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运用研究

    李葳 郭海平

    

    【摘要】目的 研究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例,根据患者就诊时间进行分组护理,先就诊的40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后就诊的40例患者(观察组)配合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最终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同对照组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抢救总时间较短,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轻,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 将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可使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

    【关键词】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2..01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残疾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征,由于发病后脑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因此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是减少患者致残率及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1]。为此,本文将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运用效果在下文中给予了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组别: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中位年龄(62.0±2.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中位年龄(62.5±2.4)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经对比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①建立急救护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培训后上岗,确保小组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和岗位责任意识。并根据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往工作经验及护理中常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案;②接诊护理:接到患者急救电话时,要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派出急救车,同时要通过电话随时与家属联系,告知家属基本救治措施,最大限度控制病情发展。③现场急救护理:到达患者发病现场后,初步确定患者病症,迅速开展基础检查及救护措施,将患者身体平放,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患者口鼻腔内分泌物及有效吸氧处理,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同时给予针对性的输液治疗,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④转运护理:在转运过程中,要做好患者的固定处理,避免行驶过程中过度摇晃,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患者输液供氧。⑤到达医院:要为其开启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溶栓过程中护理人员拥有熟练的抢救技能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救治工作。

    1.3 观察标准

    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式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评定,42分为总分值,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则分数越高。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评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数为1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抢救用时及抢救成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运用(x±s)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n(%)描述计数资料、检验用x2,数据差异较大时为P<0.05。

    2 结 果

    2.1 对比组间患者抢救治疗效果

    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所用时间较短,最终抢救成功率较高,脑神经功能损伤较轻,最终护理满意度评分极高,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数据比较具备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及缺氧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发病后会对脑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导致患者救治后的致残率极高。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溶栓治疗,通过治疗减轻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但由于该病发生比较危急,且病程进展极快,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溶栓治疗,才能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2]。为此,本篇文章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了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配合,并取得了较好的急救护理效果。该护理是组建急救护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全面培训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以及岗位责任意识;通过风险评估制定出合理的急救护理方案,从而确保了急救护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由上可知,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添加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能够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徐 萍.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梗死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0):14-16.

    [2] 蔡少青,曾 艳,杨 露.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 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2):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