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棒”很重要

    张玉磊

    最近听了一位新老师上的《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其中有一环节是这样的:

    师:刚刚我们已经列出算式52÷2,那等于多少呢?嗯,请看大屏幕!这里有5捆和2根小棒,想一想,把这些小棒分一分,如何分?

    生:先分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老师电脑上演示)。

    师:那接下来呢?

    生:把剩下来的1捆打开和还有的2根合起來,也就是12根,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所以52÷2=26。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你们会分了吗?

    师:除了用小棒的方法分一分,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请同学们尝试一下。

    【诊断思考】

    这个分小棒的过程,是由电脑来呈现好,还是由每位小朋友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一遍好呢?

    直观是获得知识的首要环节,教学中有三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小朋友动手操作,属于实物直观,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动手,通过小棒分一分,可以把抽象的笔算过程转化为可以感知的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形成计算过程的表象,然后再按照直观过程形成笔算程序,建构算法。而电脑呈现则是模象直观,虽也能突出本质要素,却不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

    【课堂改进】

    师:刚刚我们已经列出算式52÷2,那等于多少呢?现在有请我们数学的亲密伙伴——小棒闪亮登场。先用小棒分一分,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操作过程:老师巡视。有的孩子正严肃地摆着自己的小棒,有的孩子眉毛紧锁,有的孩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有的孩子正得意洋洋地和同桌讨论着)

    师:谁能把你的答案先告诉我?

    生:52÷2=26。

    师:大家同意吗?

    师:对于答案大家都同意。那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我把这5捆拆开,一共52根,然后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6。

    (有些孩子笑了,有些孩子听得茫然,有些孩子睁大眼睛下巴都快掉了,似乎等待老师的宣判。)

    师:嗯,分得很好,确实可以这样分。

    (一个孩子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突然大声说:老师我有其他分法)

    师:好,那你来说说。

    生:先分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然后还剩1捆和2根,把这捆打开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所以52÷2=26。

    (说完旁边的孩子窃窃私语,我也是这样分的)

    生:和这位同学一样的举手。大部分同学都是这么分的。我们看一下大屏幕,再来回顾一下这种分法。

    讲完突然看见后面有一只小手,微微颤抖。

    师:你还有补充?

    生:老师,可不可以先分这两根,然后再分5捆。当发现还有1捆没有分完时,再拆再分。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可以,要说哪种好,自己在接下去学习的过程中再慢慢体会。

    师:除了用小棒的方法分一分,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请同学们尝试一下。

    小学阶段每个学段都安排了“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有数则有小棒,数是抽象的,小棒是形象的,符合孩子的思想特点由具体到形象,所以小棒是架起数学课堂的桥梁——孩子需要它,不要那么早把它扔掉了。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南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