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语文教学

    郭江虹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肆虐而来的疫情,一次不同的工作体验。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教育行业也悄然发生着变革。当在家上课的梦想成为现实,当足不出户居家办公的愿望成为常态,我们才感受到,改革虽是欣喜,也充满阵痛。

    2019年刚参加工作的我,满怀激情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很不幸,遭遇一场疫情洗礼,也很幸运,赶上了云课堂的浪潮。将近两个月的线上教学,有无措,有不适,但更多的还是满满的收获。

    语文,一门广而博的学科,时而思接千里,时而感时伤逝。也正因为其要求不同体验,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便存在很多问题:重知识抑或重体验?浅谈抑或深究……这些问题在网络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同之处在于网络教学为我们探究寻找解决之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此,我主要就近期所授课文谈谈网络教学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一、花样早读,有奖课堂

    名篇名句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方式,网络教学下学生深居家中,自律性差,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背诵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积极性是网课下语文早读的难点。在这里我分享我的几点小尝试。

    (一)平均分配,建立小组

    挑选几个成绩不错的孩子作为小组组长,并辅以副组长,建立早读小群。组长主要负责汇报早读任务完成情况,副组长配合组长抽查小组成员背诵情况。小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竞争性,更有利于早读任务的完成。

    (二)及时反馈,成果发布

    组长反馈的情况,教师及时登记入表,并下发通知。及时反馈学生情况,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背诵进度,另一方面见贤思齐,加快追赶脚步。

    (三)课堂发言,奖惩并用

    网络教学相较线下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能面对面教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便是最大问题。课堂之上我会以小组PK或个人PK的方式,对优秀小组和个人给予作业免交的奖励。不积极的小组和同学则以鼓励为主。

    (四)课后作业,简单易写

    网络教学下学生任务较重,课堂之上重思维,课下我则以轻松易完成的抄写为主。如延续至今的文言诗词抄写、一周积累,偶尔辅以习题检测,让学生真正做到吸收巩固。

    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都在探索着适合的方式,完美的教学,期待学生能有更好的成长。

    二、拓展知識面,多元感受文本

    对语文教学而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目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是提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最高要求。我们通常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重位,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缺失,如何在网络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此我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

    白居易的《琵琶行》,素来因其长而位居高中生最难背诵课文之列。如何将其吃透,讲清楚,讲深刻,决定着学生的背诵与理解程度。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充分挖掘文本背景

    我认为文本信息不仅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更应该详知作者一生、充分了解其所处时代,从作者身上寻找诗歌背后的人格魅力,从时代中感受作者的伟大之处。如白居易的创作很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深刻又不乏文采斐然,后期诗风更偏浅显易懂。而造成这种对自我前期的否定与决绝却是由于其被贬一事。可以说正是被贬,让他更接近劳苦大众,感其哀乐,更重要的是在民间他认识到了文学不应是狭隘的文字游戏,更应该下及于民,这是一种敢于与民间对话的胸怀,是白居易千年诗名的灵魂之处。

    这种胸怀恰恰又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中唐时期,唐朝兴盛之时已过,骨子里的大唐风气却无消解。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人生观,也就是基于此,白居易才会对一个年老色衰的歌伎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知人论世,是语文教学中常讲的话,却同样也是最难解释的话。网络教学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去了解阅读相关文本。

    (二)再现课文风貌,直观感受文本

    诗歌教学亦如文言文教授,我们通常的教学过程:文意疏通——名句赏析——情感分析——主题讲解。传统教学更重夯实基础,却也容易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如《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捻”“抹”“挑”皆为琵琶弹奏的四种指法,我们会这样解释,拢是这样?捻是这样……但到底是什么样的手法?学生并不理解。亦如“钿头银篦击节碎”一句又能解读出什么信息?我们不缺乏知识,缺少挖掘信息。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信息,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

    1.查找琵琶演奏视频,定点为学生讲解《琵琶行》中动作,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背后画面。

    2.翻阅文献,查看琵琶在唐朝乐界地位并佐以出土文物图片,使学生了解唐朝音乐史,原来唐朝弹琵琶是抱着弹的,更酷似今日吉他。

    3.播放出土或还原的唐之服饰、配饰、乐器视频及图片,让学生感受盛唐之风及大唐之乐。更能联想“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演奏画面,“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狂欢,以及背后隐隐的大唐气象衰竭与人生虚无感。

    总之,通过对文中信息的挖掘,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了更多“怎么样”,而不是“为什么”。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过疑惑,有过尴尬,但正如这场疫情攻坚战,我们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