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视角下专硕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林媚珍 陈玉林 张见圣 宋智 陈碌

    [摘 要]卓越教师的培养顺应了新时代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卓越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培养高校专业型教育硕士的校外导师队伍。文章以广州大学专业型教育硕士点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形式对校外导师、高校管理者以及教育硕士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192-04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同时要求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1]。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者认识到以培养卓越教育硕士为共同目标,建设一支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的重要性。

    校外导师是指被授予研究生培养权的高校从本校之外的其他教育单位所聘用的有资格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师的总称[2]。学者剖析了传统导师制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良意见,为我国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3]。黄林青分析了校外导师制在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4]。郑柳萍分析了“双导师制”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5]。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指出,教育硕士培养要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完成校内课程学习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学习与学位论文。

    一、开展专硕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配合高校培养出卓越的教育专业硕士

    当前以教育理论为支撑,教育改革为推力,教育实践为抓手,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从而推进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联合一支高水平的校外导师队伍,强化“大学+中学”的联合机制,协同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教育硕士“理实一体化”,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需求。

    (二)有助于提高专硕校外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校外导师多数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的一线优秀教师,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优化时间分配,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的工作。其间,校外导师不断深化学习与教研实践,提升自身学术水平、教研能力以及指导水平,切实做到教学相长,终身学习。这对校外导师成为教育情怀深厚、德艺双馨的卓越教师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有助于引导教育硕士增强专业素养及教育情怀

    卓越教师的培养强调教师具有基础扎实、底蕴深厚的专业素质。校外导师是影响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保障。在指导教育硕士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相关教学工作过程中,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认知联系,产生情感共鸣,以及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的养成,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其成为卓越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硕校外导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專硕校外导师队伍构成现状

    本研究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展开,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大学的教育硕士,涵盖文理艺体各学科,访谈对象为校外导师、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硕士,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现状。

    根据广州大学研究生处提供的资料,本校在聘教育硕士校外导师一共有270人。其校外导师队伍整体结构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数据显示,广州大学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结构构成情况大致如此:从男女比例角度上来看,校外导师队伍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大多数都集中在40~55岁之间;从学历与职称上来看,大部分校外导师都具有硕博士学位,部分为学士学位;所有的校外导师都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从地区来看,以广州及周边城市为主。

    (二)校外导师对教育硕士的指导

    1.教育硕士与校外导师沟通

    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高校要了解校外导师的优势,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校外导师。师生双方做好相关的实习准备工作是教育实习目标得以落实的根本保障。

    相关调研发现,在确定校外导师之后及教育实习前的半个学期,仅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和校外导师有沟通。其中有6.63%的学生仅仅是作自我介绍,有高达54.59%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之前没有联系过导师。

    相关调研发现,41.84%的学生经常与校外导师沟通交流,46.43%的学生很少沟通,从来没有沟通过的和很少沟通的占一半以上。

    2.教育实习指导

    教育实习是教育硕士理实一体化提高专业教学能力的根本途径。合理的实习计划使得教育硕士在实习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

    200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6]。本研究针对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显示,校外导师采取的指导形式与学生期望的指导形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校外导师在教学示范、听课评课、解答学生疑问等方面的指导总体上达到学生期望水平,但是关于课题研究、课外活动、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指导涉及较少。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来源于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启发论文撰写思路。校外导师在教育硕士撰写学位论文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调研发现,仅有23.98%的教育硕士认为校外导师对其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48.98%,不太有帮助的和完全没有帮助的分别占22.45%和4.59%。

    课堂实践是教育硕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途径,有助于其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课堂实践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习得专业素质、培养教育情怀的第一生产场所。校外导师需要合理安排教育硕士上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开展有针对性地指导。

    相关调研发现,教育硕士在实习学校每周独立上课的次数为1~4节的占了56.12%,5~10节以上的占了24.49%,每周上课达到10节以上的占了10.72%,还有8.67%的学生完全没有独立上课的机会。

    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硕士在校学习了相关理论,但缺乏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校外导师对于这方面的指导十分必要。教育硕士对校外导师的相关工作评价情况如表1所示。

    可见,教育硕士对校外导师教学指导和班主任工作指导的评价满意度很高,仅仅有较少学生对校外导师的指导不满意。其中,对校外导师指导班主任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3.开展整体性评价

    教育硕士对校外导师的认可是实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

    相关调研发现,约有80%的教育硕士对校外导师的评价为满意,仅有1.53%的教育硕士不满意校外导师工作。这表明大多数教育硕士对校外导师工作的评价基本满意,而且学科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三、专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外导师构成结构比例不均衡

    从广州大学现聘校外导师所构成的结构来看,主要由教研员、学校行政人员、一线教师三类人员构成。他们所担任的职务不同,但各有千秋,校外导师结合自身职务情况,充分发挥优势对教育硕士进行培养。现阶段校外导师队伍中,一线教师数量较少,教研员所占比重较大。但是教研员不在一线教学,很难亲力亲为地去指导,往往将学生二次转交其他一线教师培养,这就使得难以实现卓越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

    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校外导师队伍应该是以一线教师为主力,老、中、青科学搭配,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要合理整合教师资源,鼓励各省份经验丰富的导师坚守岗位,继续发光发热,同时着重培养和挖掘年轻导师,使校外导师队伍呈现梯队建设形态[7],形成团队协作的教师群体组织,以团队合力稳步推进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硕士与校外导师缺乏有效沟通

    师生之间有效地沟通是教育实习顺利进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石,但是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师生的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缺乏主动性,在教育实习前,教育硕士与校外导师缺乏交流,仅仅是通过学院提供的名单进行选择,对校外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授课特点并不了解。这导致很多学生盲目跟风,扎堆选择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名师和名校现象。在校外导师确定后,双方没有跟进联系,师生没有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实习计划。实际上,合理的实习计划对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外导师缺乏实习计划,而且未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指导,导致实习效率低下、实习效果不理想[8]。在教育实习中,师生缺乏有效沟通,教育硕士期望得到的指导与校外导师实际提供的指导存在差距。实习结束后,学生和导师之间没有建立长期的联系。校外导师一般都是优秀的教师,值得教育硕士學习的地方很多,二者缺乏长期联系导致导师资源浪费。

    (三)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力度不够

    卓越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努力,二者密切的合作是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实现的推动力。但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沟通,在教育硕士培养方面合作不够。校内导师重在理论指导,缺乏教学实习技能的指导,而校外导师提供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指导,忽略了理论指导。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指导很难保证其指导质量。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教育硕士论文应密切联系教育实践,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中学教学经验与科研经历,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环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广州大学大部分学院的毕业论文开题时间是在教育实习前,校外导师往往没有能够介入具体的指导工作,这就容易导致校外导师缺乏论文指导的积极性。

    (四)缺乏健全的校外导师管理与监督机制

    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是卓越教师培养进程及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环节。高校应以培养质量促水平,以特色谋发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既能体现学校发展需求又能促进校外导师发展的管理办法[9]。目前,大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外导师管理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执行力度。校外导师缺乏上岗培训,且后续责任与义务缺乏量化指标,导致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高校未详细规定校外导师的义务与责任,在指导过程中无参考标准。另外,高校将教育硕士派往实习基地之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未能对实习过程建立细化跟踪机制。以广州大学为例,各学院出台的专业型教育硕士校外导师管理办法的文件较少,该工作仍然属于探索阶段,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五)缺少有效评估校外导师胜任力的综合指标

    校外导师的胜任力决定着教育实习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卓越教师培养的成败。校外导师的专业实践指导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10]。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校外导师队伍具备指导教育硕士能力的硬指标。高校缺乏全面的校外导师遴选机制,仅对申报者的学历、专业、职称、科研水平提出要求,但对校外导师的教育情怀未做相应的考察。同时缺乏对现聘校外导师定期进行考核,难以达到有效评估校外导师指导质量、实行优胜劣汰的目的[11]。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关乎国民素质、义务教育的发展质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四个统一”为指导,将“四个引路人”贯穿实践,锤炼“四有”好教师品质,培养一批卓越的教育硕士是相关高校的共同目标。建立一支强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外导师队伍是培养卓越的教育硕士的根本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10)[2020-03-26]. 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0/content_5329343.htm.

    [2] 黄学.试论兼职研究生导师的聘用与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48-52.

    [3] 李太卫,邱法宗. 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16-19.

    [4] 黄林青,邱江婷,秦凌凌,等.关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作用发挥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9(7):186-188.

    [5] 郑柳萍,颜桂炀,吴茜.基于双导师制的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94-297.

    [6]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19)[2020-03-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7] 马轶群. 河南省高校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及管理创新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8] 陈淳,张争胜.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指导质量问题分析与提升途径[J].嘉应学院学报,2016(4):89-92.

    [9] 姚国章,朱树婷,沈洪洲.激发校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活力的对策[J].教育观察,2018(15):137-138+144.

    [10] 顾洁,荆磊.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J].药学教育,2019(5):1-3.

    [11] 林媚珍,杨志梅,李文翎,等.基于卓越教师视角下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广州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8(4):82-87.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