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钟虹

    【摘 ? ?要】进入网络时代,新媒体迅速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社会新闻范围广,关注度大。好的社会新闻可以为民服务,给百姓以生活指导、科学指导,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但是当前社会新闻生产为了争速度,抢热点,出现一些猎奇、煽情等庸俗新闻,甚至炮制假新闻的现象。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记者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慎于思而勤于行。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新闻;采写能力

    一、社会新闻报道现状及问题

    社会新闻属于新闻的一种,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1]

    社会新闻包容万象,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讴歌时代精神,歌颂好人好事,监督权力与资本,讲述家庭婚姻故事等。它报道范围广,“接地气”,内容亲切,不仅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还满足了人们对知识性和科学性信息的需求,深受读者欢迎。

    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网络力量,社会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新闻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同质化严重

    社会新闻发生在人们身边,但是当我们打开手机、电视、电脑,翻开报纸,收听广播时大多看到听到的都是哪家失窃了,哪里发生交通事故了,内容基本雷同,社会新闻同质化严重。

    分析其中原因,不得不提到社会新闻线索来源的问题。通常来说,社会新闻线索来源主要有新闻热线、新闻线人、公检法部门、网络途径等。新闻热线一般各家媒体都有,通常24小时保持通畅,市民有新闻爆料随时可以拨打热线。新闻线人多为和记者一直保持联系,并提供线索的人士。他们身份不限,提供的新闻素材通常独家新闻较多,但是提供素材时间不固定。因此对社会新闻记者来说,有一个重要的线索源,就是公检法等部门。这个线索源信息较多,且比较固定。公检法等部门主要是发布各类案件,以及交通事故等,各家媒体都会从中获取新闻线索,导致很多新闻都是发布同一案件或事故。因此社会新闻总体来说呈现同质化。

    (二)庸俗化趋势

    当前网络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新闻传播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借助网络力量,新闻传播得更快更广;另一方面,社会新闻呈现出娱乐化和庸俗化的不良倾向。

    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有的媒体为了赢得市场,迎合人们“猎奇”的心理,将一些带煽情性、刺激性的色情新闻、暴力事件突出呈现,标题制作哗众取宠,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有的媒体热衷于报道公众人物的花边新闻,出轨、打架等新闻层出不穷。这不仅降低了社会新闻的格调和价值,还影响了媒体的权威性,不利于新闻媒体健康发展,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虚假新闻多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途径也多种多样,人们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有了更多表达的途径。有的网络自媒体为了流量,博取关注,不惜炮制假新闻。比如2020年5月,一篇题为《保时捷停首都机场6年,真相让人泪目:梦里看见的人,醒来记得去找他》的文章在网上迅速发酵。文章称:在首都机场停车场停着两辆豪车,这两辆车都落满灰尘,一辆保时捷一辆雷克萨斯。很多人好奇,这两辆车的主人是谁,为什么长时间都没开走?文章揭开“真相”:原来车主是马航MH370遇难乘客。这篇文章让很多人泪目,然而经媒体实地调查发现,首都机场停车场并没有发现这两辆豪车,机场工作人员也对网传消息给予了否认。显然,这是一篇炮制的假新闻。

    正如前面所说,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网络已经成为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有的媒体为了抢新闻,往往没有经过核实求证就刊发或转发一些通讯员稿件或不明来源的稿件,导致出现了虚假新闻,或者文章和标题严重不符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公众的权利,也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二、社会新闻记者采写能力的提升

    社会新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重要性不言而喻。做新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做社会新闻同样如此。新闻要“接地气”,但不能娱乐化、庸俗化。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传播格局已经发生改变,提升社会新闻质量,就必须重视增强新闻工作者的采写能力。因此针对当前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提升新闻工作者综合能力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非处于割裂的状态,而是逐步实现互通和互融。针对当前网络上社会新闻庸俗化、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社会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客观性和独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信息源越多,越繁杂,社会新闻工作者在发现、采写新闻时越要擦亮眼睛,不要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而是应当立足于新闻本身进行分析和采写,对新闻负责,对社会负责。

    社会新闻具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因此,社会新闻工作者还要加强政治素养和文学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让社会新闻报道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二)增强求证和挖掘意识,提升社会新闻价值

    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专业门槛,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使信息真假莫辨、鱼龙混杂。庸俗新闻、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让受众深受其害,也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新闻贴近生活,又包罗万象。社会新闻工作者要拓宽新闻线索来源,但是要注意对线索来源,尤其是网络信息进行求证,严格把关。要慎于思而勤于行,对热点新闻冷思考和深思考,多到新闻现场进行核实采访,以获得权威准确的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对一个事件要探索新的报道角度,让采写更深入,新闻更有深度,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一些好的社会新闻题材,往往会淹没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需要新闻工作者提升新闻敏感度去发现和挖掘,从而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提升新聞价值。

    (三)树立融媒体发展意识,增强综合采写能力

    当前随着对新媒体认识的不断深化,媒体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新闻记者应该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在实践中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

    随着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人们可以看到更丰富更多元的新闻表现形式,包括文图、音频、视频等。社会新闻记者要突破过去传统采写新闻的惯性思维和模式,利用新技术手段,挖掘适合平台特点的内容,实现一次采集多个平台发布。

    社会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方法以及技巧上还要加大融合力度,最大程度丰富社会新闻采访以及呈现方式,不断创新社会新闻报道的形式,比如现场可以边拍摄视频边播报,或拍摄Vlog,具体选用哪种方式根据新闻内容、特点来定。

    新媒体改变了媒体传播格局,社会新闻记者还应当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从新闻生产者转变为新闻服务者,制作更加丰富的新闻产品。比如新安晚报始终坚持“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的办报宗旨,牢记社会责任,和读者、市民融为一体,催发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比如记者在新安晚报融媒体上征集读者一起陪空巢老人过节,多次举办义卖大白菜、草莓等活动,帮助农民打开农产品销路。多次开展“圆桌讨论”,增强互动,让相关部门、市民、农民共同探讨蔬菜、水果滞销的原因,并推出更多销售途径和信息沟通渠道,避免再次发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对社会新闻采写、传播及受众的阅读习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社会新闻关注百姓冷暖、记录时代变迁,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新闻工作者来说,唯有迎接挑战,转变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慎于思而勤于行,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社会新闻作品。

    注释:

    [1]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192.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