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头语言的设计与应用

    林岩松

    【摘? ? 要】特写镜头长于抓拍细节与人物的细微表情;长镜头有助于营造故事的不确定性增加悬念,渲染场面氛围,酝酿情绪;航拍与延时适用于叙事与背景交代。在不同风格的纪录片中,要设计不同的景别,使用不同的镜头语言,让镜头语言成为塑造纪录片风格和符号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镜头语言;结构思维;故事化叙事

    近年来,以山岳为题材的优秀纪录片数不胜数,有的以绝美风光为主题,如《航拍中国》系列、《喜玛拉雅天梯》《第三极》等。有的以宏大历史为背景,如纪录片《大黄山》《庐山:人文圣山》《太极武当》等。同样是以山为拍摄对象,但纪录片《紫蓬山》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在结构上宕开笔墨,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现实历史两个时空,表现了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以及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的感人故事。

    拍摄《紫蓬山》时,由于紫蓬山海拔只有几百米,在山岳风光表现上没有太大空间,只好在人文故事和影像表达上进行重新设计,由表现风光转向表现人文故事,通过镜头语言营造出从晚清到当代,历史上的豪杰勇猛精进的英雄形象,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在情感表达上,以紫蓬山区的现实生活为切入口,表现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与情怀,家族的兴衰与传承等。同时因地制宜,以多种拍摄手法,进行场景设计,运用微观手法,展现山林与自然的静谧之美。

    一、用微距镜头、移轴镜头以及长镜头,通过客观视角拍摄,实现历史故事的真情表达

    时光如刀,每个人的经历都刻画在脸上。在第三集《文传》的拍摄中,有一个板块要再现李恩绶在紫蓬山下著书立传的故事。摄制组了解到紫蓬山景区正要在园区内为《紫蓬山志》的作者李恩绶建造一座塑像。而对于生活在晚清时期的李恩绶,只能查找到一张模糊的照片,于是,雕塑师决定打破常规,采取寫意的方法进行创作。

    导演要求表现李恩绶在紫蓬山上的清贫生活,同时体现他又是一个热爱山水,富有浪漫情怀的文人。怎么表现呢?摄制组考虑在湖北美院的艺术家工作室里,用滑轨移轴的方式,抓拍雕塑师在制作李恩绶塑像前,进行人物设计时的苦思冥想状态。同时,摄制组特意布置了一个拍摄场景,偌大空旷的生产车间内,以微距镜头、移轴镜头,大逆光的方式,拍摄雕像泥稿的眉目、脸庞和背影,把现实与历史进行融合,突出人物的性格。

    此时,微距镜头派上用场,在草图绘制时,艺术家的表情流露及手部细微动作,专注的眼神,滑动的笔尖,每一处细节的呈现,都传递着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有失落有惊喜有哀愁。从草图到泥稿历经无数次的修改,微距镜头的表现细致入微。

    长镜头可以营造氛围和情绪。长镜头在纪录片摄影中尤为重要,能连续不间断地向观众展现真实加未知的故事场景。长镜头利用电子稳定器辅助拍摄,从草图细节进入,到人物肖像全貌,从作者绘画用的铅笔到工作台的摆设,随着草图一张张推翻重来扔进垃圾桶,到其起身离开创作室,走到阳台上远眺用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连贯有序。这样,用特摄和长镜头拍摄现实,再有机融入历史再现,进行后期的交叉剪辑,就把一个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了。

    二、平行故事结构,用生活化的镜头语言,诠释现实人物活动,勾连历史故事

    纪录片《紫蓬山》第二集《故园》,记录的既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两位老人,有他们祖辈和上一代人的故事,也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叉讲述。故事有厚度,现实有温度。

    怎么让细碎的人物现实生活融进历史呢?我们在镜头上进行了设计,抓拍现实人物的生活,同时融进历史背景。

    2016年初冬,一场别致的婚礼在紫蓬山的香草庄园举行,新郎郭延铎来自台湾,新娘张雪程来自湖北。新郎的爷爷郭逸民1926年出生在紫蓬山下的小村庄,后来久居台湾。2016年,他不远千里,来参加孙子的婚礼。我们用特写镜头,一直抓拍爷爷在婚礼上的表现和表情,拍到爷爷和奶奶分别搂着孙子和孙女流泪的感人画面。镜头虽然长达近十秒,却并没有让人觉得累赘,反而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为了表达爷爷对故乡的感情,摄影组采用电子稳定器跟踪拍摄的手法,跟拍了一段爷爷和奶奶在山路上牵手散步的画面,虽然没有任何对话,但是老人远远的背影,已经传递出无言的感慨,也表现出老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

    本集另一个故事,是使用跟拍的方式,全程记录93岁高龄的烈士后人张小彰回乡扫墓的故事。在回顾了革命烈士张璋的故事的同时,记录了老人对父亲、对故乡的深情。张小璋的父亲张璋是革命烈士,1905年出生在紫蓬山的张新圩,中学时期加入共产党,牺牲时31岁,那时张小璋刚刚11岁。镜头从张小璋在天津的家里,一边抚摸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和看父亲的遗书,一边回忆童年的生活开始。苍老的手指和深深的皱纹,老人眼角的泪花,都让观众触景生情。清明将至,张小璋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回合肥紫蓬山给父亲扫墓,再看一看儿时生活过的故园。这时候,摄影组仍然采取全程跟拍的方式,拍摄到老人一路上细微的情绪变化。在父亲的墓前,张小璋有一段长达十来分钟的沉默,微风吹起她的白发,她坐在轮椅上,久久没有说一句话,这段长时间的沉默,无声胜有声。这段靠长年摄影经验拍摄到的镜头,让无数的观众落泪,也成为此片的经典镜头。

    三、以情景再现的手法表现历史人物,在细节处刻画人物性格

    纪录片《紫蓬山》的历史人文部分是重头戏,在方圆一百平方公里的山区,晚清时期,涌现出以刘铭传、张树声、周盛传、唐殿奎等为代表的淮军将领,他们在这里起家,跟随淮军首领李鸿章进入上海,淮军将领出山前的历史,也是纪录片《紫蓬山》第一集《出山》主要记录的内容,是整部纪录片的重心与中心。可惜的是,这些淮军将领除了刘铭传留下了仅有的一张照片,其他人物没有照片,只有画像,同时也找不到他们的遗物。为了生动表现他们生前的主要历史事件,只能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同时,李典、李恩绶和张璋等人的历史故事,也必须通过情景再现才能表现出来。这样,涉及到情景再现的时间跨度有四五个年代,人物有五六个。

    为此,剧组挑选了带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到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进行拍摄。因为情景再现主要是表现淮军将领出山前的历史,他们此时仍是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在武器道具和服装上,仍然是紫蓬山区晚清山民的感觉。情景再现不是拍电视剧,只是再现一些片段,选择哪些片段进行再现,怎么拍摄是比较考验摄影师的。在观摩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历史人文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场景后,剧组把再现的内容定为三十多个场景,时长三十分钟左右。

    刘铭传在大潜山筑寨为营的故事,既要表现他争强好胜的刚烈性格,又要表现他有勇有谋的形象。拍摄时,采用了写意的手法,拍摄他在城头舞刀弄枪,背手挺立,目眺远方的身影。刘铭传刀劈土豪的情节,只采用了刀在阳光下一闪的升格镜头,为观众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这两组情景再现,应该说达到了表现刘铭传勇猛刚烈性格的效果。

    安庆淮军集结,依据历史是在安庆码头,集合了六千人马。但是,剧组不可能组织出这么大规模的人员,于是采用了前实后虚的手法,以火光和烟雾作前景,以影影绰绰的淮军举起刀枪为背景,表现出群情激昂的场面。

    和拍电视剧不同,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大多数时候只需要表现人物动作,而不需要对白,不需要强调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免给观众留下过于清晰的人物肖像印象。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必须刻意回避演员的面部,而只使用演员的肢体语言。例如,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惊慌,在拍摄过程中,拍摄演员不停地搓动手指和趔趄的脚步。如果回避不了正面拍摄,也必须采取前实后虚,或障碍物遮挡,或大逆光等手法。对于纪录片摄影师来说,这都是经常采用的拍摄手法。

    四、细微处着手,以小前景小景深,多角度拍摄手法,表现人物与环境的融合

    纪录片《紫蓬山》中有不少现实生活场景,比如第四集《丛林》,主要讲述紫蓬山区西庐寺一千年来发展的脉络。而第五集《乐山》,则专注于讲述紫蓬山的现在。

    西庐寺自汉代建寺,为表现寺院的古朴宁静,摄影组拍摄了美丽的秋景,白雪覆山的雪景,以及山花烂漫的春景。为了表现群山延绵的场景,摄制组采用了航拍与四季风光延时,以及日转夜星轨延时等手法,表现了紫蓬山区独有的美景。在拍摄西庐寺场景时,摄制组注意到山顶有一片一百多年的麻栎树林,通过树木秋冬季节的干枯,与春夏季节的繁茂,进行镜头切换组合,形成四季交替的美感。

    为了拍摄到寺院僧人的活动,摄制组采取分季节拍摄的方法,吃住在寺院里,跟拍僧人的日常早课和法事。为了不打扰拍摄对象,采用长焦远拍的方法,抓拍到他们的眼部、手部等细节。同时尽量借助自然光,巧妙利用一些前景,如烛火、法器和造像等,营造庄严肃穆和幽静的氛围。

    除了烟火气之外,摄制组还尽可能通过影像表达展现紫蓬山的仙气。为此,安排了一场山顶茶会,茶会人员穿白色茶服,借助烟雾和夕阳,以植物和花朵为前景,营造出不染尘嚣的静谧与神秘感。

    春夏之交,夏秋之际,紫蓬山中的湖面,会有一层贴着水面的薄雾,这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美景。经过数次等待,在磨墩水库拍摄到一段这样的场景。林中白鸟飞舞,早起的渔夫划着小船,在晨雾中若隐若現,采用长焦,辅以航拍,呈现出一幅天然美景,极富感染力。当然,这些场景是经过精心构思和组织才拍摄到的。后期剪辑时,运用了比较舒缓的音乐,也让画面更加出彩。所以,只要用心,小山小水,也能拍出别样的诗意。

    结语

    总而言之,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都会有特有的影像语言或符号。即使同为山岳类纪录片,不同的摄影师在设计镜头语言和进行拍摄时,都会带有自己的风格。除去共通的大景、航拍和延时镜头,在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时,也会采取不同的摄影方式,在景别、氛围营造和用光上,都会有不同的手法。因为故事情节不同,故事场景和氛围也会有所不同,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拍摄手法。

    镜头带着温度,镜头的背后是摄影师对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因此,纪录片摄影师不但要能根据场景进行镜头语言设计,同时也要让纪录片的故事情节更加精彩,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磨炼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力革.纪录片摄影师的镜头意识[J].数字传媒研究,2020(06):15.

    [2]单艳秀.长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与发展[J].现代视听,2012(02):15.

    [3]田连友.纪录片文化语言研究[J].中国报业,2020(01):25.

    [4]陈剑飞.视觉语言在纪录片中的研究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海外)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