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意识”在学生心田 潜滋暗长的几个关键

    张丽超 谢旭霞

    

    公共意识(Public Consciousness),就是人類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它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基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现实诉求:公共意识的缺位

    如今的小学生自身优越感十足,他们有时会不分场合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有时会以我为中心;有时会肆无忌惮地搞破坏……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公共场所。

    (二)理论支持:公共意识理论的驱动

    众所周知,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到了小学低段,大多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大多占有欲强……如果一味放任,后果将不堪设想。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生活在现代公共生活里,他们必须为他们共有的生活买单,这就意味着要改变自己。首先就要从公共意识的建构开始。

    (三)政策号召:小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

    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得从社会参与、文化修养、自主发展三个层面去建构。其中社会参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是我们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公共意识建构的内容。我们应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抓手,从低段学生出发,多管齐下,逐步推进,真正让孩子拥有一定的公共意识。

    本调研报告以此为基点,对奉化区小学低段学生公共意识情况进行调研,以真正达到让小学低段学生具有一定公共意识的目标。

    二、调研方法

    此项研究在对国内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访谈和观察的方法进行信息收集。

    (一)问卷法

    笔者随机抽样奉化城区、乡镇、乡村不同区域的小学9所1--3年级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1800份,收到有效问卷1789份,有效回收率为99.39%。

    (二)访谈法

    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笔者随机抽取了9所1--3年级的相关《道德与法治》各1名,进行了抽样访谈。其中兼任班主任工作5名,校德育干部工作3名,校长工作1名。

    (三)观察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公共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我们通过对9所小学的一、二、三年级的品德课堂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听课,记录课堂实录28节,课后反思28篇。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查阅文献、填写问卷、课堂观察,我们对所调研的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从不同层面对奉化区小学低段学生公共意识现状进行呈现,加以整理剖析,以期凸显相应的问题。

    (一)查阅文献情况

    党和国家等上级相关文件、国内国外有关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小学1—3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我们的调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二年级整一册的核心目标更多地指向公共意识的培养,它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并愿意主动承担和遵守在这些领域生活的责任与规则。

    因此,小学低段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应借由《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措施,夯实教学,引导他们真正建构起公民公共意识。

    (二)调查问卷情况

    为了调研奉化区小学低段学生公共意识的现状,我们特意设计了调查问卷,向随机抽样的不同区域的9所学校的1-3年级1800个学生进行了问卷,图3是调查问卷的结果。

    从图3调查结果来看,小学低段学生的公共意识还不够。从上述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共生活的空间,这些孩子还是相对自私,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公共意识较为淡薄。

    (三)课堂观察情况

    本调研报告课堂观察对象是从问卷调查的9所学校中随机各选取了一位《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平均年龄在 35岁左右,平均任教时间为7年,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由于他们都是兼职教师,对于课程的解读与钻研,不可能课课到位,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所收到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

    我们的课堂观察以推门听课为主要形式,最常态的课堂,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调研中,总共听课28节,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呈现3种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居多,占56.4%,说教式教学占32.1%,体验式教学最少,占11.5%。课堂上,教师一般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看图说话式的课堂较为常见,公民意识只能存在于他们的脑子中,却不能化为行动。

    四、对策与建议

    (一)让法治课堂“生本化”

    接近孩子的生活,接地气的教育内容才是适合学生的。对于低段孩子来说,他们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更多的是实践体验、逐渐渗透、多方互动,这样完全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能将公民公共意识教育进行到底。

    1.巧借热点话题,与公共意识面对面

    热点指较受广大群众关注或欢迎的新闻、信息,低段孩子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抱着一种新奇的态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借热点话题,通过“听热点、查热点、给热点”来聚焦热点,点燃孩子们的兴致,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引导孩子学习、建构自己的公共意识,做孩子树立公共意识的引路人。

    2.创设生活情境,与公共意识肩并肩

    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走入他人的生活,走进他人的世界,就可以借由它,与公共意识肩并肩。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说的一点儿不错。作为一个旁观者,孩子可以看到另一番天地,感受另一种情怀,对于公共意识的认识会更深刻,建构、形成起来,会更顺畅。

    (二)、让师资队伍“专业化”

    构建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小学生公共意识教育的保卫军。首先,提高任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充电,提升公民意识教育的能力。第二,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让《道德与法治》 任职教师逐步固定,让专职成为一种可能,这样,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去研究,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