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隧道”

    王珍

    

    

    幼儿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圆筒,这些原先是用来做地下管道的材料,被我们购买来切割成各种长度,投放到场地上,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材料之一。他们有很多玩法,躲在里面、站在上面、推着它各种花样地滚、竖起来形成一个隐秘的角落或天然的陷阱……其中“钻隧道”的玩法引起了我的关注,以下就是我观察记录不同班级的3个案例。

    游戏与支持

    情景一:长隧道(大一班)

    两个女孩把黑色长管道当成一个隧道,两边中心处分别用一块木砖固定,防止管道滚动;把一把单梯斜架在双梯上,形成一个斜坡轨道;在两个双梯间架上两块木板,形成一个高台,方便把重重的轮胎运到高高的起点上。

    第一次,女孩站在高台上,手扶着双梯和单梯连接处的轮胎,对准下方的“隧道”放手,轮胎沿着单梯滚下去,在接近“隧道”时,轮胎的边缘撞击到了隧道上方的洞口,轮胎卡住了一会儿,又歪歪扭扭地倒下来了。另一个女孩把“隧道”往后拖了拖,让“隧道”和斜坡之间有了一些距离。然后她爬上高台,等着同伴把轮胎递上来。同伴把轮胎递上高台,她接过轮胎,喊道“移过去点”,同伴跑到“隧道”边把管道往左边移动了一下。她把轮胎滚到高台上的起点,还没等轮胎保持稳定,她就放手了,轮胎滚到一半,从左边掉了下去。同伴大笑起来。“笑什么,我是说把梯子移一下。”同伴又把梯子往左边移动了一点。第三次开始了,一切准备就绪,同伴喊“一、二、三”,女孩放手,轮胎从梯子上滚下去,正好进入了“隧道”。

    由于我是随机观察,并没有跟踪到幼儿之后的记录和与教师的讨论,但是从游戏现场就可以看到孩子们在钻隧道游戏中形成的经验。如在女孩把“隧道”往后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思考与假设:如果“隧道”和斜坡有一点距离,轮胎会不会滚下来,刚好进入隧道?孩子们移动“隧道”和梯子,最后要数一、二、三,做出瞄准的动作,这些小细节都体现出他们的思考和判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感知到方向、角度、位置与轮胎运动轨迹之间的关系。

    情景二:闯关隧道(大三班)

    大三班的孩子們也用木板和箱子搭成一个斜坡,在下面放置了几个管道连接成的“隧道”,并用另一块长木板将“隧道”洞口与斜坡连接,想让球沿斜坡滚进“隧道”里。几次尝试下来,球都能顺利地进入,跳跳说:“太简单了,我们加大难度。”于是他拿来一块长方体木块放在两块长木板连接处,形成一个凸起。

    尝试后发现,足球撞到木块后都会弹到外面去,篮球有两次冲过木块进洞。嘉嘉说:“老师,我发现这个球总是要弹出去。”“怎么会这样呢?”老师反问道。“因为球有弹性的,而且很软。”小北说。“如果是没有弹性的、比较硬的物体,就可以滚过去吗?”老师问。“是的。”小北回答。“那有什么材料符合这些条件呢?”小北想了想说:“对了,我们建构场有圆柱体可以。”说着他们就去找来木制的圆柱体,尝试多次,每次圆柱体滚到凸起的木块处就会停住。

    回到教室后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为什么斜坡下面放一个障碍物,足球滚不过去,篮球有时能滚过去。(如下图)

    就孩子们的发现,教师和孩子们展开讨论。

    嘉嘉:我发现软的球撞到木块会反弹回去,硬的球会直接冲过去。比如足球就比较软,篮球硬一些。(软硬与冲击力有关)

    师:为什么你们觉得篮球比足球硬?(追问,了解幼儿怎样感知篮球与足球的软硬)

    嘉嘉:因为篮球比足球气多。(球体内气体含量多少与软硬度有关)

    甜甜:我不同意,足球和篮球的气一样多。我试过它们按下去的程度也是一样高的。两手一起比,它们都是在一条线上的,表示它们里面的气是一样多的。(反驳,通过对比验证两球高度一致,得出含气量相等)

    小宇:篮球比较厚,冲击力比较大。(球体厚薄与冲击力有关)

    小北:篮球的外表是粗糙的,木块顶上也非常粗糙。足球非常光滑,就会滑下去。(表面光滑程度与冲击力有关)

    糖糖:篮球上有非常多的点,花纹和木块匹配。

    圆圆:可能有时篮球滚下来还没有撞到木块的最高部分,就已经跳过去了。(与球体滚落的时机有关)

    多多:硬的撞到木块冲击力很大,会把木块撞飞,但是这个木块后面有长木板抵着也有点硬,所以球会反弹回来。(反弹力与冲击力的关系)

    淘淘:后来我们用圆柱体也试过,它很硬又没有弹性,但是没有滚过去。(用更硬的物体验证,认为冲击力与物体软硬无关)

    达达:因为圆柱体比木块小,木块比它长一点,高一点。(物体大小、高矮影响冲击结果)

    淘淘:我发现滚下去的时候,圆柱体会转一圈滚到别的地方去。(发现圆柱体的运动方式)

    师:为什么会转圈?(追问,引发其他幼儿思考)

    小宝:我觉得是两个木头都是硬的,碰到一起就会转圈。

    王子:圆柱体和球不一样,圆柱体只能朝前后滚,球什么方向都能滚。

    情景三:多通道隧道(大二班)

    大二班的孩子们在山坡上玩,他们把球和轮胎运到山坡顶端,用梯子和木板连接筒,让轮胎或球从山坡上滚下来,钻进“隧道”。欣艺用了一个管道接口当隧道,这个三通其中一个接口接着另一个水管,形成一个多通道的“隧道”。她想让球从第一个“隧道”左转进入第二个“隧道”。前面几次她发现球只能滚到第一个“隧道”里,停止的位置还不一样,为什么这个球滚不到第二个“隧道”呢?她尝试了很多次,在最后一次成功了。

    于是她把问题记录了下来,如下图。

    老师发现,图虽然是一样的,但有些小细节,可以看出不一样的意思。最后一次,球滚到左边的第二个水管里面,她用了勾的符号。之后,孩子们也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奕:这个球是直线滚动的,正好前面有个障碍物把它挡住了,所以就反弹回来了,不会到两边去,需要里面有个人帮助它。(球的运动方向)

    豆豆:我觉得黑色的滚筒是障碍物,如果这里有木板就更好了,但是必须弄一个垫子把它盖住,把这里盖住就不会出去了。

    老师:你觉得黑色的滚筒这个结构构成了一个障碍物,球就不太容易往这边走。(隧道的结构)

    好好:这个球滚到木板里被夹住了,所以它滚不到那个方向去。

    西西:可能是球滚到这边的时候力气很大。

    老师:为什么会力气很大呢?哪里来的力气让这个球撞到这个地方,然后反弹回来?

    小爱:我们手上的力,是从我们手上推的力,尤其是这个斜坡。

    老师:他说了两个力,一个是人的外力推動,这个球产生了速度,还有一个力是斜坡的坡度带来的。

    聪宝:我觉得是力气太大,这个球撞到这里弹回来了。(力的作用)

    老师:也有一次滚过去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滚过去了,为什么这次能滚过去?

    拉拉:我感觉,滚的时候在原地转来转去,所以才进去的。

    桃子:推的时候动作往左边去了一点儿。

    瑞瑞:如果这个球往左边滚的话,会跑到外面去,不可能还是沿着划痕滚过去。

    拉拉:这里的结构不会让球滚下去,这样的两块板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造型,这个造型会把球给拦住。

    芒果:我在玩的时候发现滚筒不太稳,它是会摇动的,然后就会摇进去,这两个滚筒衔接的地方有个缝隙,这个筒我钻进去过,是有高度的,这个高度使这个球不太容易滚进去。

    ……

    分析与反思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隧道

    管道是低结构、高探究的材料,它与其他材料组合、拼接,经过孩子们的重新设计,有了无限的玩法。同样是钻隧道游戏,孩子们用了不同的材料做成了不同的隧道,有长隧道、闯关隧道、多通道隧道。当然,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会发现游戏场地上有更多的“隧道”。孩子们用来钻隧道的材料也很丰富,有轮胎、球、圆木块等,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结构和装置,引发了无限的玩法。

    不同的隧道,不同的探究

    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他们搭建的不同隧道呈现出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发了不同的探究。他们尝试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探究过程也生动有趣。如钻不进隧道时,孩子们需要通过比对轮胎的直径和隧道口的直径大小,调整斜坡和隧道口的距离,来保证轮胎能冲进隧道;比较容易进隧道时,孩子们又要加大难度,设置路障来增加挑战,加大游戏的趣味性;多通道的隧道形成时,又要探究怎样让球能在隧道中转弯,去到想去的隧道。这些真实、丰富、多元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无法完全预设的。幼儿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不断重复游戏、调整方法,在操作中获得经验。

    不同的探究,共同的学习

    虽然不同班级的孩子在玩钻隧道游戏时,各自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不同的发现,但他们都在游戏中学习与反思。在钻隧道游戏中,孩子们产生了丰富的话题,既有问题和疑惑,又有自己的猜想、假设和判断;分享中,孩子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游戏经历和体验,耐心倾听同伴的表达,也不断有新的发现,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质疑中思考,形成新的假设,产生进一步的探究兴趣。如,关于“为什么不能到达第二个隧道”的讨论中,孩子们不仅能从隧道结构这种材料特质上分析问题,更能分析出手推的力量、斜坡形成的冲击力、管道衔接处的落差形成的阻力、球撞到物体后形成的反弹力等多种影响球运动轨迹的力。孩子们在分享中不断习得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洞察力和深度、持久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