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书写:《天将雄狮》对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

    张勇 朱伟娟

    2015年,由成龙主演的《天将雄狮》成为影坛的新晋佳片,给沉闷许久的影坛打开一扇天窗。影片以铁马秋风的塞北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尤其令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粗犷之风。故事发生的时代是西汉,那本就是一个风起云涌而又英雄辈出的时代。成龙在片中饰演的是汉代西域都护府领袖霍安,一个英雄辈出时代中的大英雄。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安在处理西域诸民族问题上的智慧,这可以看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侧影。《天将雄狮》借助盛大的叙事场面,对古代中华的民族精神进行了历史性的书写,这使得这部古装影片具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天将雄狮》通过霍安遭人陷害而贬谪到雁门关之后的故事,精微深刻地阐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稳定的民族观,以及这种民族观背后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和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这些品质反映在影片之中,堪称对民族精神进行的经典性历史书写。

    一、 邦国纷争下的民族理念

    影片中的霍安是虚构的人物,但仍然有着历历可循的原型。在西汉时代,霍氏一族是举足轻重的名门望族,自汉武帝以来,已经发展到可以左右朝政的家族。最著名的霍光辅政,便是这个家族政治势力的最好说明。再如嫖姚将军霍去病,更是以西征匈奴而名留青史。霍安这一角色的设置绝非空穴来风,通过此人的姓氏,已经可以知晓他绝非寒门子弟,而是有着较高政治修养和军事眼光的将军,这样一来,对于他游刃有余地经营西域事业,便不足为奇了。在影片中,霍安这一形象应当是糅合了霍去病和霍光两位历史人物的品质而成,既有霍去病的勇猛精进,也有霍光的隐忍。正是这种可贵的复合品质,造就了他在西域展示了强大的经营能力,在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时,他体现了汉民族特有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影片第一幕较为纠结人心的场面出现在霍安遭遇的白戎与匈安争执难下的境遇。这本是两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纠纷,霍安却能够敢于担当,为两方取得和解作了艰苦的努力。在这一幕中,霍安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论点,体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一是“维和共存”,一是“斡旋草原”。前者的共存理念反映出汉民族并没有兼并邻邦的领土野心;后者则说明对于草原上的多个少数民族,汉民族采用的是减少矛盾,平和摩擦,以斡旋的形式維持边疆和平。“维和共存”采取的是主动的态度,旨在积极营造边疆安定的格局;“斡旋草原”采取的是被动的态度,当真有破坏和平的情况来临之时,一定要尽力使动乱回到安定的状态。维和也好,斡旋也罢,都是要保留边疆的多种势力,而不是取而代之,这是一种伟大的海纳百川的精神,也同时彰显了古代汉民族特有的宽广胸襟,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正是由于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霍安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将各个邦国之间的利益调整得相当均衡,同时又能够保证汉帝国在西域方面的威信,从而获得西域地区的长时间稳定。如果没有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很难实现这一民族融合盛况的。

    二、 战争背景下的行事原则

    如果说海纳百川是古代汉民族的对外精神的话,那么在民族精神的内部,则体现为自强不息的昂扬斗志。影片中的霍安看似永远采取息事宁人的姿态,实则是柔中带刚,牵扯到原则问题,他是绝对不做一丝一毫的妥协的。

    影片中的另外一位主人公卢魁斯将军意图破取雁门关,以获得水和粮食。这一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不熟悉兵法的太守轻易弃城而逃,最终被卢魁斯俘获以后,整个格局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了。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霍安深知无论如何斡旋,都不可能使局势获得缓解,所以选择了勇敢地面对这场争执。霍安与卢魁斯的这场打斗画面堪称经典,二位伟丈夫在黄沙遍地的大漠中拼刀比剑,一场盛大的决斗场面将被整个银幕所铭记。这种积极维护得不到实现,转向被迫迎击的品质,是古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志所在,这同样是值得表彰的。

    在影片中,霍安时刻处于备战的状态之中,这表明他并不是万事都选择逃避。他看似逃避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在做另一番维和的打算。同时,他无时无刻不在训练自己的队伍,让这支队伍时刻处在备战的状态之中,能够招之能战,战即能胜。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态度。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原本队伍内所盛行的内讧,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支队伍内部凝聚力的提升。有了这样一支军心稳定的队伍,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强敌,都可以做到准备充足,随时可以应战。在影片中,有不少镜头将聚焦点对准了枕戈待旦的汉家将士,以及辛苦忙碌的后方营帐,这都是自强不息的不同侧面。这种磨砺精神的斗志,是世世代代存在于中国人的血液中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周易》以《乾》卦起首,其中的《文言传》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影片中的汉代边防军队,也真正做到了“行健”,所以才能具备自强不息的品质。

    《天将雄狮》的可贵之处,在于将非常抽象朦胧的民族精神,通过经典的荧幕镜头得以展现,观众在这些镜头的背后,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远比枯燥的道理说教更加深入人心。看完《天将雄狮》以后,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三、 民族问题下的政治智慧

    《天将雄狮》将故事发生的背景定格在西汉的西域地区,自然避不开与民族问题相关的事件。西域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域,其中“大国三十六,小国无虑二百”[2],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之中,能够维持长期的和平,体现出霍安调和民族关系的高超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地中,中国的国力是最为强盛的,但是霍安并没有倚仗人多势众,强行剿灭各个小国家,这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品质:爱好和平。这是整部电影非常重视表达的一个主题,它渗透在影片的方方面面。

    霍安在影片中对自己的一班将士说到一句经典的台词:“成败不在人多,就看你有多坚持。”这是霍安的座右铭,也是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传统的高度概括。假使依靠暴力获得了其他民族的屈服,这种成功便如建设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迟早有分崩离析的一天。而依靠道德和信望赢得其他民族的信服,则是恒常久远的成功,因为这种成功源自道德的力量。霍安深刻明晰其中的道理,所以即便手握重兵,也绝不轻易挑起战争。虽然他有必胜的把握,但他却善于把持自己的军力,不断将道德理念传输到周围的小国,尽力实现以道德感召人心的目标。这既是霍安一贯执行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质。

    這种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霍安不仅在处理与中国相关的事情上加以使用,他还使用在维护其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之上。例如匈安与南狄之间的战争,霍安便主动参与进去,竭尽所能去加以调节。他认为西域所有国家的利益是连在一起的,任何国家之间的不安定,都会最终导致整个西域的动乱,而整个西域发生动乱,将不利于这一区域的所有国家,贯穿于这一认识的仍然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天将雄狮》有很多镜头拍摄的是边塞的安定场面,炊烟袅袅,给人一种安定祥和之感,这正是最为典型的和平影像。电影正是借助这种静谧的镜头,营造出一种和平的景象,从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

    四、 政治斗争下的军人使命

    《天将雄狮》将西汉西域都护府大将霍安演绎得淋漓尽致,霍安保家卫国的决心尤其给人以深刻印象。可以说,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素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国史两千年,无数英雄人物以自己的生平书写着保家卫国的历史。霍安虽是虚构的人物,但这一人物仍然带有浓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只要与中国的切实利益相关,霍安甚至不惜牺牲一己的生命,去成就或实现整个国家的利益。

    汉代宫廷内的政治斗争是相当激烈的。这一宫廷斗争,直接波及到了全国,这当然也包括西域。所以霍安也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受害者,例如他被贬谪到西域就是受了西凉太守的坑害。但他到达贬所之后,并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尽自己所能去做保家卫国的事情,没有一丝个人恩怨。当西汉朝廷以极其严苛的命令,要求霍安等人在15天之内将雁门关的城墙建好之时,所有西域将领都感到愤怒难平,他们认为这明明就是中央政府在难为他们。但只有霍安一个人不作一声,努力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他十分清楚,一旦朝廷下命令,西域即便是满怀怨恨也无法改变,能够做的就是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以伟大的人格感染了卢魁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在两国合作的情况下,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工程。期间固然有政治智慧包含其中,但更重要的却体现了霍安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他深刻地清楚雁门关的关防对于整个国家的重大意义,所以他对政治斗争波及的策略不置一词,将全部心力放在了建设雁门关防之上。可以确定的是,他修筑雁门关,绝不仅仅是出于奉命行事,而是有一份浓重的保家卫国之心的自觉。正是这份心意,使得他心无旁骛,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将雁门关修葺如新。当雁门关修筑完备之时,大汉的西域防御工程也便固若金汤了。

    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命,但却并非每位军人都可以做得到。《天将雄狮》中也不乏懦弱的军人,他们起初不愿意拼死拼活,只想安稳地在边境呆上3年的服役期便回家,但在霍安的感召之下,他们都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决定为国拼命,上马杀敌,那种同仇敌忾的情绪是很真实,也是很能震荡人心的。

    结语

    《天将雄狮》是当前影坛的划时代作品,它将古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呈现得极为全面清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古代中华的民族精神,像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和保家卫国,都在影片中以极其深刻的镜头加以呈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记。《天将雄狮》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丝毫没有麻木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一幕幕感动人心的镜头和画面来实现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势必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它的影响也会高于其他形式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繁体横排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13.

    [2](汉)班固.汉书补注(卷十九)地理志下[M].(唐)颜师古,等注.(清)王先谦,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