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数学魅力 促使主动学习

    黄立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所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魅力

    创设生动有效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教材创设故事情境,带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并在聽故事的过程中自觉搜集有关数学的信息。师: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大家看看,这件宝贝神奇在哪儿?看,妖怪来了,谁来给大家讲一讲后面发生的事情,学生结合情境讲故事。师:在他讲故事的过程中,你们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出了0.009米,0.09米,0.9米3个不同的小数。师:孙悟空的金箍棒起始是多长?学生答出0.009米。那0.009米究竟有多长?你能在直尺上找到吗?学生独立在直尺上找一找,指名学生呈现实物在投影上(9 mm)。师:你是根据什么知道0.009米是9毫米?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得到结论。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将数学问题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也容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认识数学魅力,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

    二、回归生活,体会数学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身边的事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

    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周长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他们对学校的操场跑道却十分熟悉,教学时,通过课件展示学生跑步的三种不同情况:沿着跑道跑一整圈的,没跑到终点的,不沿着跑道跑的。从而让学生认识一圈及周长的含义,认识了周长。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周长,如人的腰围、头围等,并且明确怎么求周长,再利用所学的求周长的方法,求出课本的周长、课桌的周长及在操场跑一圈有多少米等生活中求周长的问题。

    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然地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无穷魅力。

    三、借助游戏,感悟数学魅力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为此,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游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若将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乘车游戏”,由三个同学当司机,戴上写着“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头饰,游戏开始了,拿到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物体,估计使用哪种面积单位后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戴司机头饰的同学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开动汽车”。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所以学生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游戏中的车,也感受学习乐趣。

    为此,教学中,教师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生活中的小游戏,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四、动手实践,领会数学魅力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只用耳朵听数学。动手实践对于学生则最易于激发其思维和想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将手、口、脑多种感官有机地联动起来,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去获取新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面积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应改变以往由教师在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观察并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动手操作。即提供给每个小组小正方形、圆片、三角形若干个。学生两人一组,在长方形中摆。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用圆片摆到长方形之中,让学生观察圆片与长方形之间的情况;第二次,教师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小三角形拼到长方形之中,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情况;第三次,教师请学生选择学具盒中的小正方形拼到长方形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说明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结合三组图形操作过程进行思考,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并说一说为什么。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将学习数学过程变成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从而理解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使原本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去认识数学、感悟数学、体验数学与应用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