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对策分析

    李飞丽

    摘要:小学阶段是最佳启蒙阶段,特别是科学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此,基于核心素养视角,要想积极创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大研究力度,总结经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将小学科学课堂价值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基于核心素养深入研究并分析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设立“科学”学科的目的在于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让其从小学习、热爱科学。

    一、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探究意识缺失

    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有效结合理论和实践,而实践的关键就是具备探究意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对科学现象形成正确认知。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始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无需自我消化认知就能够获取必要的知识,影响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加之教材内容较为死板,教师若始终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将会削弱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以及脑力发育的重要阶段,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此时期被扼杀。教师与家长经常会使用常规思维对学生的思想与言行加以规范,虽然学生成长为乖孩子,但其想象力也被扼杀。长此以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十分有限。

    (三)实践机会不多

    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在教学中未给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要的关注。一般情况下,在科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后应当为其提供充足的缓冲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没有消化与运用知识的机会,导致所学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小学科学的教学对策措施

    (一)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课程虽然教材中有详细的文字解释,或者是配有图片的介绍,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复杂的实验过程或实验现象仍然很难理解。例如在学习“呼吸器官”一课时,有部分知识是讲血液循环将氧气和养料带到身体的各个地方,并把二氧化碳运输走的过程等现象。如果只是依靠书上枯燥的文字和插图,或是教学挂图的展示,学生可能对于这个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于书本上这些文字的表象。但如果加入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影音资料给学生播放血液循环和二氧化碳的动态图像,十分清晰地把动态的事物呈现在学生眼前: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把气体在肺泡内的交换过程和气体进出的路线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抽象的理论知识就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动画,学生会更容易被这种讲解方式所吸引,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

    (二)合理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科学学科内容广泛,探究性、趣味性明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供了必要保障。然而教材中也涉及一些复杂的科学知识,因而教师要耐心加以讲解和分析,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且有趣,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使其充分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有效代入学习过程,对知识点快速理解,像“猫和老鼠”“水稻-老鼠-猫”等。此时教师即可引出有关食物链的定义: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像链条式地紧密联系生物。教师运用合理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使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形成极强的好奇心,不断提高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设计引导性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并发展小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因而教师要对多种教学模式加以探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自然与科学始终保持探究的热情,且能够自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引导学习方法,确保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以“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教学为例,为让学生理解食物链被破坏所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美丽的大草原上,狼对鹿产生了威胁,农民为了保护鹿,对草原中的狼大量捕杀。”然后提问学生:“结果如何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后做出回答:食物链中任一环节被破坏,都会影响其他环节,进而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科学理论形成更为深入且系统的认知,同时能够激发探索精神。

    (四)改变家长的学科理念,重视科学学科

    “家长是孩子第一位教师。”孩子对学科态度极大程度取决于家长的思想高度。学校应鼓励家长带孩子多参加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增强科学关注度。同时,学校也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普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及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性,让家长自觉重视起“科学”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对学生认知、掌握基本科学理论的情况给予必要关注,同时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科学现象进行验证,帮助其通过表面现象了解事物本质,实现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推进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要对核心素养予以准确把握,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探索并贯彻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与品格。

    參考文献

    [1]胡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探析[J].文渊(高中版),2019(10):376.

    [2]申静洁,赵呈领,李芒.创客教育:学科视域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06):30-36.

    [3]周菊明.小学科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2020(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