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顶配版”产业发展新平台

    朱正华

    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我省向来不缺少产业平台,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再到近年来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这些风起云涌的产业平台构成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但也应该看到,传统产业平台的空间布局较分散、主导产业较多元、管理体制较单一,亟需以传统产业平台为基础,打造代表我省未来产业升级方向的“顶配版”产业新平台,推动空间布局更集聚、主导产业更聚焦、管理体制更灵活,引领我省经济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

    一般来说,“顶配版”产业平台是指面向重量级未来产业、集中承载标志性项目、优先培育领军型企业、重点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具有集中连片规模空间,产出达百亿元甚至千亿元量级的产业平台,并且一个产业平台聚焦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超过一定占比(一般在80%以上)。建成后,其产业链竞争优势更加显著,创新资源要素高度集聚,产业配套体系完备齐整,亩均效益综合指标走在前列。它是一个地区未来产业升级的代表性平台,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平台的“极中之极”。

    江苏是实体产业大省,开发区等产业平台遍布各地。截至2019年末,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有158个,创造了全省近1/2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及4/5以上的进出口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值得重视的是,大多数开发区定位為综合性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十四五”期间,江苏将着力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势和能级,因此,要在巩固拓展各类开发区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以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核心目标,以提质增效发展为主线,以标志性项目为带动,以领军型企业为引领,以高端化、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共享化为着力点,聚力打造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在国内具有引领力的战略性新产业平台,全力支撑江苏制造强省建设。

    一是适时开展战略谋划。开展我省“顶配版”新产业平台建设前期研究,进一步明确战略方向、实施路径、支持政策和工作机制等。其中,在产业定位上,重点打造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新制造业平台,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在空间选择上,重点在“一带两极两区”(一带是指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两极是指南京、苏州两大都市区;两区是指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江北新区)等区域内,选择规划面积在5—10平方公里的集中连片区块开展先行先试。在组织保障上,可以在省级层面上成立工作专班,研究协调重大事项,试点市、县(市、区)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按照“自愿申报、评估入库、验收命名”的原则,由平台所在市、县(市、区)政府制订建设方案,省相关部门机构组织评估合格后确定为培育对象,培育期满后组织验收命名。

    二是探索明晰实施路径。从产业提质、环境提优、服务提效、管理提升、形象提亮等五个方面集中发力,不断提升新产业平台的创新力、承载力、吸引力、带动力。以标志性项目为抓手,加快“产业提质”。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实行“链长”负责制等招商新模式,招大引强一批引领性强的标志性项目。全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建设,滚动谋划推进若干个重点标志性项目,完善标志性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和调度机制。指导新产业平台聚焦主导产业链,绘制一张产业链图,高水平编制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一个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加大领军型企业培育力度,优先支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群、争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加快“环境提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功能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建设,积极实施新基建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短板,提高平台项目承载力。优先支持新产业平台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在新产业平台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各类试点,努力形成示范效应。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营造流程公开化、办事便捷化、服务优质化的营商环境。以协同化、专业化、精细化为导向,加快“服务提效”。联动有关部门,推进落实重大产业项目、环保能耗指标、用地计划指标等政策,加强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协同配合,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组建涵盖行业专家、招商专家、政策专家等复合型专家服务团,不定期协调解决新产业平台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建立完善第三方咨询机构库和专家库,加强全过程专家咨询服务。完善各级产业基金对接服务,用好省级产业基金支持新产业平台内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以精准化培育为着力点,加快“管理提升”。探索建立“八个一”精准化培育路径,即一个建设规划、一个工作计划、一个组织架构、一套工作制度、一批重点项目、一个形象方案、一个产业基金、一批领军型企业。建设运行数字化管理系统,完善统计、信息、重大活动管理功能,加快平台展示、招商、项目谋划等功能开发,逐步实现平台管理、展示、谋划的在线化和数字化。做好新产业平台统计监测工作,健全监测评价和优胜劣汰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定期开展统计、信息、评价、招商引资等业务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以显示度提升为方向,加快“形象提亮”。深入实施形象打造工程。支持新产业平台参加论坛、峰会、展会等重大活动,积极推介平台内品牌企业、品牌形象、品牌产品。加强融媒体宣传,通过网站、报纸、公众号等渠道全面展示平台建设成果,提升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在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保障能耗环保指标等方面先行探索,着力构建新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围绕“制度”,在新产业平台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改革,探索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并向其他领域延伸推广。新产业平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的审批时间进一步缩短。支持新产业平台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学研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优先在新产业平台开展用能权、排污权交易,给予优先购买权和价格优惠。围绕“人”,在人才专项资金和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优先支持新产业平台高端人才入选省人才计划。加大高端人才落户、子女就学等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围绕“地”,支持符合规划调整条件的新产业平台优先纳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支持产业项目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提前预支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支持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计划,享受省重大项目用地政策。整合各类开发园区,优化用地指标配置,优先保障新产业平台建设。围绕“钱”,统筹财政、税收、金融等资源“活水”,对新产业平台涉及重大政策支持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项一策”。发挥政府产业基金作用,鼓励和引导银行资金、创投资金、保险基金等金融资本参与,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支持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形式参与新产业平台建设。

    (作者单位: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