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构图在现代水彩风景画中的应用

    谢文雯

    摘 要:水彩风景画在西方德国开始兴起,经过了漫长的发展,现代水彩风景绘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技法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以一种多样化不确定性的形态展现在大众面前,同时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表现传统的文化。在水彩风景画中,构图要素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水彩风景画与其他画种的构图都讲究位置、布局、选景之间的关系,而水彩风景画的构图大多以直线化构图的形式出现。探究水彩风景绘画的构图对了解其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与探究水彩风景画的直线构图特征以及直线构图的创作心理,了解水彩风景画的直线构图特征,总结水彩风景画的发展趋势以及表现形式的稳定性,分析水彩风景画的直线构图原则。

    关键词:直线构图;水彩风景画;创作;取景

    一、水彩风景画构图中遵循的直线原则

    (一)地平线直线构图原则

    水彩风景画最早出现于德国出自丢勒之手,18世纪后在英国兴起,因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很适用于英国当时的风景绘画,同时这一时期也是风景绘画创作快速发展的时期,水彩风景画在英国成为独立的绘画方式。纵观近几年水彩类型创作作品,可以发现水彩绘画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相比早期,中国水彩创作在不同领域里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色彩、构图以及技法等,构图语言在水彩创作中是重要的造型艺术内容,通过构图能够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也直接反映创作者的创作目的、意图等,对艺术创作有极大的表现作用。

    以地平线为基调的绘画创作方式最为常见,而水彩风景绘画中遵循的直线原则多也以地平线为主。古代中国画中谢赫提出“六法”,其中就有“经营位置”这一准则,对山水创作提出了“置阵布势”,对山水绘画的构图的要求也十分重视,同时又与水墨情韵相结合。从中国水墨画到水彩画创作,可以看出都注重笔法且以“水”与“韵律”来表现主观的情感,而在构图要素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北宋的《千里江山图》还是近现代刘海粟的《黄山云海奇观》,都在山水创作中采用了长卷构图且遵循以直线为基调的原则,没有夸张的构图而是遵循自然,和谐地整合,以地平线构图的形式基础去表现山峰与天空之间的空间结构。在西方,这样的表现方式也同样较为常见,以德国丢勒创作的水彩画《大草坪》为例,可以看出地平线构图运用的雏形。其构图的近景为地面,接近草丛运用垂直生长的植物构成了倒“T”形构图,简单运用直线的基调构图,表现自然环境的和谐极简之美,这也为之后大型场景的水彩风景绘画奠定了基础。

    (二)海平面直线构图原则

    同样的,水彩风景中也有以海平面为基调的构图直线原则出现。海平面与天空的空间处理能够通过海平面线准确直观地表现出来,而这样的直线也对整个构图有着直接的影响。单纯的空白纯色天空与海面之间存在着比例、节奏关系,以直线为分割线,将布局分化出来,从视觉心理出发,可以将其分割为不同的比例,产生的视觉心理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会避免五五分的情况与过于平均的状态。水彩画家雷·坎贝尔·史密斯在创作风景画时曾提到过:“永远不要将你的画分割成相等的两半无论是水平还是垂直。”现代水彩风景创作中也大多是用大的相差比例去分割,而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海平面比较单纯的天空更加深沉的色彩情感,会像地平面一样有重量感,所以多以色调均衡的目标使得天空的布局变大,达到均衡效果,这一点与摄影构图很像。

    海平面的直线构图还可以与井字构图相结合。井字构图法适用于任何的构图,其中的四條直线是可视为参考线,将画面中的布局清晰地展现,而摄影取景与绘画创作的取景大多也都是二维化平面或者三维空间的矩形取景,所以采用井字构图法进行参考可以快速定位,通常也是将要表现的主体放置在井字交点上,使得画面均衡,视觉上也会柔和与舒适。而海平面直线构图的风景绘画无论有无房屋或是轮船等相关场景配置,都适用这样的直线构图方式。不仅仅是取景为海的水彩风景题材可采用直线原理,以湖水、河流等为主题的也可以考虑直线在整个场景布局中的运用,无论是流动状态的水还是平缓静谧的水都以水平直线的透视安排于画面中,而光色效果在水平线的排列下会变成焦点,凸显风景绘画中的真实质感同时增加了美感。

    (三)建筑直线构图原则

    风景绘画中,场景选择处理通常有树木、花草、房屋等,而现代水彩绘画题材也跟随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在更替,创作题材也随之呈现多样化,但在构图上体现出多样又统一的发展趋势。以空间设计为例,场景从室内到室外,从墙面的直线到教堂的直线再到大型广场的直线,都需要考虑直线原则,尤其是表现现代感的设计场景,机械化与科技感的体现运用直线较多,相比曲线设计,直线更能体现极简的风格,符合时代要求。

    构图多样中还包含对比、正负、透视、取舍等要素,而对比在建筑绘画中强调虚实关系,建筑与背景的对比关系以及色彩对比关系。一幅完整的风景图中包含天空、地面、建筑物等,将画面看成大的色块进行均衡,中国画中讲究“取舍”,而西方绘画是以选择取景的方式构图,找到画面的主角,在画面中构成视角中心,确立好视角中心再围绕主题去刻画内容,组织画面。当然水彩风景中建筑要遵循的直线,与海平面地面的直线不同之处是多以纵向垂直方式原则展现,建筑与普通的山水不同,在构思上要考虑其整体性,与天空和地面之间的对比,不能破坏其稳定性。

    二、现代水彩风景创作构图的直线特征

    水彩创作取景时无论是怎样是场景都会涉及到直线的原则,接近摄影的取景,但是面对许多大胆的构图视角时,似乎都会考虑到取景空间中存在的透视关系,这时候的透视原则就遵循了直线的原则,采用精准的透视直线来进行取景创作,避免构图的不协调出现。现代水彩形态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固定的创作形式,以至于很多水彩创作者过度追求水彩表现以及创新,而忽略了其本质特点,在创作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语言,缺少主观的创作思维。但即使是在多元化的今天,水彩创作构图依然遵循的是直线原则,表现在水彩插画、水彩创作衍生品、水彩写生创作作品中等。

    水彩的特性能够很好地表现虚实特质,留白与大片渲染色彩较少变化中表现虚的场景,就如印象派绘画《日出·印象》中对朦胧感的表现,体现光色在空气中的变化,而水彩也能够表现这样的变化,不同的是其有着本身的透明感,所以呈现出空气感在现代水彩绘画中也较为常见。以现代水彩家谢尔盖·泰梅雷奥创作的“在移动的云影下”系列为例,其接近印象派绘画的表现方式,色彩透过光色在海面与云彩的反射与衬托下变化,对船只等不做写实的刻画,而是通过水彩的渲染绘画效果,展现出流动朦胧的雾感效果。他的大多数水彩风景作品都以这样的特点进行表现,构图效果大胆且细腻,通过他的安排设计,海面与天空多以“三七”和“四六”的布局关系表现色感对比。

    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作品到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作品中可以看到,水彩艺术家在场景构图中有了更加大胆的构想,从不同的透视角度看待生活,透過具象描述展现画作背后的意义,追求更加深层次的精神表现,同时也与技法相结合去表现。但即使是采用完全的俯视去构图,同样遵循了直线的原则,水平与纵向交错的直线视角构图展现场景的宽阔宏大,也更加能表现大场景带给人的震撼感,如各个地区的风景题材,都选择地平面直线构图去布局设置,形成和谐舒适的构图视角。这也为之后的风景创作奠定了构图基础,继续使用直线构图将成为风景绘画创作的一大特征。

    三、水彩风景画直线构图的创作心理分析

    艺术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表现,从古代文人画再到今天的意象水彩,都是借助笔墨介质表达内心情感,追求一种精神状态。作品也是创作者人格的一种表现,表现出的作品直接反映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没有一个具体标准去衡量作品的好坏,但从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主观的意识占有很大作用。而水彩创作又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水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让画面更加丰富,每个人会选择自己擅长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控制,使其变得“可控”,当然也有人擅长使其发挥本身的不可控性进行可控的创作。

    在创作水彩风景时,艺术家都是在将自己情感的色彩运用到创作中,从写生到摄影取材,都会放入自己主观的色彩感情,运用自己特有的色感。就如印度很多水彩画家擅长用明度亮度较高的颜色去表现光色,将生活中的场景与光色有效结合,表现艳丽又抢眼的效果,运用直线构图去选取某一单一场景与角落,捕捉生活中的艺术,将色彩运用与构图结合。影响主观色彩情感的因素是个人文化、社会背景、所受到的教育等,创作者需要某一能够打动人的情节激发灵感,创作灵感通常是我们被动产生的,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创作出的作品会让观赏者产生某种共情,使观赏者与作品之间产生联系,间接地与创作者产生联系。水彩作品也如此,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主观的思维,但是在作画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思维的尝试,这样的一个过程也会推动水彩构图的发展,使水彩画家去尝试更多的方式在构图基础上创新。创作本身就不是在重复机械地绘画、雕刻,而是用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情感通过技法、才能去表达美,去展示自我的认识,这就让构图语言变成了画面的框架,我们各自去增添自己的色彩。

    四、结语

    地平面、海平面、建筑都以直线形式在风景绘画中展现,而这样的直线特征同样适用于现在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水彩风景画中遵循直线原则能够与色彩、光效、比例等要素有效结合,通过各种技法的表现更好地体现水彩这一媒介的特质。现代水彩风景构图的直线应用从水彩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广泛运用,并且其创作趋势是一直延续的,从近几年的全国水彩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原则更加明显,但在视角效果上也迎接着挑战,想要突破更加新颖的视角题材,但要考虑直线原则而不与自然相违背,追求一种风景绘画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倍雷.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

    [2]史密斯.水彩风景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张启文.创作与构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