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场景化、交互化与智慧化:未来广播创新的可能性选择

    梁刚建 许可

    【摘要】中国人民广播事业80年经历了建设、停滞、复苏与改革、创新等多个阶段,在传承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站在媒体融合和人工智能交互发展的路口,未来的广播创新拥有无限可能。本文以技术嵌入媒体格局为背景,提出场景化、交互化、智慧化将成为未来广播创新发展的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广播媒体 ?场景化 ?交互化 ?智慧化

    【中图分类号】G220 ? ?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1940年的红色革命圣地延安,作为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媒体的视角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和平建设、改革开放各阶段的辉煌历程。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始终积极壮大主流舆论阵地,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办广播发展格局。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广播媒体必将肩负起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其独特的听觉体验和声音优势,为媒体融合发展、社会进步创新作出贡献。

    从80年的发展历程看,广播传承了延安时期的红色基因,积累了优秀的办台经验,创新了多样的传播渠道,同时也积累了广泛的用户资源。今天,我们不以后来者的视角反观前人的经验和成就,我们更期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与发展。因此,我们用当下媒体深度融合的宏观视野,基于广播事业发展现状的中观维度,以转型创新的微观角度,来探求广播媒体创新的无限可能性。

    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更深层次嵌入、应用到广播电视行业的现实背景下,泛在化、数字化、移动化、分众化、差异化、智慧化等新趋势和新需求正在持续推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内容变革、渠道拓展、应用创新、场景搭建和生态构建。传统媒体时代,广播一直被认为是单向传播,但在技术开发与应用拓展的驱动下,信息传播场景不断延展,这为广播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听众的个性化需求和智能化设备的增加也为广播的人机互动提供了更多可能。广播媒体凭借优质的音频资源和声音体验,在未来的融合发展中能够凭借更多的场景搭建、交互创新和智能方式变革,逐步建立起新的广播生态系统,助力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立。

    未来的广播创新,场景、交互、智慧将成为新常态。

    一、重视场景体验,为广播媒体渠道创新提供可能

    当前的媒体环境正从媒介形态融合向融媒体传播转变,未来的媒体格局将是融媒体向智媒体转型,而智媒体将更多地表现为以智能化手段进行智慧化传播。智慧化传播的第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们更容易地接触媒介,更轻松地实现用户体验,这种趋势就是场景化——用户突破时空局限,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场景体验。

    为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在2018年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高质量广播电视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①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便是场景化的全覆盖,以交通、新闻、音乐为典型的优势广播媒体完全可以凭借声音优势,在场景深化、场景拓展和场景延展上下功夫,打造新型场景式媒介形态。

    (一)移动化提高广播媒体的场景深化

    广播的场景优势是交通类频率,许多广播媒体通过交通广播实现了用户拓展和经营创收。早期的汽车广播、地铁/铁路播报,都是广播在特定场景下的信息传播,在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广播的原有场景进一步深度化,来迎接社交媒体、新兴媒体的冲击。

    移动化是网络社交媒体的特征,也是未来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移动优先”不仅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要求,也是广播媒体创新发展的新指向、传播渠道拓展的新路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中设置“听精品” “听广播” “听电视”等板块,以高品质的听觉体验深深嵌入人们的碎片化场景。

    (二)垂直化提高广播媒体的场景拓展

    垂直化特征一般是社交媒体、商业平台的个性特征,而在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如何吸引用户、提高用户黏性也成为传统媒体的关注重点。广播媒体在传统时代拥有强大的广播用户群,但随着“蜻蜓FM”“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商业化音频客户端的崛起,广播媒体渠道不断窄化,用户不断流失;未来,注重垂直化的用户体验、不断拓展场景,才是吸引用户回归的关键。广播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毋庸置疑,利用广泛的数据资源和用户画像分析,广播媒体完全可以打造出越来越多的优质个性化音频产品。同时,拓展传播空间也是场景拓展的重要手段。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以“把电影说给视障朋友听”为宗旨,开展文化公益活动,利用声音对电影画面的“再加工”,为视力障碍人群呈现完美的“视听”盛宴。制作和传播无障碍电影,这也为广播媒体的场景拓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视角,利用优势的音频内容,实现影院、剧场等场景再现,这也是广播媒体垂直化细分的发展策略之一。

    (三)沉浸式创新广播媒体的场景外延

    广播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听觉享受,更能让人感受到声音背后的信息特质,广播媒体的内容产品具有联想性、外延性的特征。广播的这一特点突破了媒体在物理空间中的局限,将场景拓展到时空交互的虚拟场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未来的信息消费应当是场景化、沉浸式的,是根据用户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智能转换的,而声音、影像都应当成为全媒体感知用户需求的入口。”②广播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动漫、虚拟仿真等各类数字化资源,背靠强有力的广播电视媒体机构优势,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创新动力,将资源、技术和内容整合到统一的声音传播平台,建构起数字化、沉浸式的广播内容传播体系。

    二、打造交互页面,为实现广播媒体的泛在化创造可能

    伴随着场景的深化和拓展,各类媒体将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而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交互性则是未来媒体传播的关键节点。英国的尼古拉斯·盖恩(Nicholas Gane)和戴维·比尔(David Beer)认为:“新媒介系统由不同的交互界面构成,新媒介交互页面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身体或空间的物质性中,被描述为无所不在或無处不在。”③广播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为密切的媒介形态,通过声音渠道、智能产品是否也可以成为用户青睐的“交互页面”,这应该成为未来广播泛在化的一种可行性研究。

    (一)打造交互产品,助力广播数字化转型

    未来的广播行业,将完全实现从模拟向数字化转型,各类承载着数字化广播内容的产品将成为人机交互的纽带。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对各类信息产品的智能化需求不断增加,2020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加快发展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信息产品,鼓励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智能音箱发端于电子信息企业,但广播媒体完全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借力智能音箱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将音频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打造智能音箱的升级版,不仅保留广播媒体的音频资源,也拓展了广播媒体的辐射范围。

    (二)布局交互终端,提高广播泛在化水平

    打造广播媒体的交互性,其目的是要将单向的传统广播彻底转变为多向的智能广播,而广播媒体的多向互动需要合适的载体,即交互终端。交互产品是以存储和数字转型为目的,而交互终端则是要嵌入用户生活,提高服务水平。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交通广播在2016年推出“车盒子”产品,以“互动终端+服务提供”的形式实现导航、应急广播、远程操控等功能。“利用先进技术整合资源,研发面向未来的智能车载终端,打通汽车服务上下游产业,同时保持广播内容制作的独立性。”④“车盒子”以交互化、个性化的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人机的技术设备,更是在人机不同系统之间扮演中介作用的空间或界面。这种交互界面也许正是未来媒体传播体系中需要的互动性场所,这种场所不仅提供了沟通环境,也可能重构广播媒体的传播关系和互动形式。

    三、推进“智慧广电”建设,为广播系统升级创造可能

    “智慧广电”建设,是广播电视行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突出的是广电行业在媒体、网络、生态和监管四个方面加速推进。“智慧广电”从理念创新、内容生产、节目直播、传播体系、安全监管、科技创新和生态体系等多个方面为未来广播媒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可能。这样一个系统化的重大工程,我们无法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只是试图从“智慧化”的角度切入,为未来广播的系统升级提出建议。

    (一)打造智能音频内容生产新模式

    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广播行业的智能音频内容生产创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早在2017年,湖南广播电视台开始尝试建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听说,并尝试虚拟主播“嘻芮”和微软“小冰”广播运用,探索虚拟化、智能化创新路径,实现了与广播用户的实时互动;2020年,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智慧广播节目制播云平台”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智慧广电生产制播类案例。

    这些广播媒体的创新尝试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路径。未来广播媒体的智能音频内容生产,一是要尝试利用智能技术提高文字、视频和音频之间的快速转换,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要积极探索人机协同模式,推进“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生产内容(PGC)+机器生产内容(MGC)”的协同内容生产,发挥用户、专业媒体和机器生产的多方优势;三是要积极面向市场,充分考虑智能车载、智能家居体验、智慧城市服务的需求,利用新闻、音乐、交通等优势广播频率,为各领域生产细分化的音频内容;四是要尝试利用传统广播的品牌优势,探索高品质、独家授权的优质音频内容付费模式,使得智能化技术的投入与产出相匹配,推进媒体持续发展。

    (二)探索智慧广播生态建设新路径

    智慧广电发展,要求加快培育和建立智慧广电新生态,推动整体创新和优化升级。对于未来的广播行业而言,应该着力从系统内外的多重角度构建智慧化的广播生态系统。

    一是在组织内进行资源整合。纵观世界广播百年发展的历史,机构调整、合并曾出现多次。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电视台大多作为机构整体而存在,但广播的特色不能丢,要充分利用机构融合的政策红利,让广播在媒体深度融合中更加彰显声音优势。

    二是在组织外实现跨界融合。当前,媒体平台化、平臺媒体化是互联网形势下的发展特征。广播媒体与商业音频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跨界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广播媒体可以与优质商业平台合作,借力其流量优势、用户资源以及盈利模式开发新节目,将优质的音频内容资源推广到商业平台,实现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是打造自主可控的资源共享平台。媒体转型创新,要力求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摆脱商业技术平台的约束,以实现自身的壮大发展。“中国广播云平台”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生产聚合的重要平台,以云媒资、云采编、云发布三大功能为基础,实现了数据服务、媒体解决方案、内容分发等多样化功能,并集合了40余家地方广播电视机构作为广播联盟,实现了不同层级平台的连接,进一步推进了全国广播内容的有效聚合。对于未来的广播媒体而言,平台建设是当务之急。当然,囿于地区差异和自身条件,广播媒体在打造平台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是自身实力雄厚、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可以尝试自建平台;二是自身基础薄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可以尝试借力中央、省级平台,通过平台的搭建,起到聚合资源、优势互补的效果。

    四、结语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中国的广播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媒体融合在深入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在稳步发展,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广播媒体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传媒变革之中,探索数字化转型,谋求智慧化发展,开展生态化创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展现媒体机构的责任担当。

    注释

    ①总局印发《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http://www.nrta.gov.cn/art/2018/11/16/art_3592_42308.html.

    ②胡正荣、李荃:《打造智慧视听生态:广播转型的未来方向》,《中国广播》,2020年第9期,第7~10页。

    ③〔英〕尼古拉斯·盖恩(Nicholas Gane)、戴维·比尔(David Beer):《新媒介:关键概念》,刘君 、周竞男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第51~66页。

    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总编室:《智慧化趋势下广播发展路径探究——基于对湖南、贵州、福建、江苏等地广电媒体的调研》,《中国广播》,2018年第11期,第5~17页。

    (作者梁刚建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许可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