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媒体试水MCN的机遇和挑战

    刘雁 胡文婷

    【摘? ? 要】一场疫情让整个文化娱乐行业遇冷,而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直播带货的异军突起,让一种新型组织MCN机构越发引人注目。有优秀的内容制作能力,B端有资源,C端有流量,对传统广电而言,MCN化不失为一个现实的选择,有利于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本文以媒体融合发展为背景,介绍国内外MCN机构的发展历程,简要分析广电媒体MCN化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MCN;内容产业;广电媒体;机遇;挑战

    一、国内外MCN机构发展历史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内容产业一个重要的参与角色,它主导和链接了内容的生产、流通以及商业变现。MCN最早发起于外国的网红经济运作,依附于YouTube这样的流量平台。它网罗优质内容制作者,为他们提供数据分析、品牌植入、运营咨询、版权保护以及和平台的广告分成等服务,来帮助其实现稳定的商业利润。2014年,迪士尼以5亿美元的估值买下了YouTube上最大内容制作商之一、拥有约4亿订阅用户的MakerStudio,此举在业界被认为是MCN内容制造商模式的巨大成功。

    MCN传入我国后,一开始也是聚焦网红产业链,但渐渐发展出更多有别于欧美的商业模式。国外最大的商业模式是平台的广告分成,制作内容然后加上广告贴片,其实就是流量分成。还有一种是收会员费,特别的内容给付费观众看。值得警惕的是,国外MCN机构经历一波过山车式的发展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一是内容生产者、头部频道做大做强后,渐渐不再需要MCN的中介和经纪服务,开始单飞。另外流量平台的技术能力大大增强了,它可以绕开MCN机构,和任意内容生产者自由谈判、直接对接。前文所说的MakerStudio,2017年即开始大规模裁员,旗下频道也从6万个减到300多个。

    有文章分析,对于国外MCN机构而言,抽成薄、运营成本重,成了商业模式中的致命伤。在YouTube的分成模式中,它要分走45%,内容主抽成40%,而夹在中间的MCN则抽成15%,几乎没有议价权。

    在国内,MCN机构作为产业链上的新兴环节正处于成长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数据显示,我国MCN产业自2017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机构数量从数百家猛涨到上万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MCN机构数量将达到28000家。[1]目前我国MCN产业主要有七种业务形态,以内容生产和运营业态为基础内核,其他五大业态(营销业态、电商业态、经纪业态、社群/知识付费业态和IP授权业态)作为变现外延。核心营收方式为广告营销和电商带货。[2]

    和国外相比,我国MCN机构目前的产业优势,一是产业链足够长足够全面,为附加值产生创造条件,而我国网红也深谙各种商业套路;二是各大流量平台竞争激烈,未形成明显垄断,有议价和生存空间。

    二、广电媒体试水MCN的过程

    2018年前后,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不少广电媒体在传统的广告营收上遭受重大打击。而与此同时,短视频风靡全网,大大小小的MCN机构更引起了广电人的注意,开始考虑借助MCN模式转型升级。

    2018年,湖南广电系的娱乐频道开始以MCN模式进军短视频领域,孵化出基于短视频头部平台的Drama TV,2019年又将商业变现模式从广告营销向直播电商延伸。

    同一年,长沙广电系中广天择,也打造出美妆、特效、情感、潮鞋、影评、知识等多个垂直类短视频账号,全网粉丝数达到2300万+,实现了包括广告、直播、电商、知识付费、线下活动等多元化变现。

    另外,浙江广电集团旗下的“黄金眼融媒”MCN,黑龙江广电的“龙视频”MCN、济南广电与贝壳视频合力打造的“鹊华”MCN等,安徽广电与字节跳动共同打造“安徽广电”MCN,都在流量平台初步实现了账号和达人的签约入驻。但2020年以前,多数广电机构仅仅是入局,尚不是成熟的MCN运作。

    今年开始,一场疫情引爆直播带货,电商直播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各路人士纷纷入驻直播间,县长、市长卖土特产,博物馆长卖文创产品,董事长卖自家空调等屡创销量奇迹。引人注目的是,4月6日,央视新闻的“谢谢你为湖北拼单”首场公益直播,央视主持人朱广权连线网红李佳琦,“小朱配琦”组合吸引了1亿多人观看,2个小时带货4000多万元。5月1日晚上康辉、朱广权、撒贝宁、尼格买提合体带货,3小时直播,销售额超过5.2亿元。不过,普通广电媒体难有央视这样的资源和流量,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想利用好这波浪潮,究竟该怎么做呢?

    三、广电MCN化的优势与挑战

    (一)三大优势:有优秀的内容制作能力,B端有资源,C端有流量

    说起来,在以短视频+直播为主要内容载体的MCN产业链中,广电媒体本来就具有先天优势。拿一些省市地面频道的民生类节目来说,这些民生新闻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融入了生活元素的综艺节目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每个台都有几个育儿、美妆、美食、时尚、汽车、数码等品牌节目长期占据收视高地。这些节目本身就是垂直细分化的内容主,俗称大IP,而高素质的主持人也可看作各种细分领域的KOL(关键意见领袖)。

    第二大优势是,在过去传统的广告经营中,广电媒体已经和品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营销关系,更和政府、公益团体等社会组织有天然的信任关系。这些都是普通MCN机构所不具备的宝贵资源。

    第三大优势是,资源和流量是这个时代生存的必要条件,一些名牌栏目用过去十几年的口碑圈粉了许多忠实观众,完成了流量的原始积累,可以无偿给平台导入流量。过去大众传播技术有限,反馈不及时,现在平台点击量、好评率一目了然,能更好地进行用户维护和运营,提高粉丝忠诚度和黏性。通过与用户有效互动,还可以了解需求变化,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内容。

    总之,有优秀的内容制作能力,B端有资源,C端有流量,对传统广电而言,MCN化不失为一个现实的选择,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

    (二)三大挑战:内容难创新,品质和公信力难维持,人才难培养

    当前经济发展已经从增量社会步入存量社会,在存量争夺时代,MCN机构普遍面临竞争加剧、流量突破难、商业变现难以及马太效应明显等困局。MCN机构遍地开花,但寡头趋势明显,头腰尾收入规模差距较大。克劳锐报告显示,只有15%的MCN机构2019年营收在5000万以上,41%在1000-5000万之间,44%低于1000万。[3]

    要想可持续发展,广电媒体MCN化要放眼长远,找到新的发力点。疫情过后,各行各业都会有全面线上化趋势,而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国产化替代也必将成为潮流。因此,内容产业要及时调整本地化战略,要利用好当地的影响力,辐射当地的社区,不要一味追求全网流量。三四线城市正在消费升级,农村更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农民渴望过上新生活、用上新商品,对地面频道而言存在较大挖掘潜力。

    当前,广电MCN化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是内容同质化。内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内容的丰富性以及链接流量的能力,是MCN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大量短视频风格相似,某一形式的内容过剩而优质内容匮乏。主持人没有独立人设,要想在各个平台几亿个账号中脱颖而出,缺乏强大IP的支撑。

    必须认识到,打造爆款内容,孵化超强IP具有不确定性。要想在内容制作方面有新意,首先要学会充分利用平台数据,促使内容不断创新和优化。比如安徽卫视和今日头条合作,就可以依托强大的推荐算法,推送内容、广告,进而留住用户。反之,如果不能有效利用手里的数据,不能提升数据加工的能力,就会沦为算法平台的内容民工。其次要利用新技术,改变传播的场景。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而新基建将会带来更高速的网络宽带,在此基础上,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多彩。以后的带货一定是场景化、体验式、沉浸式的直播带货。在田间地头讲解农作物长势,顺便賣特色农产品;在博物馆、景区介绍历史文物,顺便卖文创用品和纪念品。疫情过后许多城市为促进消费向市民发放了大量购物券、消费券,以消费券的使用为场景,开展逛街探店式的直播带货,效果不错。

    总而言之,广电MCN化一定要打破固有模式的天花板,不断提升获取流量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和平台深度绑定。

    第二大挑战是要警惕消解公信力。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其本职工作具有权威性、公益性,而“带货”一词具有商业色彩。现实中,新闻主持人带货也明显端庄有余,活泼不足,尚未适应新媒体娱乐化、轻松化的风格。如今直播带货五花八门,假设带货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引起较多投诉,更加有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在直播带货时,主持人风格与商品的契合度、粉丝的接受度、与内容业务的平衡度,都是要综合考虑的因素。疫情期间,一些电视台启用了虚拟新闻主播,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今后虚拟主播、虚拟IP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第三大挑战是人才培养难。国内一个中等规模的MCN机构人员大致在100-300人左右,而一个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才100多人,MCN已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成为运营最大的成本。不仅如此,人才难培养、红人难管理、团队难打造更成为国内MCN机构的突出难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广电媒体引入小而美的工作室制,并将其作为改进业务组织形式和团队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

    从去年开始,安徽广播电视台启动了融媒体工作室的申报工作。经过层层评审,最终选出了影响力、向前冲、奇妙海豚君、点亮、广电风向标、追梦人等60家融媒体工作室作为培育发展对象。安徽广播电视台还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融媒体工作室发展的管理办法(试行)》,以节目生产、项目运营、多元传播为手段,旨在带动组织内部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组织架构扁平化、工作高效化。

    实行工作室制,能不能优化内部环境,还要看有没有提供配套政策的支持,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结语

    MCN机构的未来是和流量平台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我国目前平台生态相对丰富,广电媒体要在平台红利逐渐消失前抓住机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建武认为,今年,国家和地方财政要过紧日子,如果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注入来推进媒体融合,可能性不大。媒体融合或在今年见真章,这要求我们的平台要有更强的造血能力。

    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不能生存下来,又何谈社会责任和义务?广电媒体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不仅要实现传播方式的变革,还要在管理模式、盈利思路上也有所转变。

    预测一下,未来五年,将只有5%的头部MCN机构能够活下来,一部分MCN向MBN(Multi-

    Branding Network)、MAN(Multi-Accounting Network)升级迭代,剩下90%都将挣扎在生死线上。而随着5G、云服务技术的发展,云接入将使整个内容产业资源整合的难度降低,未来也可能不再需要MCN这类中介机构了。

    注释:

    [1][2]艾媒报告.2020-2021中国MCN产业运行大数据监测及趋势研究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0

    0/68403.html.

    [3]克劳锐.2020年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http://www.topklout.com/#/home.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