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谭秀玲

    摘 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相结合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散发出独树一帜的光彩。本文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价值意蕴,以期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2-076-04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

    (一)毛泽东的群众观的内容

    毛泽东的群众观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的群众观中主要明确了人民群众是革命和社会建设发展的主体力量,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给予了深刻地定位,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明确群众地位、做好群众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等等。毛泽东的群众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具有深刻地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确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有着深刻地认识,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就已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建党初期,共产党把发动群众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抗战,北伐战争动员各阶层群众,关心爱护群众,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赞扬,因此才能高歌猛进、畅通无阻。

    2.坚持做好群众工作。毛泽东认为,把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劳动智慧凝聚起来,才能形成磅礴的不可阻挡的力量,从而更好指挥各方工作,取得更大的胜利。他把发动群众看做开辟革命根据地的首要工作,强调部队要遵守“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处理好军民关系,保证好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来开展革命战争。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强调要把“党的方针变成群众的方针”。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系统科学的理论,这些理论将群众路线由基础理论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跃变,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不断地成熟完善。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了系统而又完整的阐述,这次会议也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进一步升华了群众路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一次重要升华。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中的理论为基础,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群众观,明确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丰富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涵,并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正确工作方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群众观

    1.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内容。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是党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用“三个有利于”作为人们衡量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他要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充分享有监督的权利等。

    2.江泽民群众观的理论内容。面对世纪之交社会的新形势与新变化,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群众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明确要求密切联系群众,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维护人民群众的重要利益。

    3.胡锦涛群众观的理论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胡锦涛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现实,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增强“三个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等。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观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丰富、完善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更为成熟。习近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党和人民的关系上升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位置,坚持人民主体观,切实依靠群众、树立人民至上观,真正尊重群众、强化人民生命红线观,真心爱护群众,以群众的意愿、评判以及人民的幸福作为人民观的主导,明确了群众在党和国家路线制定中、在政策方针的实施、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全部工作合格与否的根本标准,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工作实际更加凸显群众的价值,更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切工作的准则。习近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各方面工作,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党的群众路线,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下呈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党的建设与持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一)为我党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我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理论基础。

    首先,正确认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同时人民群众也是创造的源泉,是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伟大的历史实践中,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主体力量。列宁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护政权。”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贡献和社会地位,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的根本。“为什么人服务”是一个政党必须要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通过近百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我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的事业就会举步维艰。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并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

    (二)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明确了检验标准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决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这也是我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信赖的关键。习近平强调,要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纯洁性的试金石。首先,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我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检验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既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这既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我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的理念。其次,把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先进性首要原则,坚持用群众满不满意来评判党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把一切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谋福祉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我党一切工作的标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运用到实践中的体现,同时把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基石。

    (三)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只有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也只有实现伟大事业的发展才能把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同时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一方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发展和执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党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这是在发展中不断惠民造福人民的体现。另一方面,把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建立新中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目标是为谋取中华民族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仍然是不断谋求人民的幸福。可见,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人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总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百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而形成的。它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在新时代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代我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始终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到实处,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張可芬.邓小平的群众观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J].理论探讨,2005(2).

    [5] 杜鸿林.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发展[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5):29-36.

    [6] 谢美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演进及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18,279(2).

    [7] 刘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 孙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24-28.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