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彰显审美与文化教育

    杨爱国

    “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一体四面中的两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笔者在此作初步的探索。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落实策略

    课标修订稿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先秦散文、汉代辞赋、唐诗宋词、元明杂剧、清代小说……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审美宝库,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穷的审美宝藏都可以挖掘。高中阅读教学要通过对言语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美”的积累,“美”的发现,“美”的鉴赏,乃至“美”的创造。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美。如读《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诗歌开头运用七个唇齿音的叠词,学生在朗读的凝重节奏中,体会到的是词人晚年遭受重创后的无比哀伤、悲凉、痛苦之情。再如让学生体会《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修辞之美。作者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花以人的生命,多情、美妙、纯净:“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譬喻恰切,细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荷花之美。学习《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让学生体会“毕”“一”“兀”“出”的用字之妙,这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气和极度的奢侈。

    2.引导学生感悟思想意蕴之美。如苏轼《定风波》一词,写在沙湖道中遇雨,借题发挥,以小寓大。以道中风雨隐喻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作者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广阔胸襟。再如学习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意”和“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英雄泪”。那是词人对国家的无比热爱,对山河破碎的无比沉痛之情,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空有一腔热血、满腹才华,却无处挥洒,无法施展的愤懑痛苦。

    3.引导学生体会形式结构之美。优秀的文章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鲁迅《拿来主义》,先批驳“送去主义”,再树立“拿来主义”,表明立场,具有逻辑严密之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先破后立的结构艺术。这种说理艺术,正是学生鉴赏和写作的难点。再如教《蜀道难》时,引导学生发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一线串珠,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出现,形成了层层深入,结构严谨,把神话传说、奇丽的想象、澎湃的激情和夸张灵动的诗句交织成雄奇奔放的乐章,造成一唱三叹的精美效果。

    4.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表达酣畅淋漓,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文采绚烂。学完这篇文章后让学生也写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稿,并小组推荐在班上进行演讲。这种阅读后模仿写作,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习《春江花月夜》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原作改写成散文。这样,学生不但对原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能进行再创造。如学习《边城》后,让学生续写结尾等等,这种读写结合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策略

    课标修订稿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不仅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对当今人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经典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传承精神,并吸纳外来文化的先进之处,打造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

    1.博观古代文化常识。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广泛,特色独具。对古代文化常识如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地理、典章制度、饮食器皿、音乐文娱、风俗文化等等的了解,不仅能了解民族的发展历史、共同思想、情感基因、哲学体系,而且能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如了解了尊人卑己的传统礼文化,那么“令尊”“家父”的称谓就不会张冠李戴,“鼎力相助”“绵薄之力”用人用己就不会出错,“拨冗”“惠顾”“光临”“贵恙”“高足”“华诞”“恭候”……诸如此类就能得体运用。

    2.效法先賢情怀。如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均有选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系统而集中地了解中华传统思想,开阔文化视野,启迪智慧,提升精神境界。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礼”与“仁”,孟子的“浩然之气”,老子“玄妙之智”,庄子的“通透之慧”,墨子的“身体力行”,韩非的“直面人生”,荀子的“自强不息”,这些圣贤智慧,会成为学生生命之树中的生长因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会积淀在学生的生命中,受用终生。

    3.汲取古人智慧。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说服秦伯,先以退为进,替对方考虑,赢得好感,再分析现实,说明利害,并以利相诱,最后用事实说话,摆出晋对秦曾有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历史,从而推断晋国将来必然也会贪得无厌,进犯秦国。最终说服秦伯退兵。再如《陈情表》中李密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层层推进的口才艺术等,也能启迪学生心智。再如学习《劝学》后,学生会懂得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学习能拓展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要用心专一等等。

    4.传承民族精神。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文章通过爱国志士形象的塑造,激励人们要心怀国家,学生学习了这些文章后,会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色。学习了《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阿房宫赋》这类文章,学生懂得当权者要仁政爱民,勤于政务,廉洁为民。学习了《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这些表达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文章之后,学生会明了重视亲情,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学习了《游褒禅山记》《劝学》《师说》《张衡传》这类文章后,先贤刻苦求学、追求真理、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人生态度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GSGHBZ030)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