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利主义背景下干预防控大学生异常心理之路径

    【摘要】由于深受社会负能量、教育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影响,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复杂各异并日益突出,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其产生根源,革新其干预防控策略方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自我素养维护能力体系和心理评价管控机制并及时跟进心理治疗,才能全方位培育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关键词】功利主义;大学生;异常心理;干预防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5-0073-03

    【收稿日期】2014-02-25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高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关系研究”,项目编号为SKL-2013-229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功能发挥研究”,项目编号为2013-QN-21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异常行为干预防控研究”,项目编号为2012-QN-321;济源市社科联指南课题“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强丽(1979-),女,山西朔州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研究与实践。一、引言

    青年大学生乃国之栋梁、国之希望。然而,由于受社会负能量、教育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恶劣影响,许多现代大学生态度浮躁、内心空虚、价值观扭曲、缺失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动力严重不足,[1]深陷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泥潭,一味沉迷于物欲、满足攀比心理、崇尚奢靡之风,[2]导致心理异常甚或走向极端。故此,深入研究分析现代大学生异常心理及其干预防控尤为紧迫和重要。具体而言,主要可以通过以下路径:

    二、立体化实施大学生异常心理干预防控教育措施针对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具体情况,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采取立体化的干预防控措施,以达到深入细致地预防纠正大学生异常心理的目的。[3]

    1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大学生心理情操,消减异常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当前,从全国大学的周边环境与内部环境看,都不太理想。譬如,有的大学附近及内部的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混乱,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赌博屡禁不止,老乡会、派别活动猖獗;教风学风校风不正,人际关系不太和谐,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等,给正常教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为此,针对大学生特点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如学术科技活动、专题讲座、文艺汇演、艺术鉴赏、演讲辩论赛以及体育活动等,让广大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陶冶高尚情操,消减大学生异常心理产生因素。

    2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全面升华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德育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走出心理误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杜绝偏激、焦虑的思想观念;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大学生的辨识力,使其能够自己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提高法纪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减少心理偏差;加强健康卫生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观,塑造健全人格。[4]

    此外,大学生要培养高雅的、健康的情感与兴趣,其心理健康与否有很大影响。培养高雅的情趣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人在爱好驱动下,总会想方设法搜集资料、知识,从中增加知识和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如若有了高雅情趣,就会找到知音。很多人患心理疾病,原因就在于没有朋友,无法倾诉心声。[5]

    人不同于禽兽,人有思想意识,物质仅仅是躯壳的载体,但却不能成为心理的归宿。大学生应该有物质以外的精神追求,如果一味追求物质利益,最终会迷失自我。[6]

    3广泛开展心理咨询以破除大学生的精神困惑

    每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境况、社会关系、民族、信仰可能千差万别,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产生各种异常心理。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注重的一种自我心理教育方式,也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维护自我心理健康,大学生本身也应努力加强修养,加强心理知识学习,努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客观地评价自身能力和价值,做到“心平气和,悦纳自己”、“谦恭内省,公平礼让”、“广结良缘,善交知己”等。亦即,大学生也要主动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充分发扬优良传统品质,将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以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新需求。[7]

    三、全面优化大学生生存的人文环境建设贫富差距、社会不公、腐败问题等,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校及家庭的高度重视,净化社会人文环境,重建精神家园,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身内涵,全面优化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要系统解决大学生心理异常问题,也必须全面优化社会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学校环境等干预防控机制,分析教育制度得失,摒弃传统糟粕,维护正常秩序,营造公平、和谐的人文环境。[8]

    1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净化大学校园环境

    正确引导文艺作品,坚决打击低俗书刊和影视作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预防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发生。

    2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生存观

    积极传授国内外形势政策知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自信、自尊、自强良好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视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全面优化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建设

    主观环境与客观环境的优化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异常心理,从不同层面影响大学生行为心理。在教育市场化、大众化的今天,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社会发展的负能量;要提高大学生对客观环境的鉴别能力,造成良好的生活氛围和美丽的人文环境,培育健康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习惯。[9]全面营造和谐、团结、向上、健康的校园环境正是干预防控大学生异常心理的重要保障。

    4立体化建构对大学生的“关怀教育”体系

    诚如内尔·诺丁斯所指,“只有重视个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怀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因此,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不能忽略和回避“关爱原则”,应立体化构筑对大学生的“关怀教育”体系。摒除以分数作为大学生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重视和贯彻因材施教式的人文教育关怀,使每位大学生都能感知到自我价值,同时重视大学生心理疏导,以预防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

    大学生关怀教育体系应立体化强调点、面、体融合互动的理念和结构。所谓点,即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为学生营造和谐美丽的环境;所谓面,是指以教师为基本面,课堂教学要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关怀教育;所谓体,是指以辅导员等为主体,从学生的各方面进行教育,包括学习生活、心理常识、典型事件等。

    总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往往由于社会环境和不良习惯所致,若不加以及时治愈就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因此,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

    优化大学生生存的社会人文环境,使社会充满关爱,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关怀大学生成长,使大学生正确辨识社会正能量与负能量,增强其对社会改革的承受力,使其肩负起社会责任,不因社会变革影响自己心理。

    四、着力加强大学生自身素养和能力建设由于大学生异常心理复杂多样,干预防治异常心理最核心的手段还是应基于大学生自身,采用自我心理教育方式,经常内省和关注自身心理发展情况,克服自私心理,以社会道德为标准,以法律为底线,时刻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督促、自我反省、自我调适。

    1大力提升大学生人格自我维护能力

    培育高尚人格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具有统一性与稳定性。然而,有些大学生言语表达和心理意识并不一致,有些方面甚至超出了人格界限,导致人格障碍。就有异常人格障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格自我维护的力度,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使大学生学会踏实做人。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剖析自己的言行,多读健康书籍,培养独立人格,不断完善自身修养,重塑豁达开朗、积极上进的品格。[10]

    大学生心理异常如得不到及时干预防控,会给社会、家庭及其自身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及时总结自我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系统建构大学生心理监测管理机制

    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监控大学生异常心理,能有效提高干预防控的实效性。

    一是要建立动态心理测评系统,利用科学测评软件,组织进行大学生心理普查;对大学生进行结果分类,建立档案进行管理,再与各院系建立沟通平台,定期测评与关注心理异常大学生。

    二是要建设大学生心理监测系统,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服务,负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训、管理。[11]与大学生全方位接触,深入掌握监督大学生日常心理;设立“心理委员”、“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实情,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以便及时掌握个体异常心理的情况,及时关注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

    三是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处理系统,及时有效对心理异常大学生进行干预处理。亦即,以辅导员为主要情报信息来源,通过心理健康专家“会诊”,确定是否为异常心理个体,执行危机干预工作机制,重点关注危机干预系统初诊,预防个体异常心理发生。

    四是要建立心理健康评价体系,进行心理评估与诊断,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按照严格程序界定大学生心理,记录每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电子档案,进行跟踪管理和及时干预防控。

    五是要加强社会干预防控,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及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使大学生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大学生之间可以借此做到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等。

    综上可知,高等院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必须协同作战,共同构建异常心理干预防控机制,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和社会认识,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生心理管控和承受能力,客观地评价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状况,培养健全人格,将大学生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才能锻就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健康心理。[12]

    【参考文献】

    [1][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第2版)[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71

    [2][6][美]安东尼·克龙曼(Anthony TKronman)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M]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56;130

    [3][加]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教育变革的新意义(第四版)[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

    [4][美]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教育大未来[M]余燕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3:201

    [5][9][10][12][美]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教师的道与德[M]徐弢,李思凡,姚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7;199;199;210

    [7][11][英]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57;91

    [8][美]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79

    (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