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背景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音乐与健康”的教改实践

    王蕾

    [摘?要]

    MOOC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随着慕课平台的丰富与成熟,必须重视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与教改实践的研讨总结。本文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音乐与健康”为研究对象,从教学问题与建设思路、教学模式、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层面,系统探讨MOOC背景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创新思路,总结“音乐与健康”MOOC的建设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案以及研发建设过程中的教学反思:教学重点的凸显、利用课程网络平台有效吸引学生、多种网络技术手段实现有效互动。

    [关键词]MOOC;在线开放课程;音乐与健康;教学模式;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189-03

    MOOC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浓缩性、优质性、移动性、便捷性、开放性、普及性等诸多优势。MOOC课程设计理念基于“人本化学习原则、掌握学习原则、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程序教学原则、有意义的学习原则”五大原则[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MOOC的主要教学模式,由此引发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带来课程模式、管理模式、教师角色、教学手段等全方位变革。本团队研发建设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音乐与健康”,全面介绍音乐养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利用全国优课联盟、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国内知名慕课平台,向高校学子与社会公众传播音乐与健康的理念,让受众在音乐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增进身心健康。

    有鉴于此,笔者以“音乐与健康”课程建设与教改实践为基础,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系统探讨MOOC背景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创新思路,以就教于读者方家。

    一、教学问题与建设思路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MOOC主要面临三个教学问题:

    1.如何适应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受众规模化、多样化特点,从课程通识化、大众化角度满足不同层次课程受众的学习需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2.如何从学生主体性角度换位思考教学设计,突出教学亮点,解决MOOC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学习体验缺失、缺少动态生成等弊端,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化与碎片化的完美统一;

    3.如何变教师单向式知识传授为交互式、个性化、自我学习,“靓化”授课形式,使课程视频更具视听冲击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体验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结合。

    (二)课程建设思路

    考虑到本课程的研发建设应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且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目前全国选课人数超过15万人,选课高校超过100所,课程团队将“4A+4T”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创新思路贯穿于课程始终。

    1.转变高校“重技轻艺”的传统音乐教学观,提出“审美导向,重在体验,能力本位,回归人本”的音乐教学理念,借助国内五大慕课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围城”和专业限制,推行在线互动式开放教学,把知识传授放在网络平台,把知识内化置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直播,实现教学的无阻碍、全时空沟通与交流。

    2.变传统封闭式线性教学过程为开放式教学过程,推行分层教学,拓展课程体系,形成“网络学习库+课堂引领+自主建构”信息化模式的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注重打造动态生成性课堂,贯穿移动式学习(M-Learning)理念,实现教学活动的“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化,为学生毕生发展提供助力。

    3.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4T(target、task、teamwork、test)的教学模式,通过代表性音乐家及相关作品进行拓展性解析和鉴赏,在教学结构上做到一纲多点,以点带面;在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深度上进行开掘,以多元的课程体系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认识音乐与医学之间的关联,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以及普通社会大众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4.在课程制作与运行中,实现场景化教学、名家示范、即兴表演、话题讨论、QQ平台、嘉宾访谈、影音资料等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5.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个人汇报、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学习表现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准确。

    二、教学模式

    (一)创设MEA教学模式,实施五步教学法

    MEA教学模式是以音乐(music)为核心、体验(experience)為方法,即兴表演(act)为形式,采取“节奏、律动、欣赏、表演、创造”结合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探索出与MOOC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掘学生音乐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达到人格提升与自我超越,形成与之配套的“情境导入—音乐感知—听辨视唱—即兴表演—审美表现”的五步教学法,用情感构建起学生与音乐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自然形成个性化音乐体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将音乐技能、审美素养、人格养成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对音乐观念与价值的理解,传递正能量,达到人格提升与自我超越。

    (二)以网络直播为抓手,打造有生命力的交互式音乐课堂

    利用网络直播这一大众传播的新兴渠道,建立起活跃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模式,将直播内容作为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实现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形成本课程的视听化、表演化、互动化与立体化教学。教师授课富有激情,与学生互动积极自然,教学案例简明易懂,教学体验生动鲜活。同时,还专门邀请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音乐家和业内人士进行现场实录与嘉宾访谈,加强受众的直观感受,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促成教学的人性化、个性化、实践化。

    (三)构建动态生成性网络课程平台,探索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

    针对MOOC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我们将动态的生成性课堂作为知识内化的有效教学手段,秉承“精细预设,期待生成;弹性空间,自由生成;积极互动,共同生成;总结延伸,升华生成”的教学理念,努力找寻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关注受众喜好,重视音乐养生知识在生产生活与医疗科技中的应用,有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把学习的视野拓展到课前积累、课中碰撞、课后更新,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活动情境,如快乐的杯子歌、青花瓷等,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沟通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通过教师的课前建构与课堂生成,不断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三、教学实施

    MOOC模式促成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学生中心”逐渐取代“教师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分别设立不同教学目标,采取相应教学手段:在教师备课环节,注重发现式教学法,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与网络资源,保持教学的连贯性与创新性;在课程学习起步阶段,注重灌输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与作业项目,对其予以有效引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师生交流沟通,指导学生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在师生互动中,注重讨论与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训练思维方法的目的。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任务,必须以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将整个“音乐与健康”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组织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将本课程内容划分为八个专题模块,而后,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制作课程PPT、录制微课视频、邀请名家现场示范、组织嘉宾访谈与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络资源数据库,发布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还会适度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与视频。

    (二)教学实施阶段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慕课可以实现多对多的‘众人可以同时发言、倾听或回应,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课堂以及广播电视课堂‘一对多的局限性,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2],其教学的最有效环节是网络或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音乐基础的不同,实施分组教学,组与组之间进行互评和讨论,力求内容新颖,带有一定的愉悦性和较强的专业性,使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中,通过情境、问题、对话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建立起知识和学生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结。”[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在课程实施阶段,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使课程更为生动鲜活,富于生活趣味。

    1.场景化教学,有别于传统式“随堂录制”国家精品课程,我们将课程视频的摄制全部外包给专业影视公司,按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主题的场景,主讲教师根据事先编写好的分镜头脚本,直接面对摄像机进行现场摄录,追求教学视频的在场感,拉进师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名家示范与即兴表演,为更好体现课程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我们邀请校内外知名演艺人士如声乐艺术家胡晓平、旅德青年钢琴家郑洁等,以名家示范的方式呈现教学案例,以期顺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与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时让学生进行音乐短剧的即兴编创与表演,这不仅是音乐治疗中的常用手段,亦可迎合当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3.话题讨论,考虑到在线课程互动性较差的缺陷,課程团队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师生、生生沟通与交流,让学生突破“时空围城”限制,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火花。我们结合社会生活,通过课程讨论区、QQ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发布音乐与健康的各类话题,让学生上传自编音乐短剧、即兴表演、作业展示等,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并评价其他同学的表现,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4.嘉宾访谈,课程团队邀请专家学者等业内人士开展嘉宾访谈与讲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与嘉宾的互动与实践中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加强知识的内化。

    通过上述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遵循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课程学习资料和内容并非在课前由教师规定和提供,而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参与者动态生成,保证学习者获得更好的课程体验与更高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评价阶段

    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个人汇报、成果展示、小组讨论、互动活跃度等作为课程评价标准。我们所设计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最终考试占40%,日常考勤占10%,作业汇报展示占10%、小组交流讨论占10%、网络视频观看等占10%的过程性评价模式。教师在课程结束前整理出学生提交的作品,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文件夹,将小组讨论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性评价与教师的结果性评价放入其中,分享至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下载。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作品展示的不同情况,给出包括对课程结构的理解度、教学内容的掌握度、作品展示的创新性等基础评价,同时还要针对不同音乐基础学生的差异,提出相关专业建议,增强学生展示作品、即兴表演、交流研讨的信心与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四、教学反思

    (一)课程结构的整体传达

    布鲁纳指出,“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根据可借以推断出论据的那些原理和观念来组织论据,是降低人类记忆丧失速率的唯一已知方法。”[4]在MOOC模式下,如何用专题性的微课视频完整传达课程内容,在10—15分钟的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视频的学习功效,需要教师从课程基本结构着手,让微课视频有效贯彻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自身知识储备,有机整合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帮助学生提炼核心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标签与知识点索引,让微课视频直观展示本课程的逻辑结构与教学设计思路。[HJ1.4mm]

    (二)利用课程网络平台有效吸引学生

    教师将微课视频及时更新上传到平台,督促学生完成线下观看与线上讨论。微课视频要与时俱进,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广泛搜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JP2]种素材,如音乐家逸闻趣事、音乐治疗的各种案例、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等,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剪辑加工,使其与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进度,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全新学习理念,构建课程动态学习模块和教学交互板块。

    (三)多种网络技术手段实现有效互动

    “MOOCs体现的是一种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模式,时刻会兼顾学习者的需求,弥补了以往网络教育功能泛化、交互性功能不足等缺点……在一定周期内开展话题研讨,鼓励学习者使用自己熟悉及便捷的工具来进行学习资源的获取,如社交网站、论坛等个性化学习工具来浏览、讨论,完成课程的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5]微课视频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点,用数字化的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反复“咀嚼”知识点,在视频与音乐的双重刺激下,达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因此,教师需时刻注意网络与现实中的有效互动,用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自主学习,让学生增强在场感与存在感,防止学生沉迷于过度人机交互,形成网络依赖,背离课程初衷。师生良性互动对学生而言,是在互动中分享学习状态、提升其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结?语

    正如蒋承勇所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大学课堂教学的日渐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趋势……慕课的浓缩性、优质性、移动性、便捷性、开放性与普及性等特征,对传统文学课教学模式的冲击及实际具有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6]在MOOC背景下,应充分利用音乐作为“全人类共同语言”(朗费罗语)的独特艺术魅力,探索音乐美育在人格培养方面所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独特的教学策略,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使学生在艺术美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步推进教师混合学习工作坊、学生混合式学习课程改革、通识公选课学分认证、国际课程合作计划等与时俱进的MOOC教改实践。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