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

    林召霞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关键性著作,尽管对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其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手稿》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思想体系中许多观点的雏形,而其中实践观则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本文着重对《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进行了论述,力图通过对此的探讨以便理清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把《手稿》中的实践观归纳为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复归。

    【关键词】实践;异化;主体性;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34-02

    自1932年《手稿》正式公开发表以来,基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要位,国内外学者对《手稿》中的主要思想及定位等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虽对《手稿》中的诸多问题争议很大,但在对实践的理解上基本达到了一种共识,即将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将实践观理解成马克思新哲学的基石。本文力图通过对《手稿》中实践观内涵的探究等,以便理清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时期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观点而逐渐完善的。马克思当然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的形成必然也是有一个不断进步的历程。

    1835到1841年,这段时间可以初见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萌芽,他此时主要是处于理论批判的阶段。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学说是抽象的、远离现实生活的,用他们的学说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现实,而且与实际存在的现实有很大的矛盾,也无法克服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二者间存在的矛盾。因而他转向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希望可以从现实本身中寻找到答案。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观念,他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1](P.258)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所论述的“实践”是理论上的实践,他只是把实践主要的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还是处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实践当中,没有突破思维的限制,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

    在《莱茵报》工作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触到一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马克思此时发表的文章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哲学领域,而是注重对实际存在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答案。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思想产生怀疑,并且和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发生冲突。马克思指明:“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2](P.433)。可以说,此时马克思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政治批判逐渐的走出唯心主义的桎梏,意识到深入现实之中寻求解决的方法。

    《莱茵报》停办后,马克思专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同时他和青年黑格尔派划清了界限,并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布·鲍威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段时间他相继完成了许多著作,其中影响颇深的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投足倒置” [3](P.250-251)。马克思不赞同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而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重点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政治解放不能等同于人类解放,只有消灭私有制进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才是彻底的解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理论批判和现实斗争进行了说明,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論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3](P.460)在他看来,理论批判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现实斗争才是目的本身,他此时已不只是把实践理解为思想上的活动,而是物质上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观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展。

    可以说,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这段时间内,对实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从最初单纯的理论批判走向关注现实社会的政治批判,又走向对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实际斗争,要求理论批判与现实斗争相联系,理论的批判最终转为革命的实践。在此基础上,他为了更进一步找到真正的、明确的方向,在《手稿》中转向了对异化劳动、对实践的研究。

    二、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观

    《手稿》是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学家们的大量著作,重点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的经济事实”而写出的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哲学著作。在《手稿》中,他通过对“异化”这一概念的分析不仅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在实践观上产生了崭新的飞跃。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实践是异化的扬弃、实践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实践是人之主体性的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理论上详尽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第一,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不属于他,而且是与他相对立的,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能得到的东西就越少,他就越贫穷。换句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4](P.52)第二,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工人不是出于真心的、自愿的进行劳动,是不得已的进行劳动,他在劳动中感到不幸,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在劳动中完全丧失了自我,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P.58)第四,人同人相异化。这种状态下,工人不能称之为人,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沦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存在物。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当时所流行的各种共产主义学说,并对之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这些共产主义学说仅仅是在理论上或是以空想主义者的角度来理解共产主义,他们的学说脱离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彻底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的论述了他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 [4](P.81)。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望,而是“建立在扬弃私有财产和实现人的解放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结果” [5](P.213)。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并不是完全否定私有财产运动和人的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找回人已经丧失的本质,即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非主体的奴隶状态进行揭露,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复归的重要性。马克思在深入地研究国民经济学们的理论基础上,深刻地探讨和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们只认物不认人,否定人的主体性,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的伪善性。在他们看来,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人的主体性在资本面前则是微不足道的。他指出:“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4](P.88)可以看出,这种状态下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人,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根本。而马克思则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他看来,人是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可以全面掌握自身的主体。而且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的复归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4](P.89)。

    三、《手稿》的地位及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初步阐述了其实践观思想,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则一般被看作是马克思实践观走向成熟和最终形成的标志。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走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困境,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但是他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还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一方面,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4](P.6),另一方面,他处于宗教的束缚之中没有走出来。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摒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P.8),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是一部纲领性的文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其详细的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的批判费尔巴哈、布·鲍威尔、施蒂纳以及“真正社会主义者”的一部批判性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影响的彻底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也代表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马克思的实践观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实践观,他的实践观同旧哲学实践观划清了界限,克服了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揭示了实践观的哲学本质,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的观点。马克思把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第一次统一起来,代表着其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二者相结合的实践观的正式形成。到此为止,马克思的实践观已经形成并得以完善,被后人称为“科学的实践观”。

    总之,《手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实践观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进行了论述。尽管《手稿》还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但是它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觀的最初尝试是成功的,可以说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发源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人民出版社, 1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人民出版社, 1956.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2000.

    [5]周来顺.现代性危机及其精神救赎[M].人民出版社, 20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