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归因方式;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5-0052-02

    【作者简介】刘鹏志,浙江省温州中学(浙江温州,325055)教师,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温州市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主任。

    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指个体在一件事情上经历反复的挫折和失败,会产生情绪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消极、无力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泛化到类似情境中,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习得性无助的出现包括4个阶段:“体验阶段”,个体在努力后体验到各种失败和挫折,并体验到这些坏结果的“不可控”;“认知阶段”,个体对失败进行归因,并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的认知;“定势阶段”,个体不断形成“结果不可控”的心理定势,习得性无助在此阶段产生;“形成阶段”,习得性无助开始对个体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产生各种负面消极的影响。

    本期的三个案例看起来各不相同,本质却是相同的,即习得性无助。案例一中的小艾正处于非常重视自己外在形象的时期,在妈妈经常性的负面评价之下,她的习得性无助便产生了,坚定地认为自己以后是要去整容的,而且越看镜子中的自己越觉得难看,心里非常难受,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案例二中的小佳,全面复学后连续两次检测成绩下降,暑假期间又没有好好上辅导班,功课落下很多。她总担心自己中考会考不好,这时习得性无助便产生了,导致她一到考试时就紧张、焦虑。案例三中的小叶在成长过程中有多次“被欺负”的经历,但她从未反抗过,心里不舒服也不会说出来。两个好朋友离开学校,妈妈又在未征求她意见的情况下停掉了她的兴趣班和社团活动,种种压力事件之下,小叶的习得性无助便产生了,最终被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

    三位心理咨询师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引导来访者走出习得性无助。小艾的咨询师整合使用系统式家庭治疗、叙事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和方法,对小艾的问题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通过挖掘小艾自身的资源促使她成长。小佳的咨询师使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箱庭疗法和放松疗法等,引导小佳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考試,建立合理的认知体系,有效地缓解了她的考试焦虑。小叶的咨询师使用了人本主义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叙事治疗和绘画技术等,引导小叶一步步走出抑郁,变得越来越能接纳和相信自己。

    研究表明,个体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长期使用消极的归因方式,认为自己过去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在其他类似的任务中也难以取得成功,就不会付出太多的努力,这反过来又会导致再次失败。就学习而言,习得性无助与个体对失败的内部、稳定的解释密切相关:“我失败了是因为我笨,这意味着我总是要失败。”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对习得性无助儿童进行训练,引导他们学会把失败归因为缺乏努力。训练结束后发现,多数儿童不仅学会了积极归因,还增强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也出现了提高。美国心理学家戴尔·H.申克的研究也表明,在指导学生进行归因练习时,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努力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正强化,通过不断的强化使他们相信努力是有效的,努力会带来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归因训练是改变个体习得性无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遇到来访者存在习得性无助的情况时,可以尝试从训练他们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开始,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走出习得性无助。

    另一方面,青少年遇到压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时,改变环境很重要。在咨询室中,小艾的咨询师和她建立了治疗同盟,小佳的咨询师倾听、理解、接纳和共情她,小叶的咨询师以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方式做好陪伴和支持,对来访者来说,这种良好的咨访关系和支持性的环境就是一种疗愈因子。正如罗杰斯所认为,只要创造出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自我理解及改变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