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银屏留学生形象之嬗变考索与类型梳理

    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留学生的形象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所展现,其形象之变迁与时代历史之变迁有着非常直观的联系,因此,其形象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综合来说,中国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留学生形象,可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分界线分为两类。这两类影视作品中的留学生形象对比明显,前者的留学生形象以留学报国的爱国者形象最为突出,后者因时代背景环境的急剧变化,在原来留学报国的爱国留学生形象的基础上,又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思想上的迷茫,以及21世纪以来一些作为高知群体的留学生形象。

    一、1949年前:为国者和为己者

    塑造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形象的影视作品,以展现留学报国的爱国者形象作为主流,爱国者的形象,也是此类影视作品的典型形象代表。在国家积弊的历史背景下,这类作品所塑造的留学生,多是希望在外出学得先进的知识和思想后,能够归国做出贡献。除去爱国者的形象之外,也有类似于文学领域《文博士》中的文志强、《孽海花》中的金雯青这样留学为己的留学生形象。

    (一)留学为国者

    展现清末时期留学生形象的影视作品,可见2012年上映的由冯小宁指导的影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及其早期的电视剧作品《北洋水师》。这是两部展现清末爱国青年留学生形象的影视作品,展现了清末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海军知识后归国的海军将领们的人生轨迹,其中以刘步蟾、萨镇冰等人作为典型代表,他们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中国后加入北洋水师,开始了在北洋水师参与保家卫国的人生里程,影片中的留学生刘步蟾更是在威海卫战役中最终以身殉国。

    展现民国时期留学生形象的作品,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迷茫苦闷的为国者。此类作品有1988年上映的电影《郁达夫传奇》。该片以郁达夫本人创作的《沉沦》为蓝本进行了改编,讲述了青年郁达夫留学日本及此后的人生经历。在影片中,青年郁达夫前往日本求学,但因身体虚弱,加上当时的背景,让青年郁达夫备受压抑,痛苦又迷茫。他一方面承受着弱国子民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又承受着难以发泄的压抑。在这个过程中,郁达夫爱上了日本少女后藤隆子。此后,后藤隆子父亲革命党身份曝光。为了不受牵连,后藤隆子最终不得不嫁给一个她并不喜欢的人。影片最后停在30年后,郁达夫死于苏门答腊岛,被战败的日军杀害。

    2.锐意进取、有明确目标的为国者。与《郁达夫传奇》中这种迷茫痛苦的爱国者形象相对比,是2004年上映的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中展现的坚定的革命者形象。该片以青年邓小平早年留学法国的经历作为主線,展现了一个积极向上、为国家人民的命运不断思考的青年革命者形象。影片中展现的邓小平形象,与《郁达夫传奇》中苦闷的“我”的形象和其他花天酒地不思进取的留学生形象相比,更加具有坚定的信念,他在同情底层人民的同时,也能够积极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找寻出路。《我的法兰西岁月》中其他的留学生形象,大多也十分积极正面,其中有周恩来、张申府、聂荣臻、赵世炎等人,这些人都是未来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同样也是满怀救国理想的新青年,他们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面对当时的社会困境,愿意在困境中寻找未来的方向。

    (二)留学为己者

    除了以上正面的爱国青年形象外,还有很多展现灰色留学生形象的影视作品。如《郁达夫传奇》就展现了很多在日本整日花天酒地、无所事事的留学生形象,这些留学生形象是典型的留学为己者。又如1997年播出的电视剧《官场现形记》中的傅二棒槌,这个人物靠家族荫蔽混日子,没有什么大追求,去海外留洋也不过是为了回来后能在国内谋得更好的官职,至于强国富民等想法,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因此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留学为己者。

    二、1949年后:爱国者、迷茫的知识分子、高知群体

    塑造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形象的影视作品主要有《小留学生》(2005)、《暗物质》(2007)、《钱学森》(2012)、《中国合伙人》(2013)、《我们留学生》(2014)等。值得一提的是,除去中国去外国的留学生形象外,这一时期中国影视作品中还产生了来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形象,如影片《中国功夫》所展现的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功夫的外国留学生就是此类代表。根据创作内容,塑造新中国成立后的留学生形象主要展现为三个类型,一是爱国者形象,这一形象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主动回国建设新中国的留学生;二是迷茫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一形象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三是高知群体,这一形象对应的是21世纪以来的留学生,影视作品更倾向于展现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的多种角色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选择。

    (一)爱国者: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效力留学生的坚定不移

    这一类的代表作有《横空出世》(1999)、《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011)、《钱学森》(2012)等。2012年的影片《钱学森》以钱学森的真实人生经历作为素材,详细展现了钱学森艰难回国的过程及其与祖国两弹一星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生。影片所塑造的钱学森的形象,正如他本人,是一个忘我工作、致力于祖国强大的爱国者形象。除去电影作品,还有2011年播出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同样是一部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该剧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作为故事主角,故事中的钱学森和邓稼先皆为突破重重阻力、一心归来建设祖国的爱国留学生形象。相关题材还有1999年由李幼斌主演的电影《横空出世》,其主人公陆光达以邓稼先作为人物原型,讲述了归国后的陆光达在困难险阻中参与建造原子弹发射基地的故事,同样塑造的是爱国留学生形象。

    (二)迷茫的知识分子:展现20世纪80年代前后走出国门留学生的心路变迁

    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作为创作背景的影视作品,多展现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背景中对自身的定位迷茫、梦想的失败及其自身的奋斗历程。此类型以2006年的电影《暗物质》和2013年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作为代表。

    由刘烨主演的影片《暗物质》以发生在美国大学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前往美国留学深造的物理学研究生刘星最终变成一个杀人凶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刘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学生形象,他的家长望子成龙,因此他本身就负带有家庭压力,而他本人也在美国求学过程中遭受了一系列不公平待遇,种种原因催化之下,刘星最终走上了极端的不归路。一改以往的留学生形象,《暗物质》中的留学生刘星不再是有志报国青年,也不是单纯的花天酒地不學无术的形象,而是一个处在和平年代的普通学生,有着对自己专业的热情和认真,但现实的不公和种种压力让他最终走向极端。电影中的刘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留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人,他们将要面对现实和梦想的割裂所带来的落差感和破灭感,因而在面临进一步选择的时候,这类人在本身心理不健全的基础上,更容易走入歧途。

    与误入歧途相反的例子,是2013年以新东方创始人为原型的影片《中国合伙人》。该片向观众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三位典型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同样是需要面对现实和梦想割裂的情境,故事中的这三位主人公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处在新事物和新潮思想大量泛滥的年代,到美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他们心中共同的追求。《中国合伙人》中的留学生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出身留学世家的孟晓骏。孟晓骏属于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个性孤傲,对自己非常自信,然而前往美国留学的经历却打破了他的骄傲,也打破了他的美国梦。在国内,孟晓骏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毕业于燕京大学,然而到美国后,却沦落到当临时服务生的境地,现实的梦碎最终让他陷入自我怀疑。但是在经历过迷茫与自我怀疑之后,孟晓骏没有误入歧途,而是选择回国和朋友一起创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三)高知群体:展现21世纪留学生群体的经历和选择

    与展现新中国成立前至20世纪末这段时间留学生形象的影视作品相比,展现21世纪留学生形象的作品更加体现私人化的选择。影片多展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选择,如2005年播出的电视剧《小留学生》,就以4个小留学生作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异国留学的经历、成长和选择。这部影片视角独特,切入点新颖,对小留学生形象塑造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4个孩子中,刘莼性格落落大方,熊立仗义帅气,裘知文善良睿智,温小小则乐观开朗。4个孩子在外国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但好在最终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另外还有《我们留学生》《我自己的德意志》等影片,展现的也是海外留学生遇到的挫折、困难及其选择和努力等。

    虽然留学生涯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但这类作品所塑造的留学生形象,皆属于社会高知群体,他们在未来会成为社会精英人士。《欢乐颂》《恋爱先生》《归去来》和《何以笙箫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视作品中,也都有留学生形象作为主角,这些影视作品大多以他们的留学生身份作为人物背景,展现他们的人生经历及其职业选择等,其形象呈现的都是社会精英,是社会高知人群。

    《恋爱先生》中的女主角罗玥、《我的前半生》中的贺涵、《归去来》中的男女主人公、《欢乐颂》中的安迪、《何以笙箫默》中的赵默笙等,都是留学归国后成为高知群体的形象,同时也是获得成功的精英人士。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类作品在塑造该时期留学生群体的时候,也因对海外留学生活的失真描写而饱受苛责,影片中描写的留学生,大多家庭富裕,外表光鲜亮丽,一幅人生赢家的形象,在国外的留学生活可谓轻松惬意;然而就真实生活而言,大多数海外留学生的留学生活并非如此。因此,大陆影视作品对于21世纪以后的留学生形象的塑造趋于单一和同质化,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一时代留学生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之处。

    三、两个时期留学生形象之异同

    (一)内心情绪之不同

    晚清民国时期的爱国志士,其中很多是困顿型和报国无门型。如上文所述《郁达夫传奇》,这类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空有爱国热情,却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何方,因此这时他们的形象是迷茫痛苦甚至激愤的,国家积弱的时代背景更是让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焦虑感。此时的郁达夫和很多其他作品中的留学生形象是相似的,他们是爱国者,但其形象却是迷茫痛苦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希望祖国可以强大,但却因个人能力所限,无法看清未来正确的道路,因此在迷茫中横冲直撞,苦于找寻不到出路。同样的苦闷在与《沉沦》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冰心《去国》中的英士,也是想要报国,却报国无门,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作,回国后却被国内的现状打败,最终一事无成地离开。故事最终,在面对希望学成归国有所贡献的妹妹时,英士发出了“妹妹!我盼望等你回去时候的那个中国,不是我现在所遇见的这个中国,那就好了”[1]的慨叹,何其悲哀!面对国内贫困腐败的社会环境,很多留学归来志在报国的有志青年最终在现实的打击下梦想破碎。

    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影视作品中的留学生形象,从中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留学生形象多表现为心志坚定,目标明确,这是因为祖国安定后,爱国留学生有了明确的报国道路,不用再因报国无门而失落迷惘,不论是《钱学森》中的钱学森,还是《旗开得胜》中的陆光达,都是如此。

    (二)类型数量之不同

    相较于塑造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形象的影视作品,塑造新中国成立后的留学生形象则更加多元,出现了很多新形象。如电影《暗物质》探讨的在海外经历不公正待遇而最终成为凶手的留学生刘星,是一个最终误入歧途的反面形象;还有《小留学生》中一群小小年纪奔赴外国留学的小留学生,故事以时代和个人的角度,展现了小留学生21世纪初的人生选择。又如《中国合伙人》中所展现的20世纪80年代的留学生形象,塑造了在梦想和现实割裂之后陷入迷茫又最终重整旗鼓的留学生形象。以新中国成立前为背景的作品展现的多是爱国者主题,而以新中国成立后为背景的作品则将目光延伸向更加多元的领域,展现更多面的留学生形象。

    (三)迷茫之不同

    虽然两个时期都有迷茫的留学生形象,但两者从关注点上来说却是不同的。前者的迷茫是对家国命运的迷茫,后者的迷茫更多是在个体身上,是对个体未来发展的迷茫。以上文的《中国合伙人》为例,国内的精英知识分子孟晓骏在国外遭受冷遇,梦想破碎,现实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打击,一个燕京大学毕业的精英竟然沦落到去当端盘子的临时工。因此这种打击导致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与痛苦,这是对个体未来前途的迷茫和痛苦,与前者对家国命运的迷茫和痛苦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当然,在不同点之外,两个时期也有相同点:

    一是情节方面的共通,两者皆有展现中外文化不同的情节。如《郁达夫传奇》中,刚到日本的郁达夫被要求熟记用餐礼仪这个情节,还有吐痰被日本人鄙视这个情节皆是表现中外文化的不同,而在后一个时期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小留学生》中展现的中外两国对于《梁祝》故事的不同理解,也表明了中外文化的冲突。

    二是展现的留学生形象以正面居多,且多为知识和能力的代表。通过对两个时期留学生形象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到,两个时期对于留学生的塑造多为积极正面,灰色和完全的反面人物形象相较而言不占多数,在这一点上两个时期是相同的。

    结语

    总体来说,处在时代交替、新旧交替时期的留学生形象会更具代表性,以这些时期作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更是如此。可以说,留学生形象之嬗变是与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交织在一起的,无数的留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知识和努力,其在大陆影视作品中的主流形象多为正面积极的,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整体而言,后者所展现的留学生形象更加多元,在继承了原有的为国者形象之外,还塑造了更加丰富的留学生形象,这些影视作品通过聚焦留学生的人生经历,使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的一角,而爱国留学生形象虽然都属于两个时期的重要表现对象,但两个时期的爱国留学生形象又有情绪内心上的不同,体现出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不同,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的形象所发生的嬗变也正反映了时代的背后風云。此外,近来大陆影视作品中的留学生形象因过分失真而遭争议的现状也给当前的影视行业提出了改进的要求,严谨考据的基础上,应更加扎实、深入生活去创作,而非浮于表面,千篇一律。

    参考文献:

    [1]冰心.去国[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12-13.

    【作者简介】 郑云鹏,男,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转型困境及治理策略”(编号: 19YJCZH25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编号:2017BJJ06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