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助推食品学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模式研究
白锦霞 贾丽艳 郝林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鼓励,提升食品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重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食品学科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普遍存在实践机会少、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实践和课程冲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产学研结合助推食品学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含义和运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践;食品学科;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189-03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此后,国家不断以文件的形式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因此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满足人民对食品多样性的需求成了摆在食品行业面前的重要议题。食品既是应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涉及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以及管理学的综合型与新兴成长型学科,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还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2]。因此,促进高等学校食品学科学生创新创業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食品学科正处于由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国内高校在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人才队伍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规模和成效;但是,较之发达国家食品学科的建设情况,我国食品学科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存在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研究团队较少、重大原创性成果不多、成果转化率较低、缺乏食品高新加工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3] 。学科是工业和行业的前端条件和理论指导,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直接影响食品工业和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针对当前食品学科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回访发现,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但真正从事生产和研究的能力不足[4]。种种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食品学科人才。因此,推进食品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食品学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迫在眉睫。
一、食品学科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对象为在校食品科学学生,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开展,共有1733名学生参与,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690份,一、二、三、四年级分别有432、404、429、425份。在“是否听说过”中,选择“听说过”的有1467人,占有效问卷的86.80%,一、二、三、四年级有效问卷的比例分别为57.40%、95.79%、96.04%、98.82%;在“参与程度”中,选择“有初步了解”的1186人,占有效问卷的70.18%,其中一、二、三、四年级有效问卷的比例分别为32.18%、73.76%、83.22%、92.24%;选择“准备参与”的共有696人,占有效问卷的41.18%,其中一、二、三、四年级有效问卷的比例分别为22.69%、51.73%、50.58%、40.47%。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初步具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努力已经初显成效。
在“创新意识培养”和“创业训练”选项中,627人选择参与“创新意识培养”,占准备参与学生人数的90.09%;69人选择参与“创业训练”,占准备参与学生人数的9.91%,而在这部分学生中有32名学生(占计划参加训练学生的46.38%)是毕业生,也就是说此部分学生参加创业训练是由就业压力带动起来的。在准备参与的学生中,有428人参与的方式选择“通过学校组织的比赛”,占准备参与人数的61.49%。由此可见,食品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学习与思考领域,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与食品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的性质有一定差距;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是食品学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最主要渠道。
在对创新创业有了解的1186份问卷中,除了328名学生完全不想参与外,其余的都想参与。在对858名有参与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完全没有创意,57%的学生有创意但不知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73%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实践中寻求创新创业的灵感,69%的学生认为实践的机会少且和课程安排冲突。由此可见,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缺乏创意、参加社会实践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等多种问题。
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共享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将生产、学习和科研结合在一起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针对人才培养的合作[5-6]。这种模式从以下方面解决了食品学科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缺乏创业想法、实践机会少、没有专业教师指导以及实践与课程冲突等方面的难题。
(一)让更多学生参与实践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很多,但大部分因缺乏创意、想法或者有创意、想法但不知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而缺乏具体行动。创新创业的想法来源于社会实践,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向着普及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本科生数量成倍增加,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实践基地缺失的现状促使学校将眼光放到社会资源,向更广阔的空间中寻找实践机会。同时,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食品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科技、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食品学科特别是其基础设备等方面不断更新换代,在完善自身的前提下,学校也不断通过新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学科师生实践条件的先进。面对实践基地缺失、实践条件尚需优化等问题,企业方面则刚好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岗位、更先进的实践场地和设备等。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学生进入企业,是最大限度地运用社会资源提供的实践平台,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寻找创新创业的想法和创意的最好方式。
(二)“双导师”让学生得到专业的指导
食品学科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多有想法但少有实践。分析其原因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需要较多的精力投入,单靠学科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很难满足项目和学生的需要。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进入企业,以企业从业者的身份从事生产,这就在企业为学生找到了行业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精于理论的校内导师和精于实践的企业导师相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指导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
(三)更有效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有效的保障
当前,实践育人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实验室中的实践已经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但关于进入企业参加实践,很多高校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仅仅安排几天到几周的实践,难以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为期1~2个月的生产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生产的过程,并将其与实验室实践一道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应学分,既解决学生完成实践课程学习的问题,又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同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创新的想法,更需要将想法转变为行动的品质,如创新创业的勇气、不怕失败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强大的承受失败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开展社会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以上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要将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全面完善,如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学分置换等。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食品学院)将专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写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大二升大三專业课变多变深的阶段,根据食品类企业的季节性特点进行课程安排。比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7月至8月底深入双合成、新希望六和等企业开展为期2个月的暑期实践,10月8日开始返校上课;生物工程专业学生8月底至9月底深入汾酒等企业亲历白酒从粮食到成品再到包装的全过程,10月8日开始上课;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学生9月底至11月初深入葡萄酒企业实践,11月份安排上课。另一方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的企业实践为4个学分,这就解决了学生课程和实践冲突的问题,解除了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建设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
其一,遴选食品类企业。学科的负责人要对学生实践的企业进行严格考察,通过学生暑期实习、实地走访调研等形式,遴选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有产品生产车间、有科研平台和科研需求的食品企业,建立有助于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接模式。比如食品学院党政领导、系主任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的形式遴选了娃哈哈、燕京啤酒、双合成等50余家全省甚至全国知名企业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
其二,完善当前学科实验室。根据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从实验场地的开发、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室指导老师的引进等方面完善校内实验条件,满足学生日常课程和实践的需要。比如食品学院从2017年开始全面优化本科生实验环境,建成了独立的实验大楼和全校唯一的校内实践基地。
其三,遴选创新创业导师。在学科内,遴选一批拥护党的领导、思想端正、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学科研成就突出的教授、副教授及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第一导师;在企业,遴选一批思想端正,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生产和科研经验的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第二导师。第一导师、第二导师相互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食品学院的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每人配备1名专业课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实现校内校外动态指导和监督学生。
(三)遴选接受培养的本科生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前,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下,大部分高校从学科建设、师资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创业改革,也努力利用校内外资源,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计划中来,但一方面当前资源还是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参与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选择存在差别,因此必须对本科生进行遴选,遴选一批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食品学院根据本科教学计划安排,前2个学年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阶段,因为其打基础的性质,所以学习任务繁重,此时学生遴选处于观察期,专业教师从思想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为将来的培养奠定基础。第3个学年,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进一步体现,与此同时他们个人的专业兴趣爱好开始明确,他们对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也有初步了解,正式进入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期。其具体流程是学生公开填表报名—与导师面谈—最终确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课程成绩需要经过教务处的确认。每位导师指导4~5名本科生,坚持学生兴趣与教师特长结合的原则,共同寻找项目、课题,完成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计划。
(四)建立初步模式并试运行
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立、导师和学生遴选结束,培养模式正式开启,要特别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在过程中培养。食品学院结合专业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建立了大一认知实践、大二驻厂实践、大三科研训练、大四毕业实践的产学研结合助推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模式。该模式特别关注学生在认知和驻厂实践中的引导和培养,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灵感并及时解答学生疑惑。二是关注载体和落脚点。调查显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和可视的落脚点一般是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因此指导教师要发挥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活动中的作用,从选题立项、试验设计、完成课题、撰写论文、答辩和发表论文等整个过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注重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教育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发现并解决问题,完善培养模式
在初步模式试运转一届学生以后,要认真总结在初步模式中发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创建比较科学、完善的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模式。截至目前,食品学院学生参与学校比赛的项目数量、成功率等有了很大提升,创新创业的典型不断涌现,得到了省级、国家级媒体的报道。同时,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好评率都有较大幅度提升。
产学研结合助推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打造、双导师制的建设,解决了当前学生创新创业中没有想法和创意、不知道该如何做等问题,对形成教育共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模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0-03-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杨桂臻. 参与式教学法在农学类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1):168-169.
[3] 张初贤.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深层次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1999(6):2-5.
[4] 岳昌君.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城乡差异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2):92-101.
[5] 朱玉涛, 刘聚祥, 赵君彦. 中外农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世界农业, 2014(1):148-151+192.
[6] 周利娟, 黄继光, 刘宏斌. 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诺普信班”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8(4):1-4.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