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风教育的三个内容遵循

    姚嘉洵 罗忍章

    [摘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时代阶段,要迎接新挑战与新使命,更要做好家风家教的内容建设。而从内容遵循上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家风教育的启蒙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主要遵循,红色文化是其拓展遵循。

    [关键词]新时代;家风;内容遵循

    [作者简介]姚嘉洵(1990-),男,汉族,广东汕头人,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6-0058-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及“家风家教”的问题,并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①新时代要迎接新挑战与新使命,则务必要完善家风家教的内容。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家风内容的启蒙遵循

    家风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成果之一,“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②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提升民族素质的培养,就应当在推进家风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培养新时代的君子品格。

    (一)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将其纳入到家风教育的一部分,是因为在新时代“仁义礼智信”仍有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如“仁”作“仁爱”来理解,即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由家庭到国家社会,展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自觉,是一种宽厚友爱的道德品质。“义”是对国家的公义,强调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是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的一种责任情感。“礼”是礼貌、礼节,可以指代谦虚有礼、不失礼数的人际交往准则,是一种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智”并不是指代一种客观对象化的知识,而是个体对事物对社会的感悟,也视作为价值观、人生观。“信”可作为“诚信”来理解,“诚信”既是人际交往中“信守诺言”的道德准则,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道德规范。

    (二)培养新时代的君子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推广适应新时代的品格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纳入到家风教育里,既能够更好塑造文化传承,又能够培养出“新时代君子”。

    第一,君子品格中的自強。自强也是自立,是奋发向上,奋斗不止的坚韧品质。《周易》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朝李咸《送人》的诗中有:“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所以“自强不息”是一种坚韧向上、不屈不挠的品格,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家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君子品格中的“克己”。“克己”喻指克服自己,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新时代下我们既承担了新使命,又面临诸多新挑战。应当意识到,解决问题、战胜挑战的永远都是人而不是外物,要在前进道路上克服诸多困难,就要先从克服自己做起。

    第三,君子品格中的“慎独”。新时代下君子的“慎独”品格,是在独处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一种修养、一种品格。③新时代下我们追求民族伟大复兴、追求中国梦的实现,在这种崇高信仰下,君子品格中的“慎独”意在警戒我们谨慎做人、高度自觉、不违道义,使得我们能够时刻为大众、为大局考虑,不会因一己之私而脱离群众、叛离国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风内容的主要遵循

    家训家风根本上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④新时代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所以当前家风内容的主要遵循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诚实守信、和谐友爱

    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社会成员间的问题与矛盾更为显著,这就要求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和相处需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和谐友爱的传统美德对于建立一个相互信任、彼此友爱的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家风培育中根植“诚实守信、和谐友爱”的价值理念。只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将“诚实守信、和谐友爱”的价值理念贯彻到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必然会取得“好家风促进好社风”的成果。“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社会个体成员间的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方能创造美好的外在生活环境。

    (二)民主平等、自由独立

    新时代家风教育的内容也要遵循“民主平等、自由独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以“民主”理念解决、调和家庭矛盾的方式,既是对传统权威型家庭的超越,也是衔接新时代发展潮流的方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其次,“民主”的观念需要“平等”的观念来支撑,即:在家庭之中成员平等,在社会之中成员也是平等。因此也要将“平等”理念纳入到家风教育的内容之中。最后,将“自由、独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新时代家风培育中,能够更好塑造家庭成员的现代性社会人格,从而培养自立个体投入到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去。

    (三)奉公守法、敬业爱国

    新时代下强调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国家公民更应该奉公道,守法制。自觉维护社会公共道德,严格恪守自身道德底线,对道德缺失的现象要敢于制止;树立法制精神,坚决不踩法律红线,积极遵守国家法制。同时,作为国家公民,也要尽忠职守、热爱国家。国家的事业也是全体公民的职业的统一组成,每个人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就是在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有效贡献。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敬业乐业,将自己的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融为一体,便会把本职工作当成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如此一来,“敬业”与“爱国”便实现了有机结合。三、红色文化是家风内容的拓展遵循

    在新时代下展望未来,迎接新挑战和新使命,则必然要将红色文化作为家风内容的拓展遵循。“红色”作为革命的象征色彩最早溯源于1864年共产国际成立,从此以后红色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人的标志性颜色。⑤习近平指出:“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⑥将红色文化的内容拓展到家风教育中,以培养出能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敢迎新挑战的下一代。

    (一)坚定理想、不屈不移的政治觉悟

    “红色”在革命的精神世界里,象征着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象征如烈火一般的革命激情。即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仍有各种价值观与社会思潮暗涌不停,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交流交锋日渐频繁,因此需要提高对错误价值观的警惕意识,提高对错误思潮的斗争意识,增强应对各种多元价值观冲击的定力。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激烈的价值观流变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就需要培养红色文化中特有的坚定不移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一,要警惕自由主义的和平演变。新时代下西方国家仍旧对社会主义阵营采取遏制战略,以推动部分社会思潮的方向进行和平演变。这就必然要宣扬红色文化中的红岩精神、长征精神等,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历史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國”这一科学论断。其二,坚定反对分裂主义思潮,积极维护国家统一。当前部分区域仍存在本土分裂势力,所以新时代下更要弘扬五四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积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拥护国家统一、敢同分裂势力作斗争。新时代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必须坚持红色文化永不褪色。

    (二)乐于吃苦、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人民群众仍普遍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然而,人民群众既有安居乐业、贡献社会的价值观,也存在及时行欢、萎靡不振的享乐主义。

    要应对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影响,就务必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中的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长征精神代表了一种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同时也展现着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南泥湾精神宣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催发人民群众勇于创造、积极开拓进取的思想。这两种精神都能够极大激励人民群众敢于吃苦奋斗、摒弃享乐放纵的思想,所以在家风门风中拓展这两种精神品质的陶冶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品质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三)勇于攻坚、乐于奉献的创新动力

    新时代下我们既承担新使命,又迎来新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也是中国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发出的中国声音。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务必要展现中国担当,这就要求新时代要有敢于承担新使命、敢于攻坚创新、敢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红色文化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所代表的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攻坚创新的奋斗精神,在当时那种艰难的环境下,科学家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毅然为祖国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敢于对科学技术攻坚创新,最后取得瞩目成就为国家崛起贡献了力量。这种高尚的精神更是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新时代家风教育更需要培养这种攻坚创新、奋勇前进的精神。

    [注释]

    ①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02-18(002).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史少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J].社科纵横,2018(07).

    ④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⑤占啸成.红色革命文化: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之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7(12).

    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07-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