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试金富集检测废汽车尾气催化剂中的钯
张福元 张广安 徐娟 赵卓 徐亮
摘?要?建立了金属铋作为捕集剂的试金方法,用于废汽车尾气催化剂中铂族金属钯的检测。分析了铋试金选择性造渣的过程,讨论了铋捕集贵金属的热力学机理,分析了铋试金过程金属氧化物的还原顺序,考察了影响铋试金结果的主要因素。贵金属氧化物均优先于Bi2O3被还原,Bi2O3优先于TeO2、Cu2O、As2O3、PbO、NiO等杂质被还原,Bi2O3具有较强排除Te、Cu、As、Ni等多种杂质的能力,贵金属单质分散在金属铋相, 较分散在熔渣相更能降低体系自由能。配料为48.00 g Bi2O3、25.00 g无水Na2CO3、5.5 g 面粉、硅硼质量比为1∶1、控制熔渣硅酸度为1.1, 20 min内马弗炉温度由900℃升至1080℃, 并保溫25 min,金属铋质量为40 g,钯的测定结果均值为2852 g/t,极差值为17 g/t,RSD仅为0.2%。建立的铋试金方法与国标中的分光光度法相比,结果准确,精密度高,误差小于国标要求的误差范围。
关键词?废汽车尾气催化剂; ?铋试金; ?检测; ?铂族金属; ?钯
1?引 言
铂族金属具有许多独特而优良的理化性能,在汽车、电子通讯、工业催化、航天航空等领域[1]应用广泛,特别是铂、钯、铑被大量用于生产汽车尾气催化剂[2],可有效减少CO、NOx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随着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钯、铂、铑在催化剂中的用量逐渐增加,而我国铂族金属矿产资源极其贫乏,但消耗量却占世界第一位,且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尾气催化剂[3]。因此,废汽车尾气催化剂中铂族金属的准确检测,对相关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具有重要意义。
催化剂样品的预处理主要有湿法消解和火法富集两种工艺。样品湿法消解后,可采用分光光度法[4]、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Pt、Pd、Rh。利用HCl+H2O2对样品进行消解[5],萃取分离杂质,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Pt、Pd、Rh,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等优势,但该流程复杂、操作时间长,结果稳定性较差; 样品直接消解后,利用原子吸收法[6]检测Pt、Pd、Rh过程中,无论采用火焰还是石墨炉均存在基体干扰,需通过萃取或树脂交换分离杂质才能得到理想效果; ICP-AES和ICP-MS[7]直接检测同样存在严重基体干扰问题。堇青石载体型汽车尾气催化剂表面涂覆的γ-Al2O3在使用过程中易相转变为难溶于酸碱的α-Al2O3,包裹Pt、Pd、Rh金属颗粒,导致样品溶解不完全,使检测结果偏低。
火试金是利用熔剂在高温下分解样品,熔融态贱金属萃取富集贵金属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捕集剂有铅、铜、锑、锍镍等贱金属。管有祥等[8]采用金做保护剂铅试金富集Pt、Pd、Rh,避免了铂族金属的熔炼损失,但铅的毒性较大易污染环境。铜可有效富集Au、Ag、Pt、Pd等贵金属[9],许开华等[10]采用铜作为捕集剂,得到富集贵金属的单质铜,铜的存在易对Pt、Pd、Rh检测过程产生基体干扰。锑对铂族金属具有良好的捕集性[11],同时对Cu、Ni、Co、Bi等金属也具有捕集性,易导致金属锑中杂质含量高,且锑作为第一类污染物毒性高。锍镍可有效捕集铂族金属[12~14],金属镍溶解分离基体时易造成铂族金属损失,且存在基体干扰等缺陷。
针对目前汽车尾气催化剂中铂族金属分析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依据铋试金检测金、银[15]和地质样品中铂、钯[16]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金属铋高温熔融萃取捕集铂族金属钯联用ICP-OES检测钯的新方法。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SJL型试金炉(三门峡恒河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HLXZM-100振动磨样机(武汉恒乐矿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DFA-8000型石墨电热板(力晨科技); Master-Q UT型Hitech-Sciencetool超纯水仪(上海朗赋实业有限公司); AUW120D电子天平(岛津菲律宾工厂); GL124-1SCN电子天平(德国赛得利斯公司); PE Optima 8000型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美国PE公司)。
堇青石型废汽车尾气催化剂(某国产系列汽车); 无水Na2CO3(天津市化学试剂六厂三分厂); 硼砂(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Bi2O3、 HCl、HNO3、H2O2(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优级纯冰乙酸(萍乡市白狮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000 μg/mL铂、钯、铑单元素标准溶液(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SiO2(上海埃彼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面粉(市售食品级)。所有试剂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2.2?实验方法
2.2.1?试样配料及熔炼富集?称取样品1.0000 g、无水Na2CO3 25.00 g、Bi2O3 48.00 g、面粉5.5 g,加入到5#黏土坩埚,根据熔渣硅酸度配入二氧化硅和硼砂,混合均匀后覆盖10~15 g相应硅酸度的覆盖剂; 将坩埚置于900℃马弗炉,关闭炉门, 20 min内升温至1080℃并保温,熔炼结束后取出坩埚,快速倒入100 mL铸模,冷却后,分离渣相。
2.2.2?灰吹除铋及溶液检测?将镁砂灰皿(40 mm×32 mm×15 mm)在1000℃下热处理30 min,将金属铋依次放入灰皿中,关闭炉门2~5 min进行熔融脱膜, 稍开炉门, 控制0.8~1.0 g/min金属铋的氧化速度灰吹分离铋,灰吹结束后,球状贵金属合粒呈现在灰皿中央; 将贵金属合粒依次放入上过釉的25 mL瓷坩埚中,加入10~15 mL 1∶1冰乙酸,在250℃的石墨电热板上微沸3~5 min,倾出溶液后, 再用蒸馏水洗涤8~10遍,蒸干后加入10~15 mL HCl,微沸下逐滴加入H2O2,至溶液清澈透亮,用10% HCl定容,采用ICP-OES检测溶液中铂族金属钯含量。
3.4?金属铋质量的影响
保持硅硼质量比为1∶1,通过改变面粉的添加量,控制金属铋的质量,其它条件不变,金属铋质量对钯检测结果的影响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金属铋质量为19.88 g时,测得的钯仅为2568 g/t,随金属铋质量的增加,钯测得值逐渐升高,在金属铋为25~35 g时钯测得值稳定在2600 g/t以上,金属铋质量达到40.29 g时,测得的钯为2849 g/t。为充分捕集熔体中贵金属,需要大量细微金属铋颗粒与贵金属充分接触,达到高温液相萃取贵金属目的,金属铋质量过小, 无法全部捕集贵金属; 质量过大, 则会引入较多杂质离子。综合考虑,选择金属铋质量为40 g。
3.5?熔炼温度的影响
保持金属铋质量为40 g,其它条件不变,考察熔炼温度分别为1040、1060、1080、1100、1120和1140℃时对钯检测结果的影响。在所考察温度范围内,钯测得值均大于2727 g/t,随熔炼温度的升高, 钯测得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熔炼温度为1040℃时, 钯测得值为2802 g/t; 温度升高至1080℃时,钯测得值为2847 g/t; 熔炼温度继续增加,钯测得值逐渐降低,但稳定在2727 g/t以上。因此,本研究选择1080℃为最优熔炼温度。
3.6?熔炼反应时间的影响
在熔炼温度为1080℃下,其它条件不变,考察熔炼反应时间(15、20、25、30、35和40 min)对钯检测结果的影响。熔炼时间由15 min增加至20 min,测得的钯含量由2796 g/t增至2849 g/t; 熔炼时间增加至35 min内,测得的钯结果稳定在2806 g/t以上; 熔炼时间为40 min时,钯测得值快速降至2678 g/t。本研究选择20 min为最优熔炼反应时间。
3.7?熔炼保温时间的影响
保持熔炼反应时间为20 min,其它条件不变,考察熔炼保温时间(15、20、25、30、35和40 min)对钯检测结果的影响。在考察的熔炼保温时间范围内,钯检测结果的极差为56 g/t,小于国标GB/T 23277-2009[5]规定的误差(72.37 g/t)。熔炼保温时间为15 min时,钯检测结果为2808 g/t,增至20 min时,钯检测结果为2853 g/t,在20~30 min均有稳定且较高的结果。本研究选择20~30 min为最优的熔炼保温时间。
3.8?精密度实验
在优化条件下,进行了方法的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样品中钯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为2852 g/t,极差值为17 g/t,相对标准偏差为0.2%(n=3),表明本方法可实现废汽车尾气催化剂中钯的精准检测。
3.9?方法比对实验
采用铋试金和国标GB/T 23277-2009[5]中方法对废汽车尾气催化剂样品中的钯、铂、铑进行检测, 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本研究建立的铋试金方法,与GB/T 23277-2009[5]湿法消解-分光光度检测结果对比,Pd、Pt的回收率略高,Rh的回收率略低,RSD均略小,检测结果的误差均在国标[5]规定范围内。
4?结 论
从理论上分析了铋捕集贵金属有利于降低体系自由能的机理,及铋试金具有较强除杂能力的热力学依据,建立了铋试金富集-ICP检测废汽车催化剂中铂族金属钯的方法,优化了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参数。在优化条件下,铋试金富集检测汽车催化剂中钯的平均值为2852 g/t,极差值为17 g/t,RSD=0.2%。铋试金法对原料适用性强,检测范围广,结果稳定,可实现废汽车催化剂中铂族金属的精准检测,并可望推广应用到其它含铂族金属物料的质量监测中。
References
1?Chaudhari N K, Joo J, Kwon H, Kim B, Kim H Y, Joo S H, Lee K. Nano Res., 2018, 11(12): 6111-6140
2?Binder A J, Toops T J, Parks J E. ChemcatChem, ?2018, ?10(6): 1263-1266
3?LI Peng-Yuan, ZHOU Ping, QI Ya-Bin, TANG Jin-Rong, ZHANG Shou-Ting. Geol. Bull. China, ?2017, ?36(4): 676-683
李鵬远, 周 平, 齐亚彬, 唐金荣, 张寿庭. 地质通报, 2017, ?36(4): 676-684
4?Kuchekar1 S R, Bhumkar S D, Aher H R. J. Mater. Environ. Sci., ?2019, ?10(4): 316-327
5?GB/T 23277-2009,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of Catalysts Containing Precious Metals-Determination of Platinum, Palladium and Rhodium in Automobile Exhaust-Purifying Catalysts-Spectrophotometry. National Standar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贵金属催化剂化学分析方法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铂、钯、铑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277-2009
6?Volzhenin A V, Petrova N I, Medvedev N S, Saprykin A I. Microchem. J., ?2018, ?138: 390-394
7?Yildiz Y, Kotb M, Hussein A, Sayedahmed M, Rachid M, Cheem M. Am. J. Anal. Chem, ?2019, ?10: 127-136
8?GUAN You-Xiang, XU Guang, WANG Ying-Jin, WU Xiao-Feng, LIU Xia, ZHU Li-Ya, LIU Yun-Jie, MA Yuan, AN Zhong-Qing, GAN Jian-Zhuang. Precious Metals, ?2011, ?32(2): 67-71
管有祥, 徐 光, 王应进, 吴晓峰, 刘 霞, 朱利亚, 刘云杰, 马 媛, 安中庆, 甘建壮. 贵金属, 2011, ?32(2): 67-71
9?ZHAO Jia-Chun, CUI Hao, BAO Si-Min, TONG Wei-Feng, DONG Hai-Gang. Precious Metals, ?2018, ?39(1): 56-59
赵家春, 崔 浩, 保思敏, 童伟锋, 董海刚. 贵金属, 2018, ?39(1): 56-59
10?XU Kai-Hua, ZHOU Ji-Feng. China Patent, 201611069175.3, ?2016
许开华, 周继峰. 中国专利, 201611069175.3, ?2016
11?LI Ke-Ji, LIU Shu-Jun, SHAO Kun.Chinese J. Anal. Chem., ?2014, ?42(6): 909-912
李可及, 刘淑君, 邵 坤. 分析化学, 2014, ?42(6): 909-912
12?Ni W S, Mao X J, Zhang H L. Anal. Lett., ?2019, ?52(11): 1699-1710
13?Ni W S, Zhang H L, Mao X J, Liu L, Xiao F. Microchem. J., ?2019, ?150: 104187
14?ZHAO Ling-Hao, ZHAN Xiu-Chun, HU Ming-Yue, SUN Dong-Yang, FAN Chen-Zi, YUAN Ji-Hai, KUAI Li-Jun, QU Wen-Jun. Rock Min. Anal., ?2013, ?32(5): 694-701
赵令浩, 詹秀春, 胡明月, 孙冬阳, 范晨子, 袁继海, 蒯丽君, 屈文俊. 岩矿测试, 2013, ?32(5): 694-701
15?XIA Bing-Wei. Chinese J. Inorg. Anal. chem., ?2015, ?5(1): 49-52
夏兵伟.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15, ?5(1): 49-52
16?LI Ke-Ji, ZHAO Chao-Hui, FAN Jian-Xiong. Metall. Anal., ?2013, ?33(8): 19-23
李可及, 赵朝辉, 范建雄. 冶金分析, 2013, ?33(8): 19-23
17?CHEN Jing. Eng. Sci., 2007, 9(5): 11-16
陳 景. 中国工程科学, 2007, ?9(5):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