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李海东 吴昊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成为摆在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基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视角,本文提出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流程模型、指标体系与方法,并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实践为样本,进行实施策略研究,丰富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同时为同类院校进行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评价体系

    数字化时代,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海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此背景下,“教”与“学”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推进会议,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建设各类课程的在线资源,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于2020年11月推出了首批51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包括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新挑战,大规模开展混合式教学可能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在当前混合式课程建设初见成效的现实背景下,开展有关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的前瞻性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为此,本研究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视角出发,设计了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流程模型和指标体系,开展实践应用,并提出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策略。一方面弥补了目前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重教学过程评价、轻课程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为同类院校完善混合式课程建设、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提供建议和改进方向。

    一、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1.混合式教学内涵与认知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学者们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经历了以技术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三个阶段[1],认为混合式教学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大部分学者认为混合式教学的线上部分包括MOOC教学、SPOC教学、APP教学等多种形式,线下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要注重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2]。

    在对混合式教学认知的定量研究方面,Baragash等针对美国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认知的大规模调查发现,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已经超越技术融合的层面,上升到教学内容与效果改进这一更高层面[3]。Laura等基于认知理论提出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式教学项目中获得了比传统教学项目更大的心理满足

    感[4]。Merete等通过对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本科生混合式教学项目长达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项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模式[5]。

    2.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效果的直接反映,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涵盖了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维度划分、评价指标与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在线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方面,徐晓青等认为交互(包括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内容之间的交互)、网络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学习是影响大学生线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6]。

    戴心来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课件内容、师生交流、生生交互是影响MOOC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7]。在混合式教学质量维度划分方面,王国华等认为应该包括教学监控、评价和反馈改进三个维度[8],黄文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在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呈现全面多元化特征,从督导、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构筑了具体的保障体系[9]。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方面,张季谦等提出“四位一体”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0]。还有学者提出使用大数据方法将宏观、定性评价转为微观、量化评价[8]。

    3.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互动是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研究者和实践者均考虑通过增加互动方式、互动频率、互动深度等方式,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实施改进与优化。Charles等提出从混合式教学意识、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三个方面对混合式课程进行改进[11]。Wendy等运用以上三方面策略框架在美国11所参与“下一代学习挑战”的高校中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教学意识和实施阶段入手进行干预,则混合式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12]。

    综上所述,面对数字技术突飞猛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在混合式教学质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混合式教学形式较为丰富,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混合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当前对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尚未关注到这一新的变化;第二,已有对混合式教学质量的研究主要从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视角展开,忽视了混合式課程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对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影响,削弱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第三,已有研究建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对简略,忽略了课程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等影响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点,影响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备性;第四,当前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尚未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形成良好的呼应,基于实践层面的拓展提出对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策略相关建议,有助于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推广。

    二、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混合式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当前,5G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将混合式教学拓展到移动互联网APP等新形式,混合式教学所涉及的教学资源等基本要素也在不断拓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构建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1.课程评价与实施评价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从课程这一源头抓起,高水平的课程是保证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前提与根本。在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混合式教学实施与反馈的评价,抓住了混合式教学中课程这个根本要素,形成了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点的覆盖范围。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针对混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一方面要注重过程评价,另一方面还要关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需要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教学内容等维度进行重点考虑,其形式包括在教学平台桌面端和移动端的学习行为评价、线下学习行为评价、阶段性作业等;结果评价的形式包括试卷、论文、答辩等。

    3.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多元化

    混合式教学既包括灵活的线上桌面端教学与移动端APP教学,也包括传统的线下教学,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深度参与了教学活动全过程,尤其在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中,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对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评价主体选择时,应将教师、学生、校内外专家、教学平台等均纳入评价主体,并且注重教学平台桌面端和移动端学习行为数据的应用,同时在评价指标方面,要坚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客观数据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的多元化设计。

    4.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全面化

    由于混合式教学中的课程建设与组织实施过程相对复杂,其质量评价需要考虑的内容将更加全面和细致,既要注重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又要注重传统线下教学过程中提问、测试、作业等内容的评价,同时还要考虑对线上教学过程中的视频观看、章节测试、主题讨论等内容的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借助线上桌面端与移动端APP教学平台的数据随时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开展阶段性评价和滚动动态评价。

    三、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1.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流程

    基于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遵循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基本流程,包含评价类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多个层面,并设计了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流程模型,如图1所示。

    2.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是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本文构建了包含课程建设评价、教学实施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三个一级指标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在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评价方面,结合课程包含的特定要素,关注课程是否符合基本建设标准,同时又具备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七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由于不同维度二级指标的内涵有所区别,因此应该由不同评价主体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第二,在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评价方面,以提高互动性为目标,基于“教”与“学”过程中的交互关系,构建教师和学生互评的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含学生线上环节、教师线上环节、学生线下环节、教师线下环节四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

    第三,在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同时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教学成效进行综合判断。具体而言,从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维度考虑,设计包含考核目标、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考核质量的八个二级指标,如表3所示。

    3.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第一步,确定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分层交错特征,而且同时存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构造比较矩阵。由评判专家对表1-3中每个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打分,具体打分规则,如表4所示。全部比较结果可用矩阵A={aij}m×n表示,其中aij>0,aji=1/aij。

    (2)计算每层指标指标权重值。具体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公式1)

    (3)一致性检验。为保证精准性,需要对指标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根据公式2和3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一致性指标C.I.,随后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n求出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R.I.的具体数值,如表5所示,最后根据公式4计算运行比率C.R.的值。若C.R.=0,认为上述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指标权重可以接受。若C.R.<0.1,认為上述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指标权重可以接受。否则需要返回第一步,对原始的判断矩阵进行重新调整。

    (公式2)

    (公式3)

    C.R.=C.I./R.I. (公式4)

    第二步,计算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本文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1)设定模糊评价对象集S={s1, s2, s3, …, st}、模糊评价因素集U={u1, u2, u3, …, um}、模糊评语集V={v1, v2, v3, …, vn}。

    (2)根据上一步计算的权重值确定权重集合,设为W(ωi)。

    (3)利用模糊评语集V中的等级,对模糊评价因素集U内的每个元素进行模糊判断,确定隶属度向量矩阵R,如公式5所示。

    (公式5)

    其中,i=1,2,…,m;j=1,2,…,n。

    (4)根据公式6计算混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值。

    (公式6)

    四、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应用

    以黑龙江大学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业基础”为例,选择2018级通信工程专业110名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应用。

    组织校内外专家3人、课程组教师3人,学生3人,按照公式1至公式4,对相应的评价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最终得到评价指标权重表。

    根据公式5至公式6,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设定该课程的评语集V=﹛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分别对应{(0,0.2),(0.2,0.4),(0.4,0.6),(0.6,0.8),(0.8,1.0)}五个取值范围。结合采集到的样本数据和专家根据评语集的打分结果,计算得到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三个维度的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分别为[0.2468、0.2546、0.2475、0.2376、0.2159、0.3973、0.1478][0.5453、0.4412、0.3637、0.3973][0.1124、0.3890、0.2487、0.2364、0.2147、0.149、0.2487、0.1486]。同理可计算获得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为[0.6600、0.5014、0.5851]。进一步对应取值范围可以得到每个指标对应的评语等级。

    从评价结果来看,黑龙江大学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业基础”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从一级指标来看,该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得分最低,具体二级指标中,学生线下和教师线下环节的得分偏低,反映出混合式教学中可能存在“重视线上,忽视线下”的情况,尤其过于注重数字技术的应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线下教学中应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互动性的初衷和理念。

    五、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策略

    本文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一方面构建了更加细致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应用价值得到了验证,另一方面在相关院校推广应用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1.突出高质量课程评价的引领作用

    相关院校在进行混合式课程建设评价时,要重视其对建设高质量混合式课程的引领作用,尤其是高度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功能,进一步体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协同育人。

    2.发挥教学过程评价的带动作用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对“教”与“学”能够起到双向带动作用。相关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定位和特色,同时克服以往忽略对教师进行过程评价的不足,将教师和学生的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从而带动教师授课的激情和学生学习的热情。

    3.重视教学效果评价的反馈作用

    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的反馈作用是实现以评促教目标的关键,对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院校可以结合混合式教学的实际实施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形成完善的混合式教学质量保障闭环。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2] 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78-86,96.

    [3] BARAGASH R S,HOSAM A S.Blended learning: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engagement in multiple learning delivery modes on studentsperformanc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8(35):2082-2098.

    [4] LAURA M,MICHAEL S.Best Practice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Psychology,Society,&Education,2015,7(3):252-263.

    [5] MERETE F,KARI S K,SEVALD H.Communication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 –Bachelor Students' appraisal of a blended 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me – an exploratory study[J].BMC Nursing, 2018(17):1-10.

    [6] 徐晓青,赵蔚,刘红霞.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5):43-50.

    [7] 戴心来,郭卡,刘蕾.MOOC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大学MOOC”学习者调查问卷的结构方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17-23.

    [8] 王国华,卓泽朋,周光辉.大数据背景下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107-111.

    [9] 黄文祥,李亚东,张喜生.我国本科高校线上教学的质量状况、评价及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20(8):21-24.

    [10] 张季谦,黄守芳,许新胜,等.高校课程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9):32-36.

    [11] CHARLES R G,WENDY W J,BUCKLEY H.A framework for 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3(18):4-14.

    [12] WENDY W P, CHARLES R G, KRISTIAN A S, et al.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4(75): 185-195.

    [資助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混合式教学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SJGY20180399);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双创型人力资本增值的“学习”路径研究(RWSKCX201901)]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