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创融合”的工作室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王权朝

    

    摘要:当前,在全民创业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通常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的问题日趋明显。本文通过探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专创融合”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以期培养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双创”能力。

    关键词:专创融合;工作室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5-0053-02

    “双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迎来了难得的创业机遇,高校“双创”教育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将更加行之有效,更有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高校依托工作室开展“专创融合”实践教学,希望能在培养学生“双创”意识、“双创”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1“专创融合”的涵义及必要性

    “专创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北京邮电大学林珍在《“专创融合”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商丘师范学院张颜梅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方瑛与徐一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中都对“专创融合”的含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专创融合”就是让“双创”教育扎根于专业领域,通过调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各展所长,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获得最佳育人效果。“专创融合”需要以 “工作室” 为载体完成具有专业背景的真实项目,在“双创”实践中促进专业与创业知识的耦合,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专业实践,培养双创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需要更多创新人才。“专创融合”既是高校应用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是为产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专创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而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双创”意识、“双创”能力,最终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专业人才。“专创”深度融合也是对高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育理念的补充和更新,最终形成高职教育的改革。

    2“工作室化”项目教学的特征

    “工作室化”项目教学是上海工艺美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是一种适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所谓“工作室化”项目教学,是以“工作室”为平台、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职业化情境教学。其特点是依据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从而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过程岗位化、学习成果商品化。“工作室化”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其优势表现为: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其专业多元成长的需求;二是项目驱动,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团队教学,由跨专业校企结合的创新教学团队对其实施教学;四是“产教”融合,为学生沟通社会、工读结合创造条件。因此,“工作室化”项目教学是适用于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3“专创融合”的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

    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出现了很多问题:(1)课程体系散而全、人才培养不精准;(2)教学内容无序、进阶性不够;(3)实践平台仅限于校内;项目简单照搬、不接地气;(4)团队结构单一、教师能力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单一;(5)“产教”融合不深、育人方式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对接文化产业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业态和现代设计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开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托专业教师工作室,构建“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艺术设计专业可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基于“专创融合”的工作室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3.1构建“平台+方向”的“专创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

    契合“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课程重组,构建“大平台”+“小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平台”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图形图像处理》等基础课程和《中国元素设计》《设计文案撰写》《版式设计》等拓展课程;“小方向”课程体系则包括文化创意设计、影视制作、视觉传达3个模块,各有4门方向课程。“平台”课程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方向”课程模块则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通過项目引领、 真题真做, 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大平台”+“小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共享大专业平台课程资源,小专业方向实行技能分层递进、工作岗位上升迁移的专业培养体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实现学生多元成长的需求 (如图1)。

    3.2形成“递进+循环”的“专创融合”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的核心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做中学、做中教 ”。因此,在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方向课程模块学习时,可以让教学内容设计打破传统的“章节”结构,依据技能点的递进关系,采取“递进式”项目教学。以文化创意设计方向为例,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系列学习项目,并根据难度系数从项目一到项目四“递进式”安排教学。由于各项目之间的工作流程基本相同,所以工作流程又是“循环”的。因此,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递进”、工作流程和技能不断“循环”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随着实践项目的推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可以获得不断提升。

    3.3搭建“校内+校外”的“专创融合”实战训练平台

    部分高校存在整体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创业基因不足、创业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首先需要遴选部分方向课程着力将其打造为“专创融合”型课程,然后对标“专创融合”课程,吸纳校内专业教师成立以文化创意领衔的“双创”工作室,并引进校外文化创意社会企业落户学院,搭建起“校内+校外”专创融合的实战训练平台。这些校内教师工作室和校外社会企业作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创意生态系统,共同承担了“专创融合”的实践教学任务。

    3.4开发“传承+创新”的“专创融合”系列实践项目

    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是“工作室化”项目教学主要特点之一,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方向课程紧紧围绕地方特色文化的真题真做项目。将项目教学与创业大赛相結合,在备赛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做到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

    3.5组建“专业+创业”的“专创融合”创新教学团队

    要落实艺术设计专业“专创融合”,其核心问题是师资培养,为了避免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脱节,应让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参加培训,使教师们快速成长为适应“双创”教育需要的“专创双师”。所谓的“专创双师”是指既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又是善于指导项目创新创业的导师。在“专创融合”的实践教学中,每个工作室由1名“专创双师”作为项目领衔,组建以工作室为单位的创新教学团队,团队组合突破原有教研室确定的边界,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能力模块,由创新教学团队对标实施教学。

    3.6优化“过程+成果”的“专创融合”多元评价方式

    在“专创融合”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真实工作任务引入项目教学,“工作室”作为师生参与社会项目的平台,为师生搭建了沟通社会的桥梁。以学生项目作品作为产品推向市场,这种学习成果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而体现为真实的项目化成果即产品。因此,可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专创融合”教学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主要依据为学生参与项目过程的出勤、态度等因素,由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成果”评价主要依据为完成项目后的社会认可度,即参加大赛获等级、产品销售额等因素,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评价。

    3.7培育“专业+产业”的“专创融合”协同育人生态

    艺术设计专业依托“校内+校外”的实战训练平台,引进文化创意企业项目,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校企无缝对接,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岗位标准来制定教学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引入教学,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工作室”平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地方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企业及行业参与的良好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培育了艺术设计“专业+产业”的协同育人生态[5]。

    4结语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突出专业教学特色,依托专业教师“工作室”开展项目教学。在为地方文化产业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应深度融合,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