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融媒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应对之道

    魏端东 张友成

    【摘? ? 要】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既面临新机遇,也要迎接新挑战。本文从强化把关意识、转变工作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角度,探讨电视新闻编辑如何积极应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新闻编辑;应对之道

    有学者提出“媒介融合”可以概括成三方面内容,即媒介内容、传播路径、媒介终端的融合;也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包括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及并购、各媒介技术的相互融合。笔者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多年,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看,媒介融合体现为信息来源、时效性、传播渠道和终端的变化及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了解新闻和信息的渠道,已从过去的传统媒体逐渐转到各种新媒体上,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APP等。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再也不是等着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而是“一机在手中,天下事尽知”。

    信息来源多样化,使受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也受到影响。例如,在民生新闻领域,过去获取新闻线索的来源主要包括:上级指派和业务单位提供;其它媒体报道;主动策划;数量最多最及时的动态消息线索,是由观众(线人)提供。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更愿意选择在微博、抖音、微信等平臺上发布信息,媒体掌握的“第一手信息”也就越来越少。

    二、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

    以电视观众为例,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内所有调查城市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时长为125分钟(全年收看时长为124分钟),与2015年上半年相比,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收看时长减少了31分钟,短短4年间,人均收看电视的时间缩短了半个小时之多。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一数字上升到146分钟,但仍未恢复到2015年的水平。

    互联网视频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电视大屏收视时间减少的主要原因,观众从电视大屏向电脑屏,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屏的迁移,使得电视大屏消费时间被明显分流。

    三、时效性更强,真实性更难判断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快速传播,“地球村”变为现实。但新媒体的“快”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满足了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需求,却也使得形形色色的“Fake news”更易传播,如小黄车车座被插艾滋针、小偷偷车被电死反向车主索赔20万等虚假新闻,几乎每一条都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甚至被少数传统媒体“误信误发”,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应对之道

    融媒体时代充满了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电视新闻编辑应主动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挑战。

    (一)强化把关意识

    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时髦的网络词汇,还有网友们随时拍下的各种视频,各种或真或假、或先进或落后、或健康或腐朽的文化思潮和利益诉求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这些都会影响新闻节目的报道方向。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把关意识。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根本要求,编辑要通过对稿件的取舍来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绝不能在新闻节目中出现政治性和政策性差错,特别是对一些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的报道,电视新闻编辑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把握好报道的口径、方式、力度、时效等,不能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

    坚持导向、强化把关,并非时政类节目、重大报道需要如此,一些以社会新闻、民生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地面频道,网络资讯常是重要的参考,更要加强对网上各种信息的“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019年11月3日傍晚,手机朋友圈里出现一段山林大火的视频,视频中熊熊燃烧的山火映红了天空,浓烟滚滚,路过的车辆全被堵在山脚下,现场犹如巨大的火炉,令人震惊。

    视频中的文字提示,这是当天发生在某地的山林大火。此时已近节目开播时间,该消息是否准确?值班编辑立即核实。很快,有人找到视频转发者(当地居民),但对方不置可否;另一路编辑联系了当地宣传部门,对方证实,当天确实有山林火灾,但无法核实该视频的真实性;最终,当地消防救援部门解释,当天的山火并不大,已于下午被扑灭,并传来救援人员拍摄的现场视频。

    事后查实,前一个在手机朋友圈里流传的视频,其实是当时澳洲大火的片段,却被人张冠李戴。好在值班编辑的把关,避免了一次可能会发生的错误。

    (二)转变工作思维

    融媒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淡化,新闻来源、内容、渠道等往往表现出互联互通的趋势,作为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积极转变传统思维,不断增强互联网意识,加强对互联网时代的认知。

    转变工作思维,首先,要有用户意识。在传统电视语境中,“观众”是个整体概念,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这一概念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因此,传统电视媒体要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推进与观众的互动,以个性化的方式满足观众的内容需求。例如,新闻栏目过去多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如今,微信、微博、虚拟演播等新技术已被证明可行有效,传统媒体若不能与时俱进主动运用,只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其次,要有深度意识。当“第一手信息”越来越少,真实性也越来越难以判断时,传统媒体应及时转变思路,在增强把关意识的同时,不再苛求新闻的“首发”,转而追求新闻的“第二落点”与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以空间弥补时间,以特色获取“独家”。

    安徽桐城市青草镇是国内知名的卫生防护用品生产基地,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安徽经视记者曾多次前往采访。5月底的一次采访中,记者意外发现,大街小巷的路边招牌广告,从原来清一色的“卖口罩”,忽然变成了“出售口罩机、出租厂房设备”等。结合当时国内防疫大环境,记者敏锐地意识到,青草镇一度火热的口罩市场,已经发生转变。在与编辑部沟通交流后,记者再赴青草镇,历时数日,采编完成了四集系列片《第一调查:小镇口罩热“退烧”之后》,深度解析了青草镇防护用品市场在短短数月内发生的急剧变化、对从业者和本地居民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对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从业人员的肯定,也被评为频道的月度好稿。

    再次,增强专业化、纵深化意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大多以资讯为主,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与之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栏目呈现出专业化、细分化趋势。传统电视新闻栏目要与时俱进,以安徽经视频道为例,现有四档直播类新闻栏目,傍晚黄金档栏目《第一时间》体量大、收视率高,多年来主打权威报道、内容贴近民生;《帮女郎帮你忙》栏目以情感援助和扶危济困为主要内容;中午的《经视一时间》栏目卡位播出,强调时效性、现场感;晚上十点半的《新闻延长线》栏目,则主打新闻综述、观众互动。四档新闻栏目形成差异和互补,打造传播矩阵和聚集效应。

    最后,转变工作思维,还要实现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传统的播出方式相比,如今电视节目可以与视频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等相结合,从单一的电视屏幕走上多样化的网络屏幕,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形成多屏传播和跨屏传播,扩大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范围。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电视新闻节目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应及时更新编辑观念,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在报道领域、表现形式上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例如,省级地面频道的“看家法宝”是民生新闻,过去多以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动态火爆类题材为主,静态的、文化类选题少。但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和观众细分市场的形成,一些小众的、文化类节目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安徽经视频道《第一时间》是全省开播最早的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在省内一直名列前茅。除了常规的民生新闻题材,近年来,《第一时间》栏目加大了文化类题材的策划报道力度。如,每年年底进行的楹联报道系列,通过邀请文化名人讲解楹联知识、观众积极参与楹联征集、省内书法大家书写楹联等组合报道,打造出了一個响亮的品牌文化活动。此外,还有“奇姓故事”、“历史名人在安徽”等系列报道,将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相融合,寓教于乐地传播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达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再比如,法制类节目一直是电视新闻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电视人喜欢“大案要案”,“瞧不上”常规案件。安徽经视另辟蹊径,专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法宣传。2018年起安徽经视在午间直播的《经视一时间》栏目开辟固定板块“快点评”,每天邀请一位律师进入演播室,由一起日常生活中的事故、纠纷说起,讲解新闻背后的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常识,并实时回答观众通过短信(微信)提出的问题。如,高空抛物的法律后果、欠债不还如何维权、缺斤短两如何追责等。每天四五分钟,讲解一到两个知识点,内容短小精悍,很受观众欢迎。

    媒介融合给电视新闻编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这种不断发展的趋势,电视新闻编辑要抓住机遇,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制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观众口味的电视新闻节目。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