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目标、触发机制与边界条件

    邹楠+陈晓娅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2

    摘 要 追溯历史,自2008奥运结束之后,我国就进入了体育体制改革,传统的体育运动员培养方式,以及体育侧重点不再与社会相适宜。在之后这近10年的时间中,改革与创新始终是体育圈中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三个角度:基本目标、触发机制以及边界条件出发,简单探讨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之论点。

    关键词 体育改革 基本目标 触发机制 边界条件

    回首九年前的2008奥运赛场,我国运动员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战绩,充分显示了中国体育的实力。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对我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可置疑,那一年,中国站上了竞技体育的巅峰。然而,在欣赏了体育的魅力,分享了奥林匹克所带来的乐趣后,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认真的分析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必要性,冷静的思考中国体育的未来走向,使体育回归本原,并最终步入良好的运行轨迹。自2008年过后,我们又经历了两届奥运盛会,而关于体育体制改革,我们仍然在路上。

    一、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竞技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称。体育体制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各种行政组成机构,即各级体育行政、事业机构;二是各级机构的职责、权利、利益的划分以及处理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三是各项具体的管理制度。

    近几年,我们国家竞技体育近年来在国际赛场上虽高歌猛进,摘金夺银,然而国民体质却处于滑坡状态,这种现状严重偏离了体育的本质。一个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把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放在第一位,群众体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首要衡量标准。因此,后奥运时代,必须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把发展体育运动的重心放在增强人民体质上来。

    传统意义上,将体育分为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方面。而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也应建立在这三条基础之上。

    (一)竞技体育体制市场化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其实质就是建立和完善新型的举国体制。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在于政府通过自身主导作用来整合社会和市场力量,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明确政府和社会职责,真正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形成层次清楚、功能明确、科学有序的新体育管理体制。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推进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重视制度的创新。合理配置体育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使体育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将群众体育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增强人民体质

    体育的历史,其实质就是一部群众体育的历史。但是,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和特殊的国情,我国体育工作一直以竞技体育为重点。这种工作重心一直到2008年,2008奥运,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得以实现。重任完成之后,体育重心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也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即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换言之,发展体育事业必须情系国民、服务国民、保障国民体育权利的拥有和落实。这既是体育真谛的回归,也是对体育运动的准确定位。因此,体育工作向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转移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大力扶持学校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平行并列的教育的一个方面,体育课程一直以来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

    在体育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应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针对具体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精神,重心是全力扭转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努力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

    二、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触发机制

    格斯顿在《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一书中,把促使公共问题进入公共议程并成为政策议题的力量称作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就是“激起政策制定者注意而成为政策问题的一个(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危机或灾难”。触发机制的工作原理是,它把公众中存在的不满(即问题)转化为一种压力。从而使公共问题转化成政策议题。

    (一)由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迈进的观念转变

    任何改革都要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纵观我国的体育改革发展,凡是成功的改革均是建立在以确立正确的观念和摒弃旧有观念为先导基础上的改革。与此同时,可以说,正确的观念转变是助推体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根本所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我国竞技体育得到快速崛起。在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的竞技体育强国。事实,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竞技体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在政策倾斜、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竞赛制度、运行体制、发展导向等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出竞技体育的重中之重的强势地位。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发展不只是竞技体育的发展,还包括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所有方面的进步和合理化过程,是一种体育与社会、体育与自然、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经济和政治不断趋于协调和合理化的过程,是体育的整体发展及体育与社会各方面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走出体育強国的怪圈,向体育大国迈进。

    (二)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体育的需求,助推体育改革

    “然而,体育总是循其本质功能的主线而发展的,即便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各国国情及政府行为的强大作用下,凸现出某一特定功能,也只会是一种暂时性和短期性的现象,它最终仍将走向其出发点或终极目的,即回归于社会之中、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尤其当中国人民走进小康社会、走向了现代化、又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之后,金牌对国人的激励和影响、国人对金牌的期望和渴求、强大的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对金牌的需要等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肯定地说,中华民族体育情结必将改变,国人更多的将是关心、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更为看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视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层面,运动休闲、健康一生等不仅会被国人广泛接受,而且会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层面、观念层面的深刻变化,不仅“以奥运为核心的体育发展观”形成巨大反差,而且这种碰撞与冲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个:体育运动的本质将得以回归,中国体育发展的观念必将向以人为本的科学体育发展观转变。

    三、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一词更多的运用在数学、物理与计算机领域。百度百科对边界条件的解释是指在运动边界上方程组的解应该满足的条件,在体育体制改革领域来探讨边界条件。就应该把它理解为体制改革操作界限所在的边缘条件。简单来讲,就是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界限问题。

    (一)整体性渐进式改革与局部激进式改革相协调

    北京奥运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体育体制改革的主动权仍然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由于我国非政府体育组织发展不够充分,北京奥运会后激进性体育体制改革的可能性很小,仍将以渐进性的体育改革为主。但为了保证体育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我们可通过多元利益团体的共同作用,将整体性的渐进改革与局部的激进改革相结合。在体育行政部门“放权让利”实行渐进性改革,根据体育社团和协会发展状况逐步将“办体育”的权利移交给社会,将管理型的体育行政部门转变为服务型的体育行政部门;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社会体育团体和职业俱乐部实施宏观管理;保障各种社会团体拥有公平竞争和自由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保障体育消费者拥有丰富的消费资源和选择体育消费的广阔空间。北京奥运会后,人们对奥运金牌的政治功能不再过分看重,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化改革上可以大胆采用激进方式,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系统,在全社会建立多元的竞技体育体系,推动高水平竞技的职业化和商业化,以全运会改革为试点和突破口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改革。

    (二)正确把控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的最小摩擦值

    一般而言,利益关系是行为主体之间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制度结构的变迁也往往体现为利益分配的变化。利益的驱动,使中国体育界努力把文化的体育办成政治的体育。从本质上讲,与体制改革相联系的,正是基本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即利益格局調整。没有广泛而深刻的体制改革,就无法打破原有基本利益关系的界定,从而不可能进行利益格局的调整。反之,体制性改革必然要重新界定基本利益关系,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动。从这一意义上讲,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格局调整,涉及众多深层次的利益关系。由于体育界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希望保持现状,缺乏内在的改革动力,这一过程所产生的阻力和摩擦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避免由于摩擦过大或在某一时点上过于集中而出现较大的震荡,从而消耗大量资源使体制变革夭折。因而,寻求利益格局调整的最小摩擦值,是构建体育新体制的重要条件。

    四、小结

    体育作为一项盛世项目,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繁荣的。改革开放的大好成果已经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而体育这项惠及人身最基本健康的问题应该更好的投入到人民群众中。我国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竞技体育强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去,实现我国体育大国这一理念。

    参考文献:

    [1] 于善旭,闫成栋.论深化体育改革对体育现代治理的法治依赖[J].体育学刊.2015(1):1-8.

    [2] 杨桦.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1-7.

    [3] 赵承磊,鲍明晓.我国体育改革研究35年热点述评与议题前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1):57-63.

    [4] 于善旭.创建深化体育改革与建设法治体育互为推进的新常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1)12-20.

    [5] 李卫东.中国体育改革二十年综览[J].体育科研.199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