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中走来——课改实施以来的感受与体会

    张媛媛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形式化、低效课堂教学引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同时一些先进的教改理念如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预习展示—反馈达标”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对传统教学形成较大的冲击。常言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改革有它的优点,也存在不足,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能使课堂教学变的僵化,探讨有效课堂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关键词:课改模式? 学案制作? 处理学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441

    本学期伊始,在上学期观摩学习了延安宜川中学课改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学校的课改之役也轰轰烈烈打响了。校领导一再强调:不折不扣学宜川。改革是有风险,但对于我们这样生存在夹缝中的学校而言,不改革依旧老样子,改革失败了大不了还这样子。这便是我们改革的总方针。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法——教授讲、学生听,当然不尽是一言堂,不尽是没有教学民主的课堂,可是要彻底转变教法,其中的甘苦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首先是制作学案的困难。刚开始我们只是拿着宜中得来的几份学案,却像拿着医生开出的处方不知该去哪里抓药一样,迷茫、困惑——没有现成的材料可直接投入使用,更没有为我们的学生量身打造的学案让师生即刻适应,有时好不容易利用优越的网络找到一些资源,却发现其质量也难以让人满意。显然,要充分照顾到学生充分的学,全凭教师制作出一份学案,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十分巨大的。再后来,我们发现我们的学案与其他年级的有所不同,我们的学案基本上是“囫囵式”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课时数,甚至“闲庭信步”,任意勾连;而人家都是每一课分课时布置,有序得多,师生依次教与学就都有据可依了。

    其次是处理学案的困难。课改之初,等我先认清了“学案”的模样,我发觉那不过是将课内文学常识、字词、练习册中的习题,课本后的习题综合到了一块儿,何必再重复、浪费呢!事实上语文老师一样会解决这些问题的。而且你的确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期中考试前两本练习册还没填过。为什么?学案中的问题和一次考试的容量差不多,问题繁密,许多合作研讨变成了问答题。教师像分析试卷一样,逐一讲解,因此怨声载道:课改怎么会这么累呢!原来一课时该上完的课文,被上成了两课时;原来两课时就被拉成了三课时甚至更多的课时。我们互相交流的时候,有的老师说其实还是传统上法,自己讲的多。现在想想,其实是我们把这样的课改课上成了习题处理课。再后来这样的课又演变为“土洋结合”,有些问题让学生讲,难度大一点的由老师讲。这已经算是从“传统”到“合作”的质的飞跃了。

    那么现在实施课改两个月后,我检查我的课改,我认为还是在不断进步的。虽然在观摩学习了纪艳飞老师的课堂教学后,我感到与她的差距还很大。所谓合作探究,我不知该怎么做,甚至学校后来加上的自主学习课也被我上成了学案处理课,上午讲完下午继续讲。我们的合作探究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直到看了纪老师的课,我才明白,自主学习课就应该放手交给学生——这才是真正落实合作探究。让学生划分小组的意义也才显现在我面前。而我之前的作法是处理一个较有难度的问题就请每个组的某一号同学来作答或解说,至少不同意见就会带来思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其实这也是绥德辛店中学的那一节课的最大收获。

    说到这里,我也深刻感受到,的确见多方能识广,一线教师多看看人家的成功经验、先进的做法,才能切磋琢磨,取长补短,才能扬弃自己的做法,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而更有效地投身课改。

    那么从课改实施以来的效果看,不可否认,同仁们有一致的看法:学生们是动起来了。现在的学生普遍懒,这也是老师们的共同感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日常的作业、练习检查,有些同学不过是为完成任务,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无视任课老师的检查,没做又能怎样?索性找个更加充分的理由:练习册没了。在课改实施的初期,我也遇到这样的麻烦,前一天发下来的学案,第二天课堂上要检查或解决的,总有那么几个同学说自己的不翼而飞了。只好再帮他们复印。但一课学案要进行综合检查时,依然有人说自己的丢了。你还真拿他们没辙。那时我最期盼的是制度。显然,对于缺乏自觉性的人来说,制度是对他们的最强有力的约束。直到上周(15周)终于全面推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效果立竿见影——再有人说他的学案丢了,该着急的那就不是任课老师了。同组这些“栓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就会替他想办法,叮嘱、警告:可不能丢。丢了赶紧帮他重新弄一张。如果还是丢了,那就成了众失之的,“千夫所指”。谁还敢丢?要求他们用三色笔做学案,瞧瞧,清一色的,谁都怕自己的组输给了别人。现在我感到上课轻松多了,我感到我们真正在实践着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角色,在他们有了切身体验后帮助他们总结方法,在他们遇到难题时,疏通、挖出一条沟渠,引得千浪競逐。

    总之,从课改初期的迷茫、痛苦到现在的逐渐清醒,我感到自己在成长,感到了这种成长的美妙,朦胧中看到这样改革的好前景——我们八中的学生真的会思考、能思考,有个性、有主见、有思想、有口才。真能如此,那我们也就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殊荣!

    参考文献

    [1]贺百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1年29期

    [2]李建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多些“重要的提问”[J].吉林教育,201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