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养育理念下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缺乏对相关理论与技能的梳理、培训形式单一且缺乏实效、培训内容空泛且脱离现实需求等问题,研究者采取基于积极养育理念下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其主要内容与实施途径,开发家庭教育课程,优化家长培训模式,对家庭进行了系统、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探索了促进家庭心育深化、家长素质提升、儿童健全发展的家校共育之路。

    [关键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养育;家长培训;家校共育

    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家庭教育“四个第一”的重要价值。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2019年的工作要点中特别指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密切家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研究制定家长、学校指导手册。启动家庭教育法立法研究与家校共育共治机制实践试点”[1]。但是,中小学校在推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师资队伍以德育团队为主,形式单一;教师缺乏对家庭教育相关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学习,培训缺乏实效,培训内容空泛且脱离现实需求,家庭教育活动很难发挥实效。为此,笔者聚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积极养育理念与方法,探究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施途径,尝试开发系统课程,优化培训模式,以期探索出一条促进家庭心育深化、家长素质提升、儿童健全发展的家校共育之路。

    一、积极养育的研究与实践

    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养育,指养育者为儿童所提供的稳定、支持性、结构化的环境,其三大核心为“爱与温暖”“行为调节”与“自主支持”[2]。研究发现,积极养育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在认知、社会性水平以及学业表现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因此,一些国家开发了积极养育干预项目,以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家庭支援中心创立的“3P积极父母教养课程”(Triple-P 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高登(Thomas Gordon)创办的“PET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米歇尔·波普金(Michael Popkin)提出的“积极养育法”(Active Parenting)等,皆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但我国明确地以积极养育理念为导向的家庭教育研究还较少。为此,笔者尝试了以“开发家庭心育资源—提升家长育儿能力—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培养孩子积极品质”的发展思路,研究本土文化背景下基于积极养育理念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积极养育理念下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试图通过学校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和指导,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心理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整合社会心理资源,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积极养育理念下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家长维度

    倡导家长主动承担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责任,以便家校双边能基于成长型思维模式,形成共同积极育人的合力。

    一是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即基于积极养育理念,强化家长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学习积极养育策略。即帮助家长系统掌握积极养育理念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其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三是采取积极养育行为。即引导家长善用积极养育理念开展家庭教育,切实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积极心理品质和自主管理能力。

    2.儿童维度

    在学校指导下,家长应在明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围绕“有健康意志情感”“养积极心理品质”“提自主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形成不同发展阶段有机衔接、螺旋上升和全面系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一是“有健康意志情感”。即引导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儿童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培养儿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鼓励儿童通过投入有意义的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地表达自身的需求与期望,学会有效调适情绪。

    二是“养积极心理品质”。即助力儿童形成六大美德二十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的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勇气(真诚、勇敢、坚持、热情);仁慈(友善、爱、社会智能);正义(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自制(宽容、谦虚、谨慎、自律);超越自我(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4]。

    三是“提自我教育能力”。即培养儿童自信心和独立性,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拥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科技产品,发挥新科技、新媒体的积极作用。鼓励儿童善于主动与家庭成员、同伴、老师交往;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承担相应的责任,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懂得主动求助重要他人或专业心理教师[5],增强儿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

    3.家庭环境维度

    积极养育理念认为,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大多是从环境中获得的,因此家庭环境很重要。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家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家人(尤其是儿童)拥有积极情绪体验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又能营造更加积极、温馨的家庭环境,建构积极的家庭生态圈,实现人和环境的良性发展循环。

    一是“有民主心育氛围”。即在积极养育的引领下,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环境的构建者,能为营造积极、民主的家庭氛围贡献力量。

    二是“系良好人际关系”。即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构建温馨的家庭人际環境,促进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为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三是“促全员健康成长”。即运用积极养育达成家长、儿童、家庭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并形成良性的交互影响,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态系统,以促进家庭积极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养育理念下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与途径

    围绕积极养育理念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应进一步针对实施策略和途径对家长进行指导,以确保家长能够掌握相关技能,并在家庭中践行。

    1.学校为家长提供积极养育方法

    课程具有目标性、计划性、指导性和活动性。以主题式工作坊形式为家长开设序列化积极养育课程[6],有利于弥补通识性、一次性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使家庭教育更具专业性、延续性。工作坊有利于家长系统地体验式学习积极养育课程,通过团体动力场的交互作用,充分调动家长学以致用的主观能动性。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如基于积极养育理念开发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积极养育,家长必修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课》和配套的《“育见成长”积极养育线上微课》为师资团队提供了活动参考与学习资源。研发团队以教材开发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5+1”工作坊教学模式,即“家庭剧场—教子有方—家庭行动—积极养育—教养心语”五个环节,以及“育见成长”线下微课。其中,“家庭剧场”采用积极养育中“家庭好事清单”的方式,收录家庭故事中与主题相关的典型实例,在工作坊中将家长分为三人小组,通过 “ABC”(A—家长、B—儿童、C—观察员)角色轮换重现故事场景,并以积极养育的方式回应剧本中设置的问题。“教子有方”环节由各组观察员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在“家庭剧场”体验活动中应对相关教养问题的积极养育方法。“家庭行动”环节提供该主题下相关的家庭活动项目,供家长在工作坊学习后组织家庭成员进行体验或训练。“积极养育”环节是师资团队根据积极养育的理论与实践所提供的与主题相关的养育指南,帮助家长学习积极养育技能。“教养心育”环节则是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概括每次工作坊的活动要义,以强化家长的积极养育理念。“育见成长”线下微课则作为每次工作坊结束后的拓展,为家长提供后续自学资源。工作坊还鼓励家长将育儿感悟与困惑及时分享到成长小组,由工作坊教师定时线上答疑。

    此外,除了工作坊、讲座、沙龙、活动、网课等形式,只要能够做到序列化、专业化且易操作,都可以成为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

    2.家长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赋能

    积极养育的核心宗旨是为儿童的成长赋能。基于积极养育理念开展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展示民主型教养风格,即:父母的形象是正面且权威的,但态度是和善而坚定的,能以成长型思维培养儿童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和自主支持的能力。研究者参考法国积极心理学家阿涅丝·杜德耶开展“积极养育工作坊”[7]三十余年的经验,结合本土实践,建议家长通过以下方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赋能:用主导价值观引领家庭生活,用富有仪式感的活动赋予家庭生活特别的意义(如积极心理学经典实验“感恩拜访”“三件好事”),让儿童拥有健康的意志情感。在积极养育理念与方法的指导下,父母要与儿童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开展体验式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给予儿童支持与肯定,不断为其成长赋能。

    3.儿童养成受益终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倡导积极养育理念的家庭是儿童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的沃土。家长在习得积极养育方法后,应着力让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儿童的内心,真正发挥其育人实效。

    一是家庭可创设情境与机会引导儿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孩子自主发展的内驱力。相信儿童内在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潜能。

    二是以积极亲子关系与沟通成就儿童的性格优势。家长要注意并理解儿童在成长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和感受,从而拉近親子之间的距离。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家长可进一步引导儿童对问题积极归因并主动寻找对策。

    三是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自主管理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自主性和耐挫力的儿童大多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并在一次次的积极教育、正面引导与情境试炼中,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得以深化并发挥效能,自主管理意识和抗挫折能力不断增强。

    基于积极养育理念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不限于以上方法。例如,学校可完善组织保障[8],形成心理教师、班主任、家庭、社会联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积极养育师资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分层、分级、分梯队的培训;强化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由家庭教育机构等专业团队进行积极养育课程培训和配套资源开发等,这些都是有待开发与深化的途径。同时也要认识到,只有学校与家庭保持一致并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gov.cn/s78/A06/A06_gggs/A06_sjhj/201903/t20190319_374131.html.

    [2]孙蕾,王苏,盖笑松.积极养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13-217.

    [3]张丽纳,盖笑松,王苏.校本化积极养育家长学校课程的研发与试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7(10):101-107.

    [4]孟万金,张冲, Richard Wagner.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2-66.

    [5]叶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8-133+137.

    [6]苏巧妙.序列化专题式工作坊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3):61-63.

    [7]阿涅丝·杜德耶.积极养育法:十堂课教出乐观自信的孩子[M].曹杨,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8]侯清珺.建设家长教育课程 提升家庭教育胜任力[J].中小学管理,2019(5):47-50.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