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林飞燕+朱建梁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历了开创、初步发展、大发展三个阶段,由改革开放最初的空白状态发展到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教育类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地位和示范校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三十余年的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示范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高等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它既是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它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中等职业教育比较,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更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是高中毕业生或具有相当于高中学历程度的学生,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属于高中后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三十余年的时间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阶段:

    1.开创阶段(1978——1990)。高等职业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这得益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各行各业的兴建和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然而当时我国的职业教育境况惨淡。职业教育占整个高中教育的比重很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极不合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处于空白状态,仅有的高等专科教育几乎都是把本科课程压缩,并未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1980年,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81%,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仅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19%。技能型人才的比例之小,技能型人才之缺乏根本无法满足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政府在此期间明确提出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尤其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在这段时间,职业教育发展的焦点仍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资金、师资、政策等原因在缓慢萌芽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从市场需求出发,依靠自身力量,兴办了一些专科高等学校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金陵职业大学等7所职业大学。1984年这个数字达到82所。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在此之后,一大批旨在培养具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地方性职业大学相继涌现,到80年代末共开办了126所。 1986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也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

    2.初步发展阶段(1991——1998)。初步发展阶段始于1991年第二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会上重申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方向。同时,第一所由政府试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即我们通常所指的五年制高

    职,该校毕业生同时具备大专学历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该阶段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政策为“三改一补”,于1994年6月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三改”即对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三类型学校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调整,“一补”即利用部分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这一项政策是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灵活性和可行性。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是通过职业大学的建立迈开的,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大学的数量也就一百多所,虽然这个数字相对于开始的空白有了明显进步,但显然对于中国经济的大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高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就必须利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如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中等专科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位于同一层次的普通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此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也逐步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997年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名称做了统一规范,3月,第一所以职业技术学院命名的高职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1998年,教育部又提出以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的“三多”方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力图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具有鲜明特色。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该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是高等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随后各地都开启了高职发展的探索之路,如地方学校独立办高职、县市职业学校通过合办或挂靠方式办高职和中专升格为高职学校等。

    3.大发展阶段(1999—至今)。大发展阶段始于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该会议提出将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全国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00年,为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央决定逐步扩大地方和学校的权利,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教育部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的权力下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舞台越来越大,职业大学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7所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126所,再到2006年底我国1147所高校职业院校的数量。舞台有了,下一步我们的思路就是如何在舞台上有好的表现,应该通过哪些形式让舞台上的节目精彩纷呈。2002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拓展办学途径,即以政府为主导,集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2004年2月,教育部部长周济结合之前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将高职教育的共识阐述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自此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形成了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民办高职和公办高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条件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究之路。三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办校、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学校、开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立校等不同方式进行开放式办学。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因为对于如此庞大的中国来说要一下子建好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是不可能的,只有分层实现,一步一步地向目标迈进。教育部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先后评选出了首批28所、第二批42所、第三批30所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并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验收完毕。如此大规模的手笔,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尚无先例,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并不断提高高职办学的整体质量。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在三十余年的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实践中一步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各国在办学时都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形成自身特色。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考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结构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已难以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二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下五大要素的融入,使这五要素在办学的整个过程中占据一定地位,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环境。

    

    1.产业要素。要考虑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需求,各地区重点发展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要突破现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起到对行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

    2.行业要素。一方面在高等职业学校办学中要充分吸引行业的主动加入,同时各学校在具体专业的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行业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要实时关注国内行业标准的更新,更要及时关注国际行业标准的动态。

    3.企业要素。高等职业学校要整合企业的优势资源,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目前实施较多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在相应学校设立教学实训基地,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4.职业要素。职业要素的融入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突出特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直接关联性,大力提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实践要素。实践要素的融入是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体现。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实习、实训和实践等环节的重视力度,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进入职业岗位做好准备工作。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由最早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取得了好的成绩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提高。

    1.高职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鲜有办学特色。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高职学校中对自身定位清晰的学校并不多,普遍缺乏办学特色,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常见错误:一是片面追求高职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上只是本科学历规模的简单模仿。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上,使高职生大多成为本科阶段的预备生。三是对高职学校办学方针理解的偏差,不能正确处理好职业性知识和学术性知识的关系,缺乏自身特色。因此,高职学校如何在办学中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是高职学校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2.高职学校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差异。高职学校为市场提倡能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要凸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部分高职学校是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合并或升格演变而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仍沿用学科本位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模式,忽视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生的人才需求,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

    3.受社会观念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仍处于弱势地位。2006年启动的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建设虽已初见成效,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认为本科以上的学历才是正规科班出生。事实上,高职仍只是很多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无奈选择。于是,高职成了进不了大学的学生的收容所。学生抱着这样的心态,学校面对如此的现实,想要培养出服务社会的高技术职业应用人才,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转变社会对高职的偏见,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4.示范性学校建设工作尚缺乏足够的历史积淀。从1995年国家开展的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建设到2000年启动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示范性学校建设工作虽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但较之普通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实践经历少、示范性学校建设工作尚缺乏足够的历史积淀。对于国家大力推进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我们应该抛掉形式主义,不仅要注重硬件达标和各项指标达标,更应注重学校本身的内涵和软实力,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体制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上。示范性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示范性的称号不仅是个别学校的标签,更应是一种榜样的示范,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践行。

    今天,在高等教育的领域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职业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携手并进”,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砥柱中流。在经历了开创、初步发展和大发展三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已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迎来更辉煌的发展,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2):60-62.

    [2] 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13-15.

    [3] 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17-18.

    [4] 杜晓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