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作目标的微型化

    王月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习作教学无疑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是,在日常的教学中,习作却成了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目前的习作教学就像是考场作文,老师比较注重最后的结果,习作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混沌一团,直接导致习作教学费时低效。为了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微型化习作目标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型化目标确保习作有的放矢

    不少老师开展积极的探索,如将习作进行项目化处理或者引入任务驱动等新的路径,但是落实到写的时候,学生还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最后只能借助作文选,生搬硬套,缺乏真情实感,习作能力提升缓慢。笔者试图从班级习作教学的实际现状,结合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运用微型化写作理论,细化学生习作所面临的问题,梳理成具体的微型化目标,助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课标规定了学段目标与内容,如第三学段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具体到每节习作课,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4的习作要求是“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别人(亲人、老师、或朋友)说?可以传达问候,可以表示歉意,可以诉说委屈,也可以提些建议……注意写的时候要表达真情实感。”题目要求表达真情实感,但是没有说怎么表达真情实感,也没有说写到什么程度就是真情实感。这样的目标不够具体。教师只有在课标的大框架下,结合学生的实际习作能力,细化每节课的目标,落实“一课一得”,才能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针对性的、阶段性、螺旋式的提升。第三学段,我主要尝试制定以下微型化目标:

    二、微型化目标确立习作教学的界限

    微型化目标一旦确立,老师每节课的习作目标就清晰明了。可以围绕微型化目标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如:

    1.确定习作教学中老师的教

    每单元的习作只是提供一个范例,一个话题,范围较宽泛。老师的指导主观性较大,习作目标的达成往往“因师而异”。有了微型化目标,老师就可以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习作教学。如苏教版六上习作2“爸爸(妈妈),我爱你!——表达我的爱”这一个习作,题目为:“要求今天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跑到爸爸(或妈妈)面前,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爸爸(或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试试看!哦,别忘了把整个过程记下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笔者将本节课的微型化目标确定为:“通过人物的动作把爸爸妈妈的反应写具体”。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想一想爸爸妈妈会有哪些动作?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梳理出:泛、绽放、颤抖、拥抱、亲、说等多个动词为学生的动作描写提供支架。某生写道:“妈妈的眼里泛起了泪光,微笑绽放到她的脸上。她用颤抖的手紧紧拥抱着我,在我的脸颊上亲了一口说:‘谢谢你!”

    随后,我将他的作品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一起关注片段中的动作描写。在学生评、老师评之后,再让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本节课如果将微型目标定位为“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将爸爸妈妈的反应写具体。”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聚焦心理描写。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选取心理描写的片段来进行学习。如:五上《少年王冕》人物描写中,就有两处精彩的心理描写:王冕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通过这两处想,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也能体现人物就性格,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在情节的进程中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指導习作教学中学生的学

    学生面对习作话题时,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他们所关注的点也是因人而异。诚然,学生的习作应该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是作为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习作课,则需要老师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习作能力指导。老师需要将科学、系统的习作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获得逐步的提升。否则,习作课堂就失去原有的价值。微型化习作目标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指导学生通过达成一个个微小的习作点,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抓手,打开思路,有文可写,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苏教版五上习作5是要求通过四幅神情各异的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本次习作有三个要求:亲身经历的事、事情具体、感情真实。接着笔者对要求进行分解:事情具体,如何具体?从哪些方面可以使事情变得具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呈现。总结出图一的表格。由于将事物写具体的途径有很多,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就将把“事情写具体”这一要求作为一个系列来开展习作学习。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将微型化目标定为“学习心理描写将事情写具体”。那么学生构思的出发点就是关注心理描写。这是实现具体描写事情的一个途径。在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看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进一步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喜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悲的时候心里又想的是什么?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写的过程中就会围绕目标,达到习作效果。经过4-5个系列学习之后,学生最后呈现的习作各有侧重,依然富有个性化的特点,同时又因为有了目标明确的习作指导,习作的质量比之前自己写的有了很大的提高。

    3.确定习作教学的拓展范围

    叶圣陶说:“文章无非是一个例子”。要通过例子引导学生阅读同一类的文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同样,习作教学也是如此。如何让学生通过各种优秀作品获得习作的技能?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选取适合的呢?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处理的:以微型化目标为标准,选取习作教学的拓展范文。如本节课的微型化习作目标为“如何抓住颜色描写将事物写具体?”萧红的《火烧云》就是典型的范例,可以作为例文的重要补充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空间。当文中的“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呈现出来时,学生的创造力也是惊人的。学生会写出“柠檬黄、西瓜红、葡萄紫、半白半灰”这些独一无二的、富有新鲜感的词语。

    如何将自己对小动物的爱描写具体?老舍的《猫》《母鸡》两篇文章就可以补充给学生。《猫》的开头很特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引导学生学会正话反说的技巧。《母鸡》开头:“我一向讨厌母鸡。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结尾“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种欲扬先抑的表达技巧,可谓独具匠心。名家名篇的本身就时文质兼美的文章,找到与微型化习作目标的契合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能够达到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三、微型化目标促进评价客观有效

    课标指出: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寫作水平的发展状况。但是不能否认学生的习作表达与阅读水平有直接的联系。阅读时输入,写作就时输出。没有大量阅读,习作只能是无源之水。可现实是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不同的。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非常笼统的只是倾向于阅读积累多的学生,那么阅读较少的学生在这样的标准下,会逐渐丧失习作乃至学习语文的兴趣。

    引入微型化习作目标,就能够对学生的每次习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围绕微型化习作目标,针对性较强。如:微型化习作目标为“学习使用动词将人物描写具体”。那么评价的点就主要看他有没有在习作中落实这个标准。如果达到了,就是完成本次习作的目标。要给予表扬;没有完成,那么就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样,每次习作课对班级里的孩子都是有效的。无论他是带着怎么样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走进课堂,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生不断的通过有效的习作评价得到鼓励,久而久之,在这种正面的刺激下,会慢慢喜欢上习作,喜欢上表达和交流。

    微型化目标对教师的评价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纵观现在的习作教学,学生怕写,老师也怕批改。因为每次批改的评语大多是“字体工整、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等这类比较宽泛性的评语。针对性不足,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甚至学生上没上这节习作课前后都没有区别。微型化目标的引入则使老师的评语具有针对性,能够客观反映出本次习作学生的真实水平,便于学生的后继修改。如:微型化习作目标为“学习使用动词将人物描写具体”,老师在批改习作的评语就可以是“使用5个动词,将小明传球的过程写得很具体。通过这一系列的动词看出小明是一个运动健将。如果再将怎样‘躲,怎样‘投写清楚就更好了!加油!”等操作性较强的评语。这样的评语老师写起来不仅具体,而且能够针对本次习作目标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既能让学生看到目标的达成度,又能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无目标的努力,就像在黑暗中远征。”微型化习作目标无疑是黑暗中的灯塔,引导我们从混沌一团走向清晰明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习作,孩子们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高,习作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年度小课题“六年级学生微型化习作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R/2019/272)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农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