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维旻 邱小群 杨裕 李妮

    [摘 要]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层次浅、职责不清晰、专业建设脱离企业生产实际、课程建设脱离岗位需求等问题,课题组开展了“行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资源整合和育人模式对接为主要抓手,重点落实激励机制、共享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做到专业教学融合、创新创业融合、技术服务融合、社会服务融合和管理融合,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相对接。课题组在提高教师认识水平、开拓发展思路、制度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和共建共享实训条件等六个方面促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学院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产教整合;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166-04

    一、背景及意义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发展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为职业院校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的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则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贯彻执行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制度层面。职业教育战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好以上两个重要文件的要求,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校企合作,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1]。随着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职业院校应抓住机遇,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2]。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所职业院校主动顺应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宏观性系统工程[3],也是一个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4],有利于校企之间解决好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行业企业生产需求侧在质量、水平和数量上不完全匹配的问题[5]。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目标是构建校企之间良性互动发展,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从具体举措上来说,有产业学院[6]、现代学徒制[7]、混合所有制[8]等实践形式。但客观上,产教融合在学校和企业对待教育与产业的价值理念、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往往出现刚开始意愿强烈,而在具体合作中校企双方期望值逐步降低的情况,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层次浅,学校脱离企业生产实际。产教融合在目标统一、组织协调、资源共建等层面上还有待于校企实现高效协同,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9]。为强化职业教育的行业性、地方性特征,开展“行校企”(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是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一种有益尝试。这一方面可以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引作用和校企沟通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和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才,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引领下,“行校企”三方搭建更加合理的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平台,对接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开展与岗位能力匹配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相适应,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才能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应用技术支持。

    二、“行校企”产教融合中行业、企业、学校的定位和职责

    “行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在统一的目标下,首先要明确三方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定位,以及各方的主要職责,这样才能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推进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实现行业指引、企业主导、学校主办的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两者没有主次之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行校企”三方的定位和主要职责。

    1.行业协会的定位和主要职责:行业协会处于辅助地位。其主要职责是专业建设指导、校企协调和教学质量监督。行业协会特别要发挥好行业协会的政校企合作桥梁作用,协调各方的诉求和利益,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行业协会要利用其影响力,指导校企开展有价值的人才需求预测、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行业协会要拓展校企合作内容与领域,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行业协会要指导学校和企业将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融入专业课程与办学条件建设中。

    2.企业的定位和主要职责:在产教融合中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明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将先进生产制造技术、优秀企业文化等融入学校课程教学;企业可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培训企业员工;企业可依托学校的科研、实验实训设备等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企业可通过联合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兼职教师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3.学校的定位和主要职责:在产教融合中处于主体地位。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思政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实训、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学校要做到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要密切和企业的合作,构建系统、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学校要建设思想政治水平和技术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开展科研工作,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活动,提高办学声誉。

    以上明确的定位和职责使“行校企”各方的目标追求、育人理念都有了求同存异的依据,有利于各主体约束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动,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资源投入与共享机制,找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切入点,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各专业与地方产业同向发展。

    三、“行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教融合的系统性、长效性、体系化,培养专业技能熟练、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品质的系统培养,在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协调下,以企业和学校为育人双主体,在明确各方职责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力求“课岗合一”,构建专业和产业相适应的“行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行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关键在于在“行校企”协同背景下,实现资源整合,以及企业和学校育人模式的对接。

    1.资源整合:面向企业岗位需求,把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各方人、财、物的流动,发挥各方人、财、物的价值,因而与之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工作,无论是涉及生产、产品、服务还是管理,都必然是各种资源的实时整合过程。

    2.育人模式对接:目前职业院校还普遍存在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产业需求标准的问题。学校要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所在区域产业链,建立和发展专业体系;以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专业升级改造,促进专业间交叉融合,建设高水平的专业群;提高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敏感性,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新专业设置和已有专业的评估工作,健全专业的预警、退出等机制。

    建立“行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融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教学融合:“行校企”发挥自身的力量与优势,根据行业企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共同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招生宣传活动、设计课程体系、制作课程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和实施课堂教学等。

    2.创新创业融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多方优势,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方向,进行专创融合,引入企业和社会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商业模式培训,提供资助创业资源等,三方合作探索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3.技术服务融合:学校加强应用研究和企业服务能力。依托行业协会的行业宏观分析能力、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及项目优势,结合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储备,联合申报各类纵向科技项目,承接企业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项目,提高教师在关键技术方面的专业水平,以及服务企业和回馈社会的意识。

    4.社会服务融合:为保障社会服务的实用性和实战性,行业协会和企业为学校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典型的项目案例、先进的技术支持、必要的企业培训讲师等,基于学校良好的教学实训平台,面向社会开展有价值的技术技能培训,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为促进社会服务的长效性,协会和企业可从培训中得到应有的收益。

    5.管理融合:“行校企”三方需组建常设的决策机构,并根据业务需要设置若干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包括三方领导、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学院骨干教师。工作小组组织架构明晰,保障产教融合工作的决策科学、执行到位。在三方共同磋商下,努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利益的一致性,特别要兼顾三方利益,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开展“行校企”产教融合过程中,涉及三方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为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和工作的有效性,须重点落实以下几项工作机制。

    1.激励机制:“行校企”从提升行业协会影响力、落实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三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联合推出包括荣誉、补贴、评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面向企业工作人员和学生,设立专门的激励方法,包括奖学金和工作津贴等,按学生成绩、工作业绩表现由企业和学院共同评定金额和荣誉等级,面向学校教师,设立专门的补贴制度。

    2.共享机制:为提高教学资源、研发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研发资源建设与区域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服务和经营管理等环节融为一体,促成“行校企”联结为合作共赢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和企业共建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企业项目案例为蓝本,共同制作课程资源,共同承担学生实训任务,开展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技术培训。共建共享过程中,还要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内涵。

    3.保障机制: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必然会出现意见不统一和利益冲突的情况。对此,除了要及时沟通解决外,还要通过细致的问题分析和经验總结,将问题处理的经验通过制度建设进行推广运用,包括“行校企”产教融合工作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在具体校企合作项目中,根据项目特点,还可以分项建立管理制度,如《产业学院》《订单班培养协议书》《学徒制培养实施方案》《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等,加强对联合项目的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价。建立“行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制度,确保校企合作中教师下企业实践、学生顶岗实践、专题研讨会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管理方面,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评定,约定企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比例等。

    四、“行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我院“行校企”办学体制机制建设项目“大湾区地方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共建生态圈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在多个专业开展了产业学院和现代学徒制试点。“行校企”合作成立了由珠海格力电器和学校的人工智能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组成的格力明珠产业学院,与珠海迈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方正线路板有限公司等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能力欠缺、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等难题。在“行校企”产教融合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教师产教融合认识水平:学院在两代会报告、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诸多纲领性文件中都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广大教师已基本接受专业建设中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是专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之路的观点。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教师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等的具体实践中,也逐步养成了通过“行校企”产教深度融合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的习惯。同时,各专业还主动向兄弟院校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培养产教融合意识,深化产教融合项目,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本地区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2.开拓产教融合发展思路: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专业发展方向引领和校企协调作用,指导学院对标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因而提出了“工科为主,文经两翼”的战略部署。通过“行校企”激励机制和共享机制,促进学校打破二级院系组织架构,组建校内跨专业的产业学院和科研组织,整合行业、企业各方资源,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充足岗位。在校内实训室展示格力电器先进的企业文化,宣传和提升“工匠精神”的感召力。为解决教学案例脱离企业实际的问题,搭建专创融合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带领,吸引优秀学生参与产品研发过程,围绕产品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提炼典型任务并转化为教学案例,以丰富课程内容。

    3.提供产教融合工作制度化保障: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对接,核心在于构建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努力目标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学院成立了“行校企三元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珠海市软件行业、制造行业等协会的指导下,各专业也成立了由行业协会、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促进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或秘书处,根据需要成立若干工作小组,比如校企联合招生小组、人才培养制订小组、课程开发小组、教学运行小组、学业测评小组等,实现全面招生宣传与人员选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撰写、教学实施与评估、学业和职业素养测评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行校企”三方已在操作细则、明确激励、资金扶持等配套政策等方面建立了比较有效的制度,努力做到毕业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

    4.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严格执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一方面,委托行业协会联系对口企业,为教师提供与专业技能实训相关度高的实践岗位,承担企业研发项目或学习现代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学校还制定了配套政策支持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调研、授课,为他们安排教学能力培训,提高课程教学能力。通过“行校企”协同,组建了一支素质过硬、技术能力优秀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构建“课岗合一”课程体系:为达到岗位需求及时反馈给专业教学的目的,校企协同进行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内容和岗位技能需要的对接,开发以企业研发和生产项目为蓝本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和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的方式,以及采用行业、企业和毕业生访谈的机会,调研相关专业的行业发展及对应工作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需求状况。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深入讨论,将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进行分解、分级,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入“1+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本地企业岗位需求进一步融合,开发针对与本地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6.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为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一致性的最大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为参考,同时把实训基地的功能延伸为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实训基地,实现企业员工与在校生都可以参与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功能。把实训教学项目与企业、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达成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建设目标。在实训室建设规划过程中,“行校企”合作各方会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专业定位、人才需求结构特点、基地建设经费等实际情况,进行实训基地功能的设计,并根据不同企业在生产制造和研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取舍。比如,电气自动化类产品生产企业和个人电子产品研发生产类的企业,虽然都有电子信息类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岗位,但在实训基地场地功能区划分、生产作业流程、质量检测等方面都会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因此需要在行业协会的协调指导下,对基地的功能进行取舍,保证一段时期内实训室的可用性,并尽可能提高利用率。此外,合作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是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重点考察的因素,如果合作企业的规模大、效益好、用人量大、投入多,就能为实训基地设备和设施的持续更新、扩张提供物质保障。

    五、总结

    “行校企”产教融合实现了职业院校按照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人才培养,不仅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发展质量,也促进了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或技术更新换代。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今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评价体系的建立要重点围绕学院人才培养进行,采用方向指导评价体系和具体操作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方法,以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要配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更新升级,适当引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这是实现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业硬实力的提升及教育口碑的提升的关键。三是开展社会服务。职业院校要顺应社会的需求,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开展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在内的社会服务,使学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依赖的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基地;主动服务区域内行业企业,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成立职业技能鉴定、岗位规范和质量标准研发等社会服务机构;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实训环境的开放运行机制,面向合作企业以及广大社会人员等提供技能训练资源共享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志敏. 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2] 陈锋. 抓住机遇,乘势前进,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8-22.

    [3] 季跃东.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1):114-118.

    [4] 程晓农,杨娟,袁志钟,等. 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63-65.

    [5] 温辉,彭建平.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产教融合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8(4):76-77.

    [6] 吴显嵘.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9):5-11.

    [7] 黄文伟. 现代学徒制视阈下我国产教融合制度设计研究[J]. 职教论坛, 2018(5):30-33.

    [8] 周小青,陈刚. 基于混合所有制的产教融合實训平台建设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8(17):40-43.

    [9] 李校望,李鹏. 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53-5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