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儿童的融合之路

    曲烨

    随着融合教育的深入推进,特需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园保教日趋常态。作为幼儿教师,尽管我们不是特教专业出身,因为有教育情怀,愿意为特殊群体提供一个适宜学习和成长的融合环境,为他们适应社会、最终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秋季开学,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男孩——彦彦,来到我们身边,他5岁10个月,尽管年龄在班中是最大的,但除了个头和体能达到了同龄儿童的水平外,其他能力都非常弱,尤其是语言和社会性发展水平。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仅有正常一岁半孩子的水平。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他不仅发展水平低,问题行为也比较多,这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活动秩序。于是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干预计划,保教人员共同配合,补充他能力的短板,矫正问题行为。

    和横冲直撞说再见

    首先要引导他减少危险动作。彦彦在班里算是大块头儿男孩儿,力气大,行动起来因感统失调而显得横冲直撞。户外活动是他最喜欢的项目,一到户外,他就兴奋得不得了,经常尖叫着快速奔跑。如果遇到小朋友“阻碍”了他快乐地跑,他不会有意识地避让,不是直接撞上去,就是用手用力推开对方。这样的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必须进行干预。我们引导彦彦观察小朋友在户外是怎樣玩的,跑的时候是怎样进行躲闪的,让他明白“推”“撞”的动作是不对的。理解了户外活动中跑的规则,还要具备完成正确行为的能力。户外活动时,我们会有一位教师一对一带彦彦进行障碍跑、S形跑、听指令跑、打沙包等一系列大脑控制肢体动作的训练,过程中不断对好的行为进行强化。待其动作的危险性降低后,我们找来几个个头高、动作灵活的小朋友和彦彦组成小组,由一名教师组织开展小组体育活动,从低强度、轻缓动作开始,逐渐加大加强。确定彦彦已经掌握了控制行动的能力后,让其回归到集体活动中。

    与此同时,彦彦在某些特定环境中会表现出非正常的兴奋,这时候用语言指导是无效的,需要一定的惩罚措施。尽管有了在户外活动中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但一到了操场上,他就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常常把活动规则忘在脑后,需要有老师跟着,不断提醒。于是,每次户外活动时我们都带着一把小椅子,活动前给他提要求:如果小手推了小朋友,就要停止活动,到小椅子上坐3分钟(对于他的等待能力来说,3分钟是不短的时长);小手没有碰小朋友,就可以一直玩儿到最后。接下来教师时刻关注他的行为,出现不当行为一次,立即惩罚一次。在经历了三个回合后,当他的小手抬起来时,会下意识地看看老师,看看小椅子。接下来,彦彦的动作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因速度快了难以收手会再次接受惩罚,有时会理智地放下手,避免惩罚。就这样,户外活动中,小椅子持续陪伴了他两个星期,他基本能抑制住自己的兴奋,记住户外活动的基本规则了。这个过程中,“小椅子”既是教师实施惩罚的工具,也是特需儿童的视觉提示物。当语言提示无效时,一些具体的、能和儿童建立愉快或不愉快情感体验的实物,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找个好朋友

    彦彦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非常低。有需求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咿咿呀呀”来表达,当教师或同伴不能正确领会他的意思时,他会焦虑地大声尖叫或摔东西,严重时还会推搡小朋友。处理这样的问题行为也迫在眉睫。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彦彦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让他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最基本的需求。例如,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如指一指、碰一碰等方式告诉教师他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教师仔细观察他的动作,揣摩他的想法,尽量一次就猜对并满足他,增强他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减少焦虑情绪。经过两周的磨合,教师基本上能够明白彦彦的“单字”(发音不准)和“比比划划”的表达了。

    教师不可能总是给予彦彦一对一的引导,而某一次的关注不到就可能引发他的不良情绪,他需要朋友的帮助。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突出问题是社交障碍,有的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有的想交往却无从下手,他们很难自己找到朋友。于是,教师找到班里社会性发展好且有耐心的几名小朋友,鼓励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带着彦彦。一开始,教师会在一旁做辅助工作,提醒小朋友怎样迁就着彦彦的能力进行活动,解说彦彦的想法,及时肯定、奖励他们之间好的交往行为。慢慢地,无论是生活活动、集体活动还是户外活动,都能看到彦彦有朋友的陪伴,在高频率的接触、互动中,小朋友们越来越了解彦彦,慢慢接纳并有点喜欢他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也有目共睹,例如能够更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能够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等等。我们惊喜地发现,彦彦也体会到了有好朋友的快乐,经常出现主动交往的行为,情绪也变得好起来,哭闹喊叫的行为越来越少。这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就可以轻松退出了。

    爱上更多的食物

    彦彦是个特别挑食的孩子,据家长说,从他能够主动吃食物开始,就只吃鱼、肉、土豆、米饭等寥寥几种食物。这样的饮食结构导致营养素缺乏,尽管彦彦看起来很强壮,但是免疫力却很低,有哮喘病,经常感冒、发烧,皮肤也很粗糙。其实,大部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原生态进食习惯都是严重挑食的,如果不加干预,他们会常年不厌其烦地吃固定的几种食物。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彦彦的挑食不仅仅是不喜欢吃,而是从视觉上就开始排斥某些食物,也就是连看都不想看。同时,我们也通过家长,知道他对奶制品、黄油等食物不耐受。做了详细了解后,保教人员总动员,共同对彦彦展开了拓宽食物链、打开食欲的干预。

    首先是培养其从视觉上接受新食物,也就是从“看”入手,一是熟悉食物的外形,用语言描述食物长的样子;二是观察好朋友怎么吃,让小朋友大口吃给他看,告诉他是什么味道的,口感怎样?如果是脆脆的,就让他听一听咀嚼的声音。接下来,由远到近“闻”食物,橙子、芹菜等味道特别明显的食物端到彦彦面前,他会有恶心的表现。为了不让彦彦强烈反感,我们由远而近地让他闻味道,先把食物放在桌子的一角,等他适应了再挪到他眼前,慢慢地再拿近一点,在鼻子前闻一闻。第三步,把食物放在口中咀嚼,从放在嘴里就立即吐出来,到嚼一下、两下……这个过程中不强求咽下去。第四步,吞咽食物,从一丝、一粒、一小片等很小的量开始,先要求有吞咽的动作,不一定能真正咽下去,最终在不断的鼓励中完成从嚼到咽下去的过程。整个干预的过程中,只要彦彦努力做了,就给予正强化。当然,做的结果不同,强化的强度也不同,尽最大努力让彦彦保持稳定的进餐情绪。彦彦从看一看、闻一闻、嚼一嚼到咽下去,挑食的种类逐日减少,主动接受的食物越来越多。

    解读并真正帮助特需儿童,其过程是艰苦的,老师们常常觉得煎熬,这真真切切考量着教师的师德、耐力、体力和智慧。我们能做的,就是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与反思中丰富经验,在尊重每一名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真正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让随园保教的特需儿童在普通、真实、有爱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