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名著阅读教学

    杨戈

    [摘 要]自2017年9月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科书告别了延续十余年的一标多本的时代,全国一、七两个年級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编写的统编教材。新教材大大提升了传统文化的比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名著阅读教学就成了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由一堂课走向一本名著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思维导图与名著对照阅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锻炼思维,在亲近名著中浸润传统。

    [关键词]名著阅读;统编教材;三顾茅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4-0064-03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出自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为适应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选择了白话文版本。

    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到隆中,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章通过对刘备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并与关羽、张飞二人对比,充分表现了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形象,也展现了诸葛亮旷世奇才的不凡之处。本文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强化写作能力的良好资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入原著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辨探究、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品读关键词句,感悟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难点也在于此。小学生对原著内容了解较少,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情境感知

    师:同学们,《三国演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被传为千古佳话。今天让我们跟随刘备的脚步一起去拜访诸葛亮吧!(教师播放隆中风景视频,同时朗读写景句)

    师:隆中的景色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感觉这里山清水秀。

    生2:我觉得像是世外高人居住的地方。

    师:是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仅是诸葛亮的座右铭,更是他的生活写照。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里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描写景色的句子,想一想。

    生3:我发现景物中写到了松和竹,让我感觉诸葛亮和松竹一样品格高洁。

    师:是啊,人们常借松竹喻人,咱们以前学的《青松》《竹石》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你能联系以往的知识,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同学们,诸葛亮从17岁起就隐居在这里,如今已经十个年头了。他是不是真的想淡泊宁静地隐居一辈子呢?

    生4:不是的,诸葛亮隐居是为了等待时机腾飞。

    师:大家看这一句:“只见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他隐居此处是为了等待时机腾飞啊。

    总结: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是密不可分的,好的环境描写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隆中秀丽的景色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胸怀大志的隐士高人,这样的人可不会轻易出山呢。

    【设计意图】以视频进行导入,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秀丽清幽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学生在分析品读中体会到此处的环境衬托出了诸葛亮隐士高人的形象。

    二、聚焦重点,主问探究

    1.角色朗读,对话之中感“敬心”。

    师:刘备又是如何打动诸葛亮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字句。

    生1:我从“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看出刘备的恭敬。

    师:我国古代有一种礼仪,面对地位更高或者很重要的人,“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这是表示尊敬。

    生2:我找到了这一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着”。

    师:大家说说这些词组有什么共同点?(动词)对,都是表现刘备恭敬的动作。咱们写人的时候,抓住关键的动作,才能让人物活起来。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3:我找到了“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师: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同桌合作来演一演。老师会请一组同学来展示。

    (生表演)

    师:咱们的刘备还配上了动作,真有礼貌!大家想知道原著中刘备是怎么说的吗?(大屏幕出示原著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4:真是太有礼貌了,对小童都用尊称。

    生5:刘备果然是恭恭敬敬啊。

    师:你们知道吗?“恭敬”的“恭”啊,最早的意思是人举起双手叩拜神龙,表达虔诚恭敬的态度。它的上半部有两只手,下半部是心的意思(出示“恭”字的字形演变),这双手捧出一颗心,是一颗怎样的心?

    生6:恭敬之心。

    师:对,咱们简称它是“敬心”。(板书:敬心)

    2.动脑思辨,微小之处见“细心”。

    师:有同学发现了一个细节,刘备吩咐关羽和张飞在门口休息。这里老师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让他们出去呢?想一想。

    生1: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同意来,可能会在这发牢骚,打扰诸葛亮休息。

    师:你联系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生2:我看过《三国演义》,张飞曾经在长坂桥大喝一声,吓死夏侯杰,吓退了敌军,这威力无比的大嗓门,万一在这里开口就太扰民了。

    师:你能结合课外知识,真是了不起。同学们,从这一个小小的吩咐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刘备呢?

    生3:非常细心的刘备。

    师:是啊,把兄弟们安排到门外,生怕吵着诸葛亮休息,真是细心。(板书:细心)

    3.原著对照,对比之间觉“耐心”。

    师:那你们猜他如愿了吗?咱们一起来看。原著中还有一个这样的小插曲。(大屏幕出示原著片段)原来,门外的两人实在是等不住了,急性子的张飞还忍不住破口大骂。那刘备急了吗?

    生1:不急。

    师:他等了多久呢?看谁能快速发现!

    生2:半晌。

    生3:还有一个时辰。

    师:半晌表示?

    生4:好大一会儿。

    师:一个时辰呢?

    生5:两个小时。

    师: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刘备等了两个多小时还不着急,他可真有——

    生:(齐)耐心!

    师:(板书:耐心)现在想必同学们已经知道刘备是怎么打动诸葛亮的了。咱们一起来说——刘备是用他的敬心、细心,还有耐心打动诸葛亮的。最重要的是?

    生6:他有一颗诚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聚焦刘备的动作、语言、细节,并通过原著对照、人物对比等,引导学生层层感悟刘备的敬心、细心、耐心,再由这些具象的细节,凝练为抽象的“诚心”,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发散思维,思辨探究

    师:刘备的这颗诚心感动了我們班的同学,有人为他抱不平了,认为诸葛亮不识抬举,故意装睡。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同学们按照之前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

    生1:我们组认为是装睡,因为张飞声音很大,应该吵醒诸葛亮了。

    生2:原文中写了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很可能这时候他已经醒了。

    生3:因为诸葛亮是等待时机的“卧龙”,所以会用装睡来考验刘备。

    师:是呀,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诸葛亮被徐庶称为经天纬地的绝代奇才,更被水镜先生誉为能和姜子牙比肩的人物。这样的英才自然要考验考验刘备了。

    【设计意图】诸葛亮是否装睡,这一探究题旨在调动学生交流思考,促进思维的碰撞。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原著内容与自己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把握进行分析。这样的过程既使学生在思辨中理解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师: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也深深地感动了诸葛亮,直到21年后,这份感动也从未离开他的心。在刘备去世后,他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其中就流露了他的心声。(大屏幕出示《出师表》原文片段,师配乐朗读白话译文)

    我本是一介布衣,在南阳耕种土地,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之中闻名。先帝不因为我的出身卑微,放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见我,询问我当代的大事。我内心感激,答应为他效劳,想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师:可惜,这样发自肺腑的文字刘备已经看不到了。课后,请你以刘备的口吻给诸葛亮写一段话,完成这场跨越生死、穿越千年的对话!

    【设计意图】呈现《出师表》的内容,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未来教学做铺垫,并进一步升华主旨,为课堂留下余韵

    【教后反思】

    在统编教材背景下,学生阅读名著有待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片面、零碎、不加思考的阅读已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名著阅读课应始终坚持引导学生从一堂课走向一本书,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

    (一)引导并鼓励学生阅读整本名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较多地引入原著内容与补充资料。对于内容较为简单易懂的,如原文张飞闯入草庐一段,则直接呈现原著片段;对于较难理解的,如《出师表》的片段,则经过加工,呈现出现代文。

    虽然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但这篇课文选自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其本身就极具丰富的价值,教师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原著内容接触。通过直接引入和简化后引入,为学生理解原著放缓梯度,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原著的信心与兴趣。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原著,包含了罗贯中所写的原著以及适应学生理解能力的青少版《三国演义》。统编教材倡导的鼓励学生读原著也并非要求所有学生都读难度大的原版,而是让学生量力而行,重在使他们养成阅读整本书的好习惯。

    大量阅读不仅仅是课标的规定,更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途径。此外,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应当肩负起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的使命,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今天,重视并引导、鼓励学生亲近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践行的。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根基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但不应止步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教师在处理这一课时,将刘备看作是唯一的主人公,这不能称之为过。但三顾茅庐不是刘备的独角戏,这个故事中包含了一种双向关系——刘备求贤才;诸葛亮择明君。这二者一条为明线,一条为暗线,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情节。

    本课设置了诸葛亮是否装睡这一探究性问题,以及引入诸葛亮的其他资料,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引出诸葛亮借用装睡来考验刘备,学生就能顺势理解诸葛亮不是轻易出山的人,非得有了不起的毅力和诚心才能请到,这就从侧面加深了学生对刘备礼贤下士的感悟。如果一味地只从刘备的角度入手,那么学生的理解很可能就会流于表面,而兼顾刘备与诸葛亮二人,引导学生把握明线与暗线,有利于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视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