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付娟

    【教学设想】

    《项脊轩志》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一间小屋”项脊轩的兴废,串联起作者悲与喜“两种情感”,通过历久难忘的“诸多家常琐事”,表达对祖母、母亲、妻子“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作者对祖母、母亲、妻子、老妪“四个女人”深深的怀念,文章随事曲折,绘影绘声,形散神聚,自然动人。

    文言教学,常常“文”“言”不能兼顾,顾此失彼。在这篇文章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力求有所突破。课程开始环节,通过“课文导入”“课题解题”及“作者其人”部分,让学生对项脊轩及归有光其人有更多的了解,知人论世,也为后面带领学生品味细节,体会作者情感做好铺垫;课堂小测环节,通过随机作答、学生讲解、上台演板等多种方法交替检测,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落实文言教学当中的文言基础要点,让文言教学更务实;然后,围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线索赏析,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悲”“喜”交织,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检测落实、课堂诵读赏析,真正实现“文”“言”并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重要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散文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語言流畅的特点。

    3.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1.梳理归纳积累重要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并熟练翻译课文。

    2.赏析作者通过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尤其“喜”和“悲”的感情内涵。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文人多爱给自己的书斋起个雅号以寄托自己的志趣,如蒲松龄的“聊斋”、刘禹锡的“陋室”、闻一多先生的“何妨一下楼”,甚至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今天,我也要给大家介绍一所独特的小书斋——项脊轩。

    项脊轩,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项脊轩的命名也是寄托了志向的。曾有人以“归有光”作为谜面打一成语,请问谜底是什么?(衣锦还乡)

    可是归有光的一生并不像他的名字一样给他带来好运,相反,他一生命途多舛。

    二、作者其人

    我们将归有光的人生经历总结成一首对仗工整的小诗:

    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

    8岁丧母,自幼苦读,9岁能文;

    28岁丧妻,35岁中举,八试不第;

    迁居嘉定,收徒讲学,尊为先生;

    花甲及第,授县令职,颇不得志。

    66岁病故,一生悲苦。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姚鼐认为,他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也实现了祖辈和父辈的期望。

    三、课堂小测

    1.基础读音,通过朗读检查

    垣 爨 吠

    2.重要词语,当堂检测落实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摇爨:分灶。

    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活用作状语。

    凡再变矣 凡:总共。?摇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 而:你。

    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 若:你。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名词活用为状语。

    教师小结:

    文言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名词活用做动词;②名词活用做状语;③形容词活用做名词;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⑤动词活用做名词;⑥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本课主要涉及前两种)

    3.特殊句式,随机作答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状语后置

    鸡栖于厅 状语后置

    教师小结:

    补充特殊句式知识: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宾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4.句子翻译,上台演板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参考: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参考: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参考: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参考: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教师小结:

    文言翻译要注意: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②文言翻译六字诀:留、删、换、补、调、增。

    重要文言词汇梳理:

    顾

    1.回头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探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关心,照顾 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

    4.副词,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副词,而、不过 顾安所得酒乎

    去

    1.离开 比去,以手阖门

    2.除掉,去掉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距,距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4.前往,到……去(后)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四、内容赏析

    1.梳理文脉

    “志”是一种通过记述事物来抒发感情、感受的文体。那么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感情线索: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品味赏析

    (1)分享“喜”:项脊轩之喜,喜在哪里?(男女生合作朗读)

    思考:

    ①修葺前后的项脊轩各自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前:狭小、破漏、昏暗

    后:明亮、雅致、幽静

    修葺前: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摇——狭小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摇——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摇——昏暗

    修葺后: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摇——明亮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雅致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摇——幽静

    教师小结: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

    分析提示: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的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

    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②男女生合作朗读。(男生读修葺前,女生读修葺后)

    (2)感受“悲”:归有光之悲,悲在哪里?(全班齐读)

    ①情节归纳:试着将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概括为四字短语。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追忆祖母、怀念亡妻。

    ②细节描写分析: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2~5段写到了哪些往事?作者通过哪些细节加以表现?试着体会作者在此间流露的情感,结合课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分析提示:同樣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15岁来轩中读书,8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五、文章小结

    一间小屋——托物言志

    两种情感——悲与喜

    三世变迁——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

    四个女人——祖母、母亲、妻子、老妪

    诸多小事——历久难忘

    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小轩是回忆的承载物、感情的触发点。本文托物言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作者通联:湖北武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