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州金画的田野考察报告

    卜丽荣

    

    

    摘 要:箔上錾刻图案和纹饰最早始于商代,其中,金箔画鲜明的色彩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受。文章是对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州金画的考察报告,通过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刘庭安先生,从真州金画的由来、发展、制作技巧、市场价值等方面出发,让大家了解真州金画,并分析了真州金画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及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州金画;金箔画

    什么是真州金画?金画,按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在黄金上绘的画,真州又到底是什么意思?为此,笔者采访了真州金画的传承人刘庭安,他给出的解释是:真州金画是在金箔上作画,真州在古时候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叫真州镇,当时金箔画在真州比较出名,真州金画的名称由此得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刘庭安

    刘庭安出生于江苏扬州,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有着南方人的细腻性格。刘庭安自幼就学习工笔画,山水、花鸟、人物都涉及,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中央美术学院王定理教授亲传的绘制金画技术。由于金箔画的成本较高,想要更好地贴近百姓,将金画发扬下去,刘庭安也想尽了办法,他选择了老百姓更喜欢的吉祥花鸟,因其有一定美好寓意,放在家里也比较喜庆(图1)。因此,刘庭安后期的金画作品大多以花鸟为主。真州金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中生存并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刘庭安平时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绘画的诉求对他的影响,就不会有刘庭安以及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真州金画的发展

    汉代时期的古扬州仪征,出现了用黄金作画的技艺,当时在仪征有个广陵国,对黄金十分崇拜,会在黄金上画一些瑞兽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图案。古代的仪征交通发达,环境宜人,很多富商官人长期居住于此,经济的宽裕使他们更想追求精神上的涵养,因此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金箔画就是一种。唐朝是金箔画发展的旺盛期,艳丽的颜色代表皇家的威严,为了表现出大唐盛世,当时的画师选择了看起来更富丽堂皇的金箔作画。到了清朝,金箔画被任伯年发扬广大。由于金画成本较高,老百姓消费不起,最初一般以壁画的形式出现在皇宫或官宦人家,随着老百姓经济水平的大步向前,金箔画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刘庭安跟金画的缘分来自于机缘巧合,他在陕西出差时,恰逢一支伍队正在修复古庙上的壁画,而让人震惊的是,壁画所用的材料竟是黄金,从此他跟金画有了不解之缘。金画数千年来几经失传,辗转如今,这一重要艺术形式让美术爱好者刘庭安激动不已。

    三、制作技巧

    制作一幅金箔画,首先考虑的是绘画载体的选择。刘庭安说:“在传统工艺中,大多数人会在漆器、木板上作画。”考虑到便携性和实际绘画技法的运用,他大胆突破,不断地试验研究,把金箔覆在不同材质上。经过多年的实践考证,他发现丝绢轻薄细软,纹理平实,画起来更细腻,更轻便,也更方便收藏,是制作金画的最佳材料。

    贴金是绘制真州金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张六尺宽的画作需要金箔两百多张,往往要花去一周的时间去贴。黄金锤成的薄片,厚度只有万分之一毫米,取时极易被损坏。经过常年的实践,刘庭安自己总结了一套贴金方法:为防止金箔破损,一张金箔必须用两张衬纸夹着。贴金前,先用植物油或清水将上面一层纸打湿,让纸和金箔完美贴合,然后刷两遍胶矾水,胶矾水干后再刷一遍金胶油,等完全干后就可以贴金了。用手贴金不容易贴平整,因此必须用专门的工具。每一片金箔相互粘连拼贴,不留一丝多余的缝隙,靠的是极致的专注与细心。

    墨笔在黄金画布上游走,勾勒心中的图形,描绘每一个传神的细节。没有底稿,无需思量,在传神的同时,最需要注意的是墨线的粗细、走向的精准,因为一旦落笔,墨渍就将融进金箔,绝无返工的可能,这一切都需要绘画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多年经验的积累。正是二十多年来昼夜不分的经验积累,才练就出了刘庭安今日的举重若轻、收放自如。

    黄金作为一种重金属,有着不沾油墨、不吸水、容易泛色的特性,在金箔上作画,最大的困难是实现色彩与黄金的融合,因此需采用特殊的着色技巧。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遵循古法,使用朱砂、石青等天然矿石磨制而成的矿物颜料着色,通过层层叠加的方法使色彩凸显在画面上。以往艺术作品中的金属材料多以雕刻、锻造等形式出现,真州金画在金属表面设色的工艺,使艺术作品形式更加丰富精彩。

    四、市场价值

    刘庭安创作的真州金画包括山水、花鸟等题材在内的有几十幅,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粗略算一下,一张金箔纸价值在二十元左右,一张六尺宽的画作需要金箔两百多张,加上创作过程中用的丝绢、颜料,不算人工费一张画也得将近万元。真州金画的高用料成本注定真州金画的市场价格不会便宜。高昂的价格让很多老百姓望而却步,所以刘庭安一般画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吉祥花鸟,让大众更能接受些(图2)。

    五、真州金画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第一,地域性。古时候仪征地区比较富裕,在仪征市汉代墓葬里就发现了大量金箔饰,其金画历史悠久,有可以考究的对象,加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真州金画慢慢从仪征走了出来。

    第二,艺术与非遗产品的结合。金箔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东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工艺历史,而金箔的发源地六朝古都南京则早已成为世界金箔生产中心,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载体本身就是一门精湛的工艺,加上传承人本身高超的绘画技巧,使得真州金画大放异彩。

    第三,与传承人有关。真州金画传承人至今已经是第四十几代了,每一代传承人都经过精挑细选,不仅在绘画功夫上要过关,在人品及政治思想上也要过关。刘庭安告诉笔者,他收徒的第一准则就是思想要健康,不能画一些有损艺术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加,刘庭安开始注重技法的传承,目前门下收了几十名弟子,平时经常做一些讲座,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真州金画。

    六、真州金画未来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失传的原因,笔者认为,第一是没有贴近生活。真州金画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金箔上绘画成本较高,老百姓一般也消费不起,而现在绘画的载体有很多,如宣纸、绢等价格低廉,绘画效果也不错,从大多数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他们更愿意选择后者。消费者愿意购买,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如何使老百姓愿意来购买,需要创作者慢慢思考。

    第二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大量依赖机器,导致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手工技艺。比如物品的包装,过去一直是手工打包,现在出现了包装机器人,打包速度又快又好,工作效率高。真州金画制作繁密,每一笔都需要精雕细琢,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真正愿意学习的人少之又少。

    第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问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局限于本身固有的知识技能,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融入这个进步的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走得长远。

    虽然真州金画历经断代,但是传承人们依然将其传承了下来。新潮与古典、前卫与传统每日都在上演着相遇的戏码,愿真州金画能克服困难,在历史的浪潮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2]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张丽.描金画珐琅刍议[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4).

    [5]赵振宇.汉代美术地理形态刍议[J].艺术探索,2016(1).

    [6]张文安.汉代宫廷绘画研探[J].西北美术,2015(1).

    [7]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作者單位: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