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变革的实践探索

    马志平

    这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对学校的发展与治理发出了与时俱进、加快变革速度的号令。

    一、变革需要新思想的引领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在首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上,顾明远先生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因此,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变革,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已不同于上一代人。因此,也必须改变对他们的培养方式。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曾在《走向未来学校的十大变革》中提道:在人工智能革命下,未来社会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未来学校已经破壳而出;未来学校不是对今天的学校推倒重来,而是从今天的学校出发,通过逐步变革来实现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戚业国曾在报告中说:社会已进入不确定时代,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要实现从高质量向高品位的转变。

    以上新思想是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应成为学校变革的引领。

    二、变革需要理性的思考

    变革不是对现在的全盘否定,在对局部或具体问题的改变上也要抱着慎重的态度,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理性思考,不能打着变革和创新的旗号盲目地变革,一切都要为改进工作、提高效益的目标服务。

    一是变革要强化问题意识。应将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管理模式、积淀下来的宝贵经验继续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但也要摒弃一些已经落后和不合时宜的文化、制度和做法。发现问题是变革的前提,要发动全校教职员工一起找问题、找差距,哪怕是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也都可梳理出来,从中筛选出最突出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既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全员参与变革的过程。

    二是变革要强化法规意识。变革要改变教职工的惯性思维,打破其传统认识。比如,原来实行的带有“大锅饭”性质的奖金发放办法,带有“老好人”性质的评价办法,就是变革的重点,不进行变革就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就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在制订新方案时,必须先强化教职工的法规意识,要以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和学校的章程为依据,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然后通过教代会进行审议通过。

    三、变革需要大胆的实践探索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学校必须进行不断变革。这些变革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思想的引领下,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做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而完善自我的过程。在此,以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的实践探索为例,探讨学校在新时代的变革。

    一是对育人理念系统的变革。“全面发展、文理兼通、外语见长”是学校过去的育人目标,它指明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使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学校又据此确定了办学思想: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确定了学生的发展目标: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有国际视野的现代礼贤人;确定了塑造学生形象的范式:阳光、自信、贤雅、自律。这些理念对师生具有引领作用,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是对办学特色方向的变革。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已形成了外语教育办学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作为专业的吸引力和现实需求有所降低,致使学校外语特色的影响力下降。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确定了“外语+”办学特色的培育方向。近阶段,学校重点打造了“外语+科技”和“外语+艺术”办学特色,并已形成相应的课程群。

    三是对学校课程构建的变革。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系列化、学生活动课程化、课程设计规划化的要求,“九中人”对学校课程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将以往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归类,绘制了完整的课程图谱。学校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进行课程开发,形成课程群,打造精品课程,凸显办学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上海教科院的杨四耕教授曾将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1.0层次,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特征;2.0层次,学校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3.0层次,学校课程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青岛九中在做好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开发,现已达到2.0层次,正逐步向3.0层次迈进。

    四是对智慧课堂建设的变革。学校在实验论证的基础上,全面推行PAD应用,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后答疑互动,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打造智慧课堂。PAD作为学生的学习用具和教师的教学辅助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利用PAD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课下,学生可以调取课堂实录,回顾重难点问题。学生若有疑问,随时可以使用PAD向教师提问,教师会及时答疑解惑,基本解决了寄宿制学校中教师不能每天晚自习在校辅导的难题。

    五是对全员育人方式的变革。落实全员导师制,实现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加大了考评力度,设立“导师节”对教师进行表彰激励。为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特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确立了“五类型导师”(学习导师、生活导师、心理導师、生涯导师和特长导师),让师生进行双向选择,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如今,学校已有五十多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每个年级都建有心理咨询室,每个班级都选出两名学生担任心理委员。目前,已启动了师生评价、教职工岗位聘任、家校合作等方面的变革。

    总之,变革是一个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过程,它没有终点,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