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生存环境

    王凯 李娜娜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36-01

    摘要 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武术赖以生存的源源之水。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生存环境进行梳理与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生存环境主要集中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结构和国际条件等方面.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武术 生存环境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当然,中国武术文化也不例外。武术是中华民族在“人民少而禽兽众”的恶劣环境中与兽斗,在原始部落为争夺食物、领地、配偶等的打斗中不断总结技击和攻防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击术。后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洗礼,而形成为一种文化。但自鸦片战争,火器开始大量装备战场,武术与军事技术开始分道扬镳。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武术的技击功能迅速退化,娱乐、健身、自卫、教育的功能不断增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国武术的生存环境问题。文章以中国武术文化生存环境为主线,探讨中国武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当今趋势。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生存环境的剖析,以期找出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中国武术的更好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也有待更多的学者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生存环境进行研究。

    一、地理环境

    中国幅员辽阔,东临茫茫沧海,西被于无垠的流沙大漠,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北也戈壁一片,又筑有长城。大海、大漠、山峰、戈壁、长城为中国古代造就了一个半封闭的生存环境、隔绝机制。这就为中国形成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形成了天然屏障,也为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地理环境基础。中国雨热同季,提供了良好的农耕环境模式。纵观历史长河,中国武术的形成与中国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众多的武器是由农业生产工具发展演化而来;众多的武术流派是在农耕区形成发展;农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也为武术的连续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另外,中国地理环境多样性的特征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多样性。古代交通不便,又加上中国山河大川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为武术的家族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大致来说,北方地域多平原,有“北腿”之称,南方多丘陵水路,有“南拳”之称等。地理环境还为武术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例少林、武当、峨眉等。

    二、经济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武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剩余价值的出现形成了私有制社会,各部落为争夺食物、领地、配偶等开始人与人斗,部落与部落的战争,这直接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形成。宋明以来,中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大都市,为满足社会娱乐等多方面需求,社会上出现了以习武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同时出现了众多的瓦舍勾栏供武术等表演者使用,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专业化、职业化、商业化,也促进了武术的娱乐化、套路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的普遍改善,武术健身在武术的整个发展中占了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练武术,促进了武术的普及。

    三、国际条件

    古代中国认为“居天下之中者日中国,居天下之偏者日四夷”,故而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居天下之中,是天朝上国。武术得以发展的一大因素在于战争。中国自秦汉以来,与“四夷”战争时起,武术也正是在战争中不断总结技击攻防经验而逐渐发展的。赵武灵王指出,夷狄也拥有可以学习的长处,中原人应采纳“胡服骑射”;與北方匈奴的战争也促使冷兵器的演化使威力更大的刀得以取代剑在军事战争的地位;明代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也正是与倭寇的战争中使得刀型得以演变。魏晋未经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中国武术与北方少数民族武术的融合。佛教的传人是后来武术的重要理论思想。少林功夫便是佛教的直接产物,当然还有“少林功夫出天下”的融合过程,以至后来“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鸦片战争,中国沦为“东亚病夫”,国人在“强国强种”的呼吁下,武术再一次焕发生机,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深聚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责任担当。当今,武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正走向世界。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四、结语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集儒家、道家、释家、兵家、医家、阴阳家等优秀文化于一身。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不竭源泉与动力。关心中国武术的发展就必须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关心中国武术蓝衣生存的生存环境,使中国武术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