够丰富学识、增长才干、深化修养,还可在语文知识的世界感文字之磅礴力量、品人物形象情感、扬传统文化之美而建文化精神之壁。

    二、刍议传统文化于语文课堂之要策

    (一)推敲课文,引导分析,感受文化内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融合其中,关键在于认准对象、细细推敲、引导分析,从而在学习中和学生一同感受文化内涵。首先,聚焦于第一点——认准对象,即对于不同的语文语篇,要分清其教学的方向,有些是德育教育相关的,有些是富含人生哲理的,有些体现的是童趣乐事,还有一些展现的是文化传承、歌颂国家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课文内容,合理引导教学,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分块专题教学。其次,仔细推敲,即在学习新课时,要对文章中的典型语句、字词进行推敲和剖析。课文内涵往往不是浮于事物表面,而是深刻蕴含于文章的细节之中,故而推敲文章细节。剖析文章中心内涵是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关键。最后,引导分析,即引导式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的空间。很多时候,文章要义单靠教师单向的输入是不够的,还需学生自行体悟,才能在其中感受文化内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推敲课文,引导分析以感受文化内涵。

    例如在《论语》和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要求学生不可囫囵吞枣、断章取义,不求甚解也要看情况,在学习古文时应当仔细推敲字词、细细斟酌每一句,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文章要义。《论语》集孔子与其弟子之言行精华,充满了语言艺术和价值思想,其间礼仪文明有关之言论众多,在课堂教学中,我让一些同学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加深印象,进一步感受字里行间体现的文化气息,从而熏陶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增强对礼仪文明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古文释义抢答互动,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就是字词的释义,现代文通俗易懂,而古文哪怕一个字都有众多释义。所以,借此互动来强化同学们对古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剖析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同学们在知识摄取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隽美,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深入实践,借助外力,提升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不限于语文课堂的一隅之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不拘于教材的文字语篇,理论纵然是坚实基础的第一步,但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深化绝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积累,实践的探索和课外的拓展也是必要的。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深入实践反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发展,尽早培训自己的实践意识能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的助力。在语文课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学目标于教师而言,教学重点要集中于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借助外力将教材中的静止的、不具生命力和历史感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实物,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之于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青年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渗透相关知识是助力通道。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我就结合课堂授课和户外实践学习进行教学。这首诗富含文学感和历史感,是关于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全诗通过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充斥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课堂授课中,我对该诗进行了整体介绍,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情感方向等,诗的大意和重点词句的赏析,并设置了对应练习帮助同学们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此外,我还组织大家进行实践探索,借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同学们文章大意和作者情感的体悟,并从实践中探寻诗中时代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实践中,同学们集思广益,在宣传栏、图书角、校园广播中融入文学作品信息,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到文学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与时代意义。

    (三)丰富课堂,合作探究,深化文化底蕴

    始终如一、古板固化的语文教学是不具活力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是不具创造性的,而传统文化从不是静止不变的,相反,它也在跟随时代脚步不断前行,与时俱进是它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技工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关教师要以深化学生文化底蕴为核心丰富课堂,使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分享学习所得,让文学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交流中流传,让文化底蕴熏陶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涤净每一个心灵。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开展教学。这篇课文极具画面感,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文画面感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学习前,先以图片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也能使大家对学习内容有初步了解;其次,我还以此为专题,要求同学们合作设计有关荷花的展览,可以是与荷花有关的诗词文赋、优秀画作,亦可是同学们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并鼓励同学们进一步发散思维,将一些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作品展示出来,像以“文房四宝”为参考的手工制品、自行设计的印刷作品和以茶为元素的诗词歌赋创作等等。借此,让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和创造力,在增强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效深化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发扬,是语文教学延伸出的有利效应。

    三、结束语

    总之,在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渗透的工作不易,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落实好各自任务,教师专注教学引导和创改,学生注重知识摄取和文化深化。师生合力做好技工院校语文课堂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同向同行,将传统文化之韵传遍课堂,让其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瑰丽的文化宏图。

    参考文献

    [1]刘茵荷.浅析技工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

    [2]乔璐.中国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潘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J].语言文字报,2020(8).

    作者简介:林晨,女,1990年生,广东茂名人,本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