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注重经验实际

    和永梅

    多年以来,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注重了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原来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之外,加上“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众所周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片面追求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对数学活动本质的提升,导致学生数学经验的缺乏,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活动应从哪些方面注重经验实际研究呢?

    一、从感性到理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经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中要唤起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质疑问难,善于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推理”时,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有语文、数学和道德与法治三本书,由三个小朋友(小红、小丽、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信息进行梳理。弄清题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提出问题。学生纷纷发言:小丽拿什么书?小刚拿什么书?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接着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自己解决问题。指定学生汇报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注重以“为什么可以肯定小丽拿了道德与法治书?”“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中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使得思考过程变得清晰而有条理。通过学生已具有的生活感性经验,给学生提供了一個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提升到数学的理性经验,让他们自主、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二、从生活经验到数学经验

    许多教师不熟悉课标,甚至只知教材不知课标,在实际操作中,课标要求与课堂教学有一定落差。更可怕的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茫然地听教师在讲台上讲授,机械地接受教师教的数学知识,死记硬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来衡量学生的智力,在实行课程改革之后,这样的教学评价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还需要时间。特别是此次的怒江骨干教师“国培”跟岗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表现在经验的过程,表现在思考的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数学,并不意味着数学教学仅仅是让学生能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如果忽略了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那么学生尽管学得热烈、积极,却少了数学化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留空白,把生活经验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过程中:大树有多高?我问学生:如何量出校园里一棵大树的高度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可以利用影子的长度来推算大树的高度。(此时,学生已经将生活经验转化成了数学活动经验)。组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在4个不同的时间里分别测量了30厘米长的竹竿和10厘米长的钢笔的影子长度,并作记录。结果发现,9时45分和14时15分的影长是差不多的,中午的影长最短;影子的长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U”字形变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学生还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其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可见,只有结合操作活动多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性操作活动中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活动经验。

    三、知识经验到策略经验,发展学生创新性经验的积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除此之外,尊重学生提问、质疑也是创新型教师的特点,不怕学生“疑”,积极与孩子一同从课本上,从课外去寻找理论的证明,深入科学知识的本身,利用问题加深学习。鼓励“百家争鸣”,敢于用新观点、新结论来完善原有的学说。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创造新的教育方式,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应对各类教育情景,善于处理学生个性与教学活动的冲突,正确地处理突发事件。千篇一律的教学,一板一眼的课程,不仅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也阻碍了老师自身的提升,追求“新”、创造“新”才是教育的最终出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仅仅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具备创新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点燃孩子们心中梦想的火花。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内容的革新、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引导学生激活经验,促进学生提升经验,使经验的构筑与知识的习得溶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