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摘 要:高校思政课面临重重考验和挑战,为了做好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通过各种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实践活动教学是最为普遍的方式。根据对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活动调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本文尝试探讨高校如何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5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教育的基础。高校思政课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讲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一个重要方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但高校思政课一直存一个问题,即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不懂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论,因此产生了思政课仅仅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而实际用处不大,那么其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也不容乐观。要想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主要任务得到有效发挥,应当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的深刻认知。通过此次实地调查,具体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尝试探索改善这一现状的路径。

    1 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调查分析

    1.1 调查情况说明

    2019年11月期间,我们调查组共35人,以四川省7所重点高校为调查对象,每人分别听了两所大学不同教师的思政课,一共调查了70节高校的思政课情况。被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2所综合类大学、3所理工类大学、1所师范类大学、1所财经类大学。共四类不同学科类型的高校,其学科覆盖面基本能满足我们对四川省重点高校思政课分析的需要。我们调查的70节课中无一重复,因此我们认为我们所得的数据是比较有合理性的,也比较有代表性,应该能够反映当前四川省重点高校思政课的基本情况。

    1.2 7所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情况

    学者杨子均、许义文研究:“根据实践教学模式来分,可以把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种。”[2]经过调查,7所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即班级全体成员分成数个小组,小组内部分工合作,以PPT陈述、拍摄微电影、情景模拟、阅读相关书籍心得体会分享、就某一社会问题做调查报告、朗诵与该课程相关的诗词文章等形式,在集中两节课上或是每次课上分别进行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

    课堂的互动率、抬头率是判断该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和调查组成员课后访谈同学,课堂上互动率或抬头率在80%及以上,该堂课的师生状态良好,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可见教学效果明显。在调查的70节高校思政课中,75%的思政课都会有学生在课堂展示实践活动的环节。三所理工类大学中,D大学(为避免歧义,一个字母只代表一所大学)在思政课中没有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方式的比例接近一半,学生听课的兴趣普遍不高;N大学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方式的比例是72%,C大学思政课堂采用实践教学高达95%,这两所大学的学生听课的抬头率为83%。在两所综合类大学中,S大学的思政课几乎都采用了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学生听课的互动率为84%;X大学的思政课中没有采用实践活动教学的比例占到54%,学生听课的状态普遍较差。财经类大学的思政课几乎也都采用了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但是只有40%的学生听课状态较好。

    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和互动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兴趣。调查组预想的结果采用在课堂展示实践活动成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互动和师生互动,会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调查数据表明,这一设想已被证实。首先,实践活动教学方式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互动频繁,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其次,实践活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刻程度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知道自己在哪些领域存在知识空白并为之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与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加生动有趣,比填鸭式的教学更有亲和力,教学效果理论上讲比传统教学方式相对较好。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据调查者所反馈的信息,学生在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时会热情的参与,一旦展示环节结束,老师开始讲授时,学生就极少参与课堂互动,甚至又低头干自己的事,丝毫不关心老师讲什么。这几所高校思政课开展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其感兴趣的比例偏低,学习的主动性较弱。然而,据统计数据显示,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教学的思政课有52节,但52节课的这些学生对课程内容非常感兴趣的仅占15%,比较感兴趣的占比為23%。实践教学虽然能在活动当时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认真听讲,但在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长期性的过程中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现象的影响因素

    2.1 大班教学,不利活动开展

    据调查所知,每所高校的思政课都是采用大班教学,同一个专业的不同班级一起上课,人数往往在超过100,有的高校甚至达到了120人。据学者杨胜松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的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目后,往往难以控制[3]。如果教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则其控制范围还要小。大班教学人数太多,教师一边听学生的展示,一边还要兼顾课堂的秩序,往往出现的结果是:展示实践活动成果的学生在认真做报告,而坐在下面学生则玩手机或做其他的事情,感觉没有轮到自己就无所谓,有极少数人会认真听报告。因此,即使有的高校思政课开展了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较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大班教学,学生有各自的能力、兴趣和基础。有的学生觉得速度太慢,感到沉闷无聊,有的学生觉得速度太快,未能跟上,但教师只能按照班级的整体水平规划上课进度,不能照顾到每位同学的情况。

    2.2 学生应付,教师教学标准不高

    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看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根据都沙等人在2001年对重庆市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47.9%的学生不能认真完成作业,既按时又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只有43.2%[4]。还有其他学者的调查也都揭示了这类客观情况,很多大学生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所在,因此在对待作业的态度上显得消极散漫,在行动上也是非常被动,总是等到老师或班委催促时才草草交上作业应付了事,而且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看来,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作业的价值,从中获益,反而把作业当成是一种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据调查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思政课上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除了玩手机,做专业课作业排在了第一位。

    思政课的理论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哲学等几个方面,本身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实践活动时,考虑到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因素,会自动降低难度,减轻学生压力,但是学生往往会照搬理论,不去深入思考,选取的实践活动形式简单,内容空泛,如照着PPT念文字,就导致实践活动不接地气,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理论。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不高,轮到自己所在的小组展示时,大家都会默认选择一个最简单的最容易操作的方式完成这一次作业。往往做PPT、讲PPT就成了大家的首要选择,而那些短视频拍摄、阅读相关课程的书籍分享等比较费时费力但生动有趣的、形式多样的、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吸引大家眼球的实践活动比例仅占13%。

    对于高校老师来说,教师科研任务也非常重要,在教学的时间上可能会有所减少。加上有的教师据多年教学经验,使用往年陈旧案例,不及时更新教案。发现学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高时,慢慢的也就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是应付学校的教学要求,部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质量情况日渐松懈。久而久之,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消极,只求完成任务,不在乎作业方式和作业质量。

    2.3 思政课面临的社会环境

    思政课面临的社会挑战。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国外的一些文化传入我国,并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加上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的使用大大的普及,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是加深了文化的交流,导致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发展。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知识储备得到增加。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带来消极影响。

    3 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教学的路径探索

    3.1 以理论“实、准、精”贯彻实践活动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准、精”的原则。“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来讲,学生面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些理论是科学抽象的结果。但是,教学过程却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開始,而必须先将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易为学生接受的感性知识,由此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并进而建立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最后形成知识的系统。这一教学过程,遵循了学生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发展规律,它与人类一般的认识次序完全一致。为了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也需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将人类的实践活动有机地引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党中央尤其重视,多次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维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央枢纽关头,把头脑政治事项贯穿教育讲解全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高校首先必须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真正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强化思想建设水平。其次定期考核教师的政治思想动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最后还需加强人才引进,扩大教师队伍,减小教学压力,优化大班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教师需不断拓宽知识面。教师要想把自己担任的专业课程教好,除了钻研本专业之外的知识,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也需要了解。据调查访谈所反映的信息,教师教授的课程大多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这虽然有利于深入该课程的知识,但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多方面需求。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由法学专业的教师授课,其中还法学知识讲的精彩绝伦,其他部分的知识可能就黯然失色了。

    3.3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

    社会需要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社会需求是多样化的,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很全面,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教育提出了高标准。同时,大学生的个人身心发展也是多方位的。因此要讲好思政课,教师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也好考虑学生独特性、多样性的特点,多多发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兴趣激发学习。实践教学模式,是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力平台,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利用好本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实践教学就是要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学者周本卫等人在研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时就指出:“平台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力图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显著转变。”[5]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成长,熟悉现代各种智能产品,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随时随地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想了解的知识,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知识需求,他的话语权和权威被大大的削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获取他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教师授课带来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高校思政教学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实践教育。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切忌“高大上”、“假大空”,用实践活动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

    目前四川省高校大部分思政课堂已经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有一定困难,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必须坚定政治立场,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理解理论、研究理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杨子均,许义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04).

    [3]杨胜松.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控制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02).

    [4]都沙,周瑜,祝晓宏.重庆市高校学生作业现状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2001(04).

    [5]周本卫,朱成山.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2).

    作者简介

    廖发丹(1995-),女,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