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学生生活与识字教学

    王巧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同样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活动。”而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识字学段目标要求学生在情感上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写字。知识和过程上则需要掌握汉字的笔画和偏旁。这对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小朋友来说并不简单,尤其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教材让学生先识字再学拼音的编排,学起来更是不易。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喜欢汉字,掌握汉字成了问题。

    一、当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编版语文课本对学生的识字要求提高

    根据教育部规定,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我国的中小学都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自此,“一纲多本”的时代终结。新教材打破传统的先学拼音再学汉字方法,先学汉字再学拼音。例如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先学“天地人,你我他”“口耳目手”“金木水火土”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学习,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并且总主编温儒敏表示新课本更是增加了阅读量,识字的阅读的基础,可见寻求恰当的新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势在必行。

    2.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度不高

    总的来说,低年级学生本身对汉字的学习就没有那么健全的认知和学习方法,更何况使用新教材以后识字量并没有减少,反而从难度和识字量上有所增加,例如同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人教版我会写的字要求6个,部编版要求9个。人教版会认的字要求有8个,部编版教材则要求认识15个字。再加上每个语文园地新增加的“识字加油站”需要识字10-20个不等,这无形中更增加了识字的难度。在此背景下,学生对语文识字的兴趣度也会愈下,识字效率自然会降低。例如笔者教学的班级中不少家长都反映孩子对数学和英语的兴趣都远大于语文。

    3.教师对识字教学的方法较单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换了新教材之后,新的识字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但是不少老师仍旧坚持旧方法,不能够满足当前的识字教学。这无疑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老师难教,学生也难学。例如很多老师仍旧坚持传统的“音、形、义”一体的识字教学,固定地采用随文识字或集中识字两种教学方法,不能够与时俱进学习和利用新的识字教学资源。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积极为当下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服务,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1.在生活实践中增加学生的识字兴趣度

    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自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而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运用生活的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效而得力的。

    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位男生在短短两个月内语文学习突飞猛进,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正是运用了生活教育的方法。家长让孩子培养出在生活识字的习惯,吃苹果前,先问孩子这是什么水果,想想如果写出来该怎么写,孩子自然联想到苹果是长在树上的,进而记住了“苹”的草字头。玩拼图前,问孩子为什么“拼图”中的“拼”是提手旁,孩子自然也会想到因为拼图需要动手。就这样习惯成自然,慢慢地,孩子记汉字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自然也越学越好。再比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课《小青蛙》时,通过编唱儿歌使学生记忆本课的易混字“青、请、情、晴、清、睛”,但发现效果不明显,学生的记忆并不清晰。然后进行了以下片段的教学:

    师:你们看,窗外阳光灿烂,今天是什么天?

    生(齐答):是晴天。

    师:那么“晴天”的“晴”的偏旁你猜是什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生开始讨论和交流。)

    生1:应该是日字旁,因为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有太阳。

    师(适时表扬生1):你真棒,一下子就记住了“晴”这个字。

    师(指名生2):你有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真好看。但是你知道眼睛的“睛”是什么偏旁吗?

    生2:目字旁!因为之前学过的“口耳目”,眼睛是人体器官。

    师(继续表扬学生):你更厉害,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学会了联系学过的知识,老师不禁为你竖起大拇指。

    这样让学生从生活进行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度,行之有效地帮助他们识字。

    2.改变教学方法,力求识字教学的教学做合一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昌区丁字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