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感”交融:建构生命教育的创新空间

    殷斌宇

    摘 ?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教育需要有效的对话和发现,用生命的视野经营好有魂有情、和谐灵动的课堂,重视板块感、交互感、既视感、艺术感的统一。正面教育与主体教育在教学中相结合,有利于浸润积极的道德情感,努力建构人性化、艺术化的创新空间,在内涵灵动之中彰显德育课程之美。

    关键词:生命教育;“四感”交融;教学创新

    在统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新教材里,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敏感的篇章。综观一线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的课显得德育力与学习力不足,常表现为:教学方式刻板,跳不出圈圈,缺少灵气;教学内容晦涩枯燥,资源单调;填鸭式教学方式明显,唯书是举,圈圈画画背背;课堂没有柔性的润泽,情感缺失,黯淡无光,难以形成真正的教学高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德育失为。那么,怎样让生命教育在创新中绽放德育之美呢?

    一、 重视板块感,不被教材篇幅所约束

    优秀的课堂设计如同京剧化装,需要有板有眼、步骤清晰、神韵飞扬。统编道德与法治课新教材中,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许多学习栏目,有的老师认为,这些栏目“一个也不能少”,不使用就等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是一种误区。鉴于教材编写时无法均衡地部署每一课的课时比重,出现内容容量溢出或偏少也是正常的,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编者为我们提供了“信息超市”,我们可以做一些个性化的筛选与重构,让课堂营造出环环相扣的板块感,展现出波澜壮阔、情节跌宕的教学节奏,从而激发学生的期待与参与热情。

    在“守护生命”一课,我打破教材的结构,对肉体生命、精神生命的二元结构进行深层梳理,以“生命四季”的全新形式组织教学。

    第一幕:生命四季之春——希望与接续

    师(在背景钢琴乐中):生命如春,春天充满着憧憬、希望、温暖与诗意。亲爱的同学们,每天早晨上学前,爸妈通常会叮咛我们的那句话还记得吗?(现场采访学生,柔性互动中引导学生珍惜父母与自己的生命情缘)

    第二幕:生命四季之夏——热情与智慧

    师:生命如夏,热情奔放,充满着力量与智慧。让我们在充满趣味的竞赛环节“幸运轮盘转转转”考验我们小组的热情与智慧吧!大家准备好了吗?(小组竞赛分享身心保护的生活小常识)

    第三幕:生命四季之秋——理性与责任

    师:生活不仅需要热情,也需要理性和责任;火红的秋叶同样彰显着生命的静谧之美。(与学生互动,交流青少年缺少自理自立能力、一味追求刺激游戏、叛逆轻生等现象的危害等话题,理解父母老师的管教)

    第四幕:生命四季之冬——涵养与充盈

    师:四季轮回,冬以冰雪示人,冰封的土下却有冻不断的根与笋,冬天,帮助我们寻找精神生命之源。(学生讲述自己的文化熏陶经历,从崔卫平谈民族精神与道德境界到解说电影《冈仁波齐》片段等)

    上述教学有清晰的板块感,遵循了人脑思维的记忆节奏规律。玛利亚·哈迪曼在《脑科学与课堂》一书中说:“人是会思考的感觉动物……营造积极的、快乐的、有目的的学习氛围能使学习者产生与课程目标的情感连接,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富有意义。”[1]笔者通过生命四季的方式,把对肉体生命、精神生命的关注隐喻在四季轮回之中,在融合资源中实施个性化教学,在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中也提供了一些生命体验与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板块感清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单调与疲倦,而重新整合的板块也解放了教材,让课堂主体重新回归学生。

    二、重视交互感,助推教学互动全员化

    特级教师林华民认为,“笑声、掌声、欢呼声是师生情感交流与树立学生学科情感的最佳途径” [2] 。笔者也深感教学互动全员化是非常必要的。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关键期和敏感期,要努力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荣誉感多开展趣味性的各类竞赛或体验,尽可能不要让课堂上有“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存在。

    在讲授“守护生命”一课中,笔者制作了“幸运轮盘”小程序(如右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让每个小组对健康常识进行探究分享,但并非所有的组有机会,只有轮盘转到的“幸运组”才可以进行1分钟的展示。顿时,课堂上各个小组热情高涨,全员参与、出谋划策,幸运组分享了许多珍贵的健康和自我保护的常识。总结时笔者说:“祝贺幸运小组的同时,我们也为平静等待机会的小组点赞,人生起伏是常态,请静候下一次的幸福花开!”

    在讲授“敬畏生命”时,笔者设置“梦想剧场”环节。小组代表上台抽取智慧锦囊,里面写有 “上学路上,即将迟到,老人,三轮车,废纸箱翻覆”“地铁站,我的生日宴,拥挤的车厢,走失的儿童”等关键词,需要学生联想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对两难情境进行即兴表演。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小组代表呈现了“老人不扶,良心不安,宁被老师误解,也要把好人做到底”“生日耽搁了只是一时,但孩子走失了那个家长会痛苦一辈子”等经典生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温暖的人文情怀让老师惊喜不已。

    为了经营有趣的课堂,发挥“磁铁效应”,笔者慢慢琢磨出一些符合课堂全员参与的娱乐性教学环节,如:“才艺大会”(为学生提供琴棋书画展示的机会);《一猜到底》《开心连连看》《幸运007》(竞猜或知识竞赛);《非常1+1》《喜乐“接”》(情境表演接龙);《课堂脱口秀》(即兴演讲);《奔跑吧同学》(游记分享);此外,还有书评影评、护蛋体验等,这些互动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体系也是面向团队,而不是个人,这使得课堂的互动环节“一个不能少”。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同学的参与程度。” [3]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集体竞争教学环节更能激发参与热情,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并能发散思维。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尤其是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的竞赛活动,本身也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为了交互友好,笔者还会提供学生自己准备的教学素材展示、个性演講、小组之间相互点评以及组长点评等环节,所以,课堂总能找到学生们交互的乐趣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作为。学生们在课堂上忘我地 “嗨”,或激昂欢笑或悲伤沉思,笔者就幸福地沉醉在这样的时刻,为有吸引力的灵动课堂而欣慰,为自己“有趣”的学科而自豪。

    三、重视既视感,增强价值教育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4]在当下,网络多元价值对未成年学生有较为明显的冲击,因此,“三观”教育必须旗帜鲜明,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守我们的思想阵地。

    然而,价值观教育并非是单纯的灌输所能达成的,需要重视教育的既视感。所谓既视感,又称“既视现象”,顾名思义就是“似曾相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有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既视感的呈现需要教师充分去描述(语言、图片、联想等)一个可能陌生的场景,但又能触及学生的脑海想象,用最真实的情境赢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在“敬畏生命”一课教學中,恰逢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消防烈士悼念活动,课堂上却有个别学生嘻嘻哈哈用“吃烧烤”段子打诨,顿时班级氛围一下子变得怪怪的了。笔者停止了正常教学节奏,沉默地凝视着班级,一会儿班级安静下来了。笔者接着分享了这些消防员烈士们真实的家庭故事,孩子们听着听着有的哽咽了,有的甚至哭出声来。笔者说:“假如他们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从此再也见不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家庭成员,这是怎样的伤感和痛苦?!本来,他们也可以像你们一样享受青春花季,可是他们为什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危险的火场?”针对网上有人质疑消防战士不珍惜生命的话题,笔者设置了班级小辩论,有学生说:“在火灾面前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该亵渎烈士。他们用生命拯救国家和人民,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对学生错误价值观的矫正不可以是简单的训导,而更多的是润泽浸濡、感化唤起,在唤起既视感过程中达成向善的价值认同。我们既要学会对学生精彩的生成进行赏识评价,也要学会对错误价值观及时纠偏,这同样是课堂评价的使命。

    在教学中,增强既视感,还要多引导学生去批判地看待问题。如在“敬畏生命”一课,笔者专门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对话。我说,在教本框题时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敬畏生命,难道仅仅是敬畏人的生命吗?”学生马上谈了很多,如:“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地球生命多样性”“不能滥伐森林、破坏草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等。笔者倡议学生在课后把建议发送到人教社编辑部的反馈信箱中去。

    学生结合时事,投身到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实践中,有助于他们深层次思考现实,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进一步增进德育的现场感,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在“守护生命”一课教学中,针对一些学生的所谓“时尚”,如寒冬里穿露踝的船袜、膝盖处开破洞的“乞丐裤”等,笔者投影出几幅照片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说“这些时尚有没有什么问题”。

    很快,学生们对此作了科学分析:这样的“时尚”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冻伤、血管变脆弱、引发感冒、伤害关节甚至导致无法治愈的严重关节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很容易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急于把控课堂,成为抢学生话筒的“麦霸”,这样过于强势的教师容易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用单向强势灌输代替柔性浸润,其教育效果往往是严重打折扣的。德育重在真实、有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朋辈之间的相互教育效果也是提升既视感的有效途径,“巧借东风”,增进了他们的现场体验,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四、重视艺术感,提升德育资源感染力

    教学如同生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余须有必要的浪漫与感动,用艺术的情怀助推课堂的升华。音乐、影像、漫画等资源正是触动这种情怀的很好载体。

    在进行“敬畏生命”一框“休戚与共”环节的互动教学时,笔者选取了播放《感动中国》吴孟超“医者仁心”的事例:“90多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在肝胆外科一线手术台上,有的手术一做就要八九个小时;他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为病人节省每一分钱;他每次接诊,都与病人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捂热,再去检查病人,做完检查,他也不忘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摆好床下的鞋子……”随后笔者也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上海新华医院的真实经历,情至深处,与孩子们一起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在生命教育单元教学中,笔者还引入作家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张晓风写给全世界的公开信《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等音乐散文,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生命成长深沉的爱,让孩子们懂得对父母关爱的理解、珍惜。

    这样真实的情感互动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精心选用一些感人肺腑、真实可信的德育素材,远远胜过我们单向说教的千言万语,也一次次把学生的情感升华到新的高度。铸造有魂的道德与法治课,就需要用情激情、价值唤起,用真、善、美的元素引发师生共鸣,达到教学情感的高潮。

    生命教育是我们当下教育中重要的育人内容,在统编教材的磨合过程中,我们既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新的教材呼唤我们心中有魂、眼中有人、手中有法、课中有情,“四感”也许只是生命教育的某种开始,课堂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美]玛利亚·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3,26.

    [2]林华民.做一流的教学能手[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114.

    [3][美]佩西达·希姆勒.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56.

    [4]吴晶,胡浩. 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精心引导栽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侧记[N].解放日报,2019-3-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