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教则怠

    汤陆梅

    [摘? 要] 复习课是平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授课有很大的不同,复习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也不是几道习题的简单堆积,复习课需要将知识系统化,使其成为线状、网状. 平时所渗透的重要思想方法需加以提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再一次提高,可以说新授课是“画龙”,复习课则是“点睛”.

    [关键词] 教学反思;复习课;锐角三角函数;基本图形;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主动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缺憾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促进学生更优发展的一种手段.下面就以“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为例,对首次设计存在的问题,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教学的探索、反思和改进,再做二次设计.

    首次设计

    环节一:知识梳理(5分钟)

    1. 你对直角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1)三角关系;

    (2)三边关系;

    (3)边角关系;

    (4)解直角三角形.

    2. 你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知识,唤醒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先独立思考完成知识树,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知识树.

    环节二:演练展示(10分钟)

    1. 如图1,∠ACB=90° ,CD⊥AB,垂足为D.

    (1)sinA= = ;

    (2)sinB= = ;

    (3)cos∠ACD= ,cos∠BCD= ;

    (4)tanA= = ,tanB= = .

    2. 在Rt△ABC中,∠C=90° ,∠B=25°,AC=4,求BC的长.

    3.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4,BC=6,求∠B.

    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基礎题,为学生知识的形成搭建路径,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与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环节三:拓展提升(10分钟)

    1. 如图2,在△ABC中,AC=8,∠B=45°,∠A=30°,求AB.

    2. 如图3,平地上一幢建筑物AB与铁塔CD相距60 m,在建筑物的顶部分别观测铁塔的底部的俯角为30°,顶部的仰角为45°,求铁塔的高度. (精确到1 m)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题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点. 这一过程教师要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请代表讲解、批改,最后学生反思形成数学经验,进而举一反三,达到多题一解,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环节四:数学实验(10分钟)

    测量旗杆的高度:(已知旗杆杆身有下垂的绳子)

    工具:卷尺、竹竿、角尺.

    问题:1.设计解决方案;2.你有几种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 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数学经验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该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素养.

    环节五:反思悟学

    教师在课后经过反复研究、推敲,找出教学的症结所在.

    1. 如果将复习课设计成一节简单的习题课,学生做的事情就是把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又重复做一遍,学生在机械的做题中度过,思维未得到训练,只是“老曲重唱”.

    2. 学生无论在知识的梳理,还是解题的训练中如果缺乏思维的提升,则不能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学生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3. 教师对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总结不遗余力,但忽视了对思想方法的提炼,学生自己很难悟得其中的精髓.

    再次教学设计

    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复习课似“育好一片林”. 笔者带着这样的观点着重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入手,打破教材的局限与束缚进行二度设计.

    环节一:以题点知,限时练习

    1. 如图4,在正方形网格中,△ABC的三个顶点均在网格的格点上,则AC=______;sinA=______;cosC=______;tanC=______.

    2. 在Rt△ABC中,已知∠C=90°,∠A=40°,BC=3,则AC的值为(? ? ? )

    A. 3sin40°? ? ? ? ? B. 3sin50°

    C. 3tan40°? ? ? ? ? D. 3tan50°

    3. 在Rt△ABC中,已知∠C=90° ,BC=15 ,tanA=? , 则AB=______.

    4. 如图5,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坡,从A 滑到水平面的C处,已知AC=500 m,则这名滑雪运动员下降的高度为______m.

    设计意图? 以题点知,就是以题目为抓手向学生点明知识的网络,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主干知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三边满足勾股定理;边角满足正弦、余弦和正切的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用题目来点知比第一次的备课显得更具体.

    环节二:交流探索,数学建模

    已知:如图7,AC⊥BC,∠ABC=30°,AB=10,点D为直线BC上任意一点,且满足∠ADC=45°,求BD的长.

    变式:在△ABC中,已知∠A=30°,∠B =45°,AB = 10 ,求△ABC的面积.

    设计意图? “解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函数应用类问题的本质模型,“解直角三角形”的本质又是三角函数概念与方程思想的综合应用,可引导学生分类讨论,逐渐抽象出解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基本图形. 变式题应先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两个基本图形加以解决,只是思维的重心适当转移到方程思想上. 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探究,让学生建立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如图8.

    环节三:链接中考

    1. 如图9,一号楼在二号楼的南侧,两楼的高度均为90 m ,楼间距为AB. 冬至日中午,太阳的光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为32.3°,一号楼在二号楼墙面上的影长为CA;春分日正午,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为55.7°,一号楼在二号楼墙面上的影高为DA,已知CD=42 m ,求楼间距AB.

    (参考数据:sin32.3°≈0.53,cos32.3°≈0.85,tan32.3°≈0.63 ,sin55.7°≈0.83,cos55.7°≈0.56 ,tan55.7°≈1.47)

    设计意图? 这个小题算是“解模”的基本功训练,学生主动建构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并画出基本图形,找出组成基本图形的直角三角形,找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已知元素,列方程解决问题.

    2. 如图10,为了测量建筑物AB的高度,在D处树立标杆CD,标杆的高为2 m,在DB上选取观测点E,F,从E处测得标杆和建筑物的顶部C,A的仰角分别为58°、45°,从点F测得C,A的仰角分别为22°,77°. 求建筑物AB的高度.

    设计意图? 此题将课堂推向高潮,将两个基本图形综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有意识地寻找两个基本图形,寻找每个基本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及其已知的元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环节四:课堂小结(略)

    设计说明

    复习课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授课有很大的不同,平时教学中知识点是点状、零散的,而复习课需要将其系统化,成为线状、网状. 学生平时所学知识的疑惑点需要得到讲解,平时所渗透的重要的思想方法需加以提炼,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能再一次提高,可以说新授课是“画龙”,复习课则是“点睛”.

    1. 老曲新唱,激发兴趣

    复习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只“温故”而不“知新”;“老曲重唱”是知识的简单整理,是几道习题的简单堆积. 而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复习的目的,不仅为了使知识系统化,还应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虽然是一首“老曲”,但要唱出“新味道”,复习应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归纳. 如二次设计中,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顾知识,而是以题点知,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地因需要而回忆,因需要而整理.

    2. 通解通法,注重策略

    章建跃博士指出:理解数学一是知其然,二知其所以然,三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题目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如在环节二的教学中并非就题论题,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炼出基本图形和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并学会概括,学会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 借助载体,渗透素养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要靠教师的逐渐渗透,如二次设计中自始至终围绕一条主线:“梳理知识——抽象基本图形——寻找解题策略”,以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并使核心素养落地.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低起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还要将转化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把学生從题海中解脱出来,专注数学方法的提炼,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