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人第一次看上了电视节目

    一

    亲爱的读者,当你和你的爱人、孩子或同事,在一起欣赏电视荧屏上的故事之时,你一定不会忘记正在电视转播发射机前紧张工作的同志,也不会忘记为了这电视节目的播放,热战酷暑、冷斗严寒的人们。

    那年(1981年)5月,尕斯库勒电视转播台就要开始试播了,环境荒凉、文化生活贫乏的西部石油探区,第一次有了荧屏节目,花土沟的人们高兴极了。消息传到冷湖,人们嚷嚷开了:咱们什么时候也能看上电视?人们等急了啊!

    这时候,赛什腾电视转播台的工地上,只有几幢板房和帐篷。电视转播台台长、工程筹建组负责人刘展望,瞧着遍地都是盐巴块的工地,比谁都着急。

    请看看下面的几个数字:

    人员,筹建组只有助理机械工程师张明德、三级工郝玉岩,其他人员是以后陆续抽调来的。

    时间,已是5月中旬了,基地才刚刚破土,按盆地可施工时间计算,只有5个来月,而建筑面积却有近千平方米,还要安装复杂的设备。

    设备,在北京预定的电视发射机,要到12月才能出厂,其他附件还没有下落。

    设计方案才拿出一半,施工不合程序,不能全盘上马。

    再说,刘展望是在领导面前拍着胸脯说了硬话的。面对重重困难,刘展望在动员会上说:“咱们要为丰富冷湖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办件好事,而且只能赶前,不能推后。”

    筹建组的同志纷纷表态说:干吧!为了大家,为了精神文明的建设,苦一点累一点怕啥?

    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早办好事,成了筹建组全体同志的行动。

    二

    一份施工运行大表列出来了,搞设计的、跑材料的、抓施工的,一切都按这个运行大表进行。筹建组的同志心里都揣着一团火,脚下就像踏着风火轮,一切往前赶。

    在张明德家的桌子上,堆满了图纸。白天,他在施工现场,晚上又伏案工作。孩子跌伤住进了医院,爱人患病也住院了,可他一声不吭,整天在工地、医院、家里这三角形的轨道上奔跑,设计工作一天也没有停。结果累得阑尾发炎,也住院动了手术,却又把图纸拿到病房。

    三级工郝玉岩,负责配合设计处来的两名同志搞土建施工设计。他既不是专科学校毕业,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摆在他面前的工作,对他来说是多么难啊!可他不怕困难,边学边干。他请教搞设计的同志,甚至请教民工技术员,别人下班了,他还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

    在家的人流汗大干,跑外的同志更辛苦。

    在上海。一家生产主馈管的研究所里,魏为民他们在求援主馈管,主人爱理不理的,人家认得你冷湖电视转播台是红的绿的?

    “请抽烟吧。”郝玉岩拿出一包带把的牡丹烟来。“你看,我们那里边远偏僻,戈壁荒滩,几万人在那里,生活十分单调,请你们照顾照顾……”

    在北京。一家制造电视发射机的工厂,刘展望他们已等了十多天了,确切地说,已经干了十几天了。为了拿到第一台发射机,他们就和工人一起干。这家厂年生产十台电视发射机,冷湖的那台算是其中的一台。眼下已11月了,原定的要在12月中旬交货,可订的人太多,第一台厂长已经批给了鞍山市。要是第一台拿不到手,元旦试播就成了空话。死磨耍赖,硬缠加实干,守在厂里的几名同志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总算感动了厂长,把第一台给了冷湖。多么高兴啊!押车的同志連夜上车,点心都没买上一斤。

    三

    在工地上,施工正按运行大表进行,如果一天完不成,就得连夜干。6月19日,按运行大表,浇灌的基地基础要完工。人们汗水伴着灰土,将一车砂浆灌入地基。下午,突然下起雨来,为了保证质量,只好暂时停工,但当天的工程必须在当天完成。

    这天看守材料的青工星战海一夜未合眼。凌晨五点多钟,雨刚停,他立即去叫民工起来施工。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发现小星的眼睛偏斜了,到医院一检查,天哪,连续的劳累,使小星眼珠子斜了15度。

    在工地上,这样奋不顾身的人,何止一个小星!

    小楼一天天高了,人们一天天更忙了。

    43米高的天线架子竖起来了,但问题又来了,天线架子不够高,五号地区收不到,需要加高15米。在原来的井架上加高15米,基础能承受得了么?许多技术问题能解决得了么?筹建组的同志望着刘展望和副台长徐公河,他俩也一时无法决定。

    是啊,这不是凑合的事儿,不仅要高精度的设计,还需要严格的施工。但在一心为冷湖人办好事的人们面前,困难何所惧?

    张明德为了拿出设计图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夜里常常熬到两三点钟,仅用10天时间,就画出了100多张图纸。

    机修厂接到加工加高天线的任务,工人们连日连夜挥汗苦干。

    为了往前赶,刚分配来盆地不久的屈人愚回家结婚,婚后第三天,就急急地返回盆地。

    为了往前赶,工程师魏为民家在西部,爱人快生孩子了,又要往冷湖搬家,他托几位同学帮忙搬家,自己仍然围着天线转。

    为了往前赶,刘展望、张明德等同志已5年未休假,家里催着回去,可谁又能离得开呀?有段时间,民工头儿把民工抽走了,工地上施工进程慢了。这几个知识分子竟然学会了“请客”,每人掏六七元,请了民工头儿,工程又加快了。

    为了往前赶,安装工和焊工冒着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寒冷,安装天线架子。头一天,安装队的20多名同志被冻感冒了,但谁也没有离开工地。老焊工王守贵在50米的高空作业,让人用绳子把自己吊起来工作。

    为了往前赶,50多米的架子,徐公河、张明德等同志一天上下跑十几趟。刘展望眼睛熬红了,戴上墨镜,在架子上工作,局领导几次叫他休息,他假装没有听见。

    往前赶,往前赶,在八方支援下,天线架子加高了。

    四

    时间,1982年11月24日。

    尽管刮着七级大风,气温下降到零下28度,大吊车伸长了铁臂,将天线桅杆吊了起来,人们紧张了几个月的心,就要松一口气。可就在这个时候,吊臂突然一斜,只听得“咔察”一声,桅杆断了。

    在场的人连“哎哟”一声都未来得及喊,全都怔怔地待在那里。本来,大家心里火热热的,元旦可以试播了,可眼下…

    不,咱们不能在这个时候打退堂鼓。向北京求援。下午4点40分出的事故,晚上8点与北京联系,第二天就落实了桅杆。第三天一大早,桅杆装上69次特快列车,向大西北飞驰而来。这边,人已等在车站,列车一进柳园站,桅杆装上汽车又往玉门驶去。在玉门,工人们以最快的速度镀上锌,6个小时后,汽车又飞往冷湖……

    73.5米的天线,矗立在电视台的后院里,它的高度比陕西省电视天线架还高8米。天线上的小红灯亮了,赛什腾电视转播台提前4个月建成并试播了。

    1982年12月31日晚上,冷湖三区在欢度新年之际,鞭炮声中,所有的电视荧屏都亮了。坐在荧屏面前的男女老少喜笑颜开,冷湖人第一次看上了电视节目。

    作者简介:南文魁,生于1950年2月13日,青海湟源县人,1971年底到青海油田西部钻井大队当钻工,1978年调柴达木石油报社当记者,期间借调中国石油报社一年。1983年调入青海省政府办公厅,1986年擢升处长,旋调青海省委办公厅任处级秘书,1990年任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青海省外经贸厅副厅长,2003年至2010年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海省分会会长。青海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青海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有《青海放歌集》《乐育园诗草》,主编《西北民间艺术品典藏丛书》(含法器、刺绣、民间绘画、藏毯、佛像、唐卡[上、下册]、生活用品[上、下册]9册)、《青海历代书画艺术家辞典》《青海手工艺品志》《青海奇石玉石志》《青藏高原牦牛志》等书籍十余部。现居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