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探析

    摘 ? ?要:体验式教学以“双主体” 理念为基础,以凸显生命关怀为目标。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有利于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最终强化课程教育目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运用;具体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70-04

    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播种者,必须关照学生的心灵,探索契合大学生价值认同需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但以往照本宣科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或看似热闹实则空洞的实践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成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因此,要让学生从心底认同,必须有真实的生命体验,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行感悟来实行从知到行的跨越。而以“双主体”理念为基础、凸显生命关怀为目标的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机械地吸收的,而是由主体主动、灵活建构的[1]。体验式教学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论基础之上。它是一种由教师创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参与,激发学生去思考,充分调动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理念上,提倡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促进个体发展。

    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第一,教学主体的双重性。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突出师生双边互动。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学生从课堂的接受者转变成课堂的参与者,通过师生共情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学方式的自主性。体验式教学倡导自主性学习,在安排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时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自我建构中收获知识和情感。第三,教学情景的真实性。体验式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紧扣社会时政热点来创建多样化的现实场景,这样才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心的价值认同。第四,师生情感的共鸣性。体验式教学是师生双方分享个体经验、共同体验新知的过程。不管是情感的倾诉还是观点的碰撞,都是教学相长的结果。师生间充满着相互理解、接纳、体谅和友爱的气息,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在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基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基础”课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当前,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00后”学生深受新媒体的影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削弱。“基础”课要真正实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必须打造成一门有知识、有活力、有情怀、有信仰的课程。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人文的温度;既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要引发学生的共情[2]。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体验式教学有利于解决“基础”课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

    知行不一是“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明白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理解法律素质的意义。但是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转化为行动的意识和实践。所以,对于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理性思维基本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基础”课在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契合时机地引导学生投入体验,对自我、他人和社会进行反思追问,才能形成深刻的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自觉转化为个体认识,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变。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生活场景亲历等活动获得感性的认知,这种认知可能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冲突,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自我反思。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扭转错误的思维和片面的想法,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内化为自我的认同。通过学习、感悟,自觉思考成长中的问题,主动构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并指导行为,实现知行的有效统一。

    (二)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近年来,各高校对“基础”课教学改革尤其是如何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但是,由于教学目标忽视情感价值,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等原因影响着“基础”课的实效性。因为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缺乏体验的“基础”课,即使花再大力气,也很难实现道德完善和生命成长的有效教学。

    “基础”课的实效性,不仅体现在把道德和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幸福感和尊严感,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收获知识、提升能力、触动灵魂。只有经过情感的渗透,知识才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融入到鲜活的生命中。所以,“基础”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囿于理论,更不能呆板说教、强硬灌输,而是应富有情感,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感染学生。运用体验式教学能把“基础”课较强的理论性、政治性转化为实践性、社会性。因为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困惑的问题,运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产生真情实感,并引发相关思考。让学生在享受学习快乐的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焕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得到鼓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都成为充满情感的生命体,教师富有激情地去教,学生富有情感地去学,在共同体验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基础”课不仅具有了感染力和亲和力,也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三)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基础”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既是道德活动的组织者、道德情感的激发者,又是道德规范的示范者、道德行为的指导者。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第一,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使学生有效融入课堂、参与到情景体验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生动真实,这就需要在情境设计和教学流程安排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的关系,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社会时事,积累大量现实案例。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掌控课堂节奏、引导情境的深入,无形之中提高了知识驾驭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第二,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师德素养。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基础”课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成为平易近人的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心灵交流。教师重视发挥自身人格魅力,以心灵去触动心灵,以情感去打动情感。在师生共同体验中形成尊重、信任和宽容的德性素养。

    第三,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上,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感受,从而产生千差万别的体验结果,要求教师采用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同时,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感悟即时产生的新问题,有可能会超过教师的预期,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适度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向辩证的思维方向思考,实现自我解答。在开放性、即时性、动态性的教学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并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在师生互动中形成积极的认知结论,最终强化课程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

    (一)設置教学情境——“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设置教学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首要步骤,也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教学情境设计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提升。

    首先,情境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遵循“三贴近”原则。“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真懂、真信、真做。所以,情境设置必须贴近学生主体、贴近生活本原、贴近社会现实[3]。一是立足学生的学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和可能存在的误区。二是立足生活本原。设计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设置熟悉的生活场景。三是立足社会现实。创设的情境应充分体现时代感和现实感,选取当前的社会热点或新闻事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多样化。教师应按预定教学目标,力求按生活本原创设真实形象、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理解知识、升华思想、感悟人生。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运用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场景表演中,让学生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获得新的情感和心灵反馈。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时,设计公德情景剧表演。学生4~5人为一组,以讲身边事、演身边人为内容,结合身边的文明或不文明现象,采用小品、相声、音乐剧等各种展示形式。让学生在选择题材、编写剧本、排练节目过程中感受文明与不文明的价值选择,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从而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运用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场景,作为学生体验的客体,探究人生真谛。在讲授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二节“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思考人生目标,认真规划人生,设计了“生命终极模拟体验”,即“假如你的生命还有三天,请写下最想做的五件事”。教师先在课堂上呈现一些因自然灾害或交通事故而失去生命的图片,通过视觉冲击让学生理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有生之年思考死亡是为了多一份掌控。然后,布置体验任务。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播放一些哀伤的音乐,使学生进入状态,认真思索生命的意义。尽量对模拟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天做到感同身受,对自己的生命过程有深刻反思。然后,在与大家分享自己所写的内容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

    运用社会实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课堂外获得真实感受,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最终确立正确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四节“向道德模范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寻找身边的最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课外去寻找身边的“最美人物”,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最美人物”的闪光点,然后制作视频或PPT,在课堂上展示,介绍“最美人物”的事迹。通过实践活动,大家找到了“最美宿管阿姨”“最美班长”“最美寝室长”等,从身边熟悉的可敬可亲的人群中感受道德之美,从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此外,还有运用讲故事创设情境、运用新媒体创设情境等。总之,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情境,增强情境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体验——“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这是“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之后,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4],张弛有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情境,必须合理地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在不断思考中提高思辨能力。设置的问题一定是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立足生活实际,与情境紧密相联,值得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时,给学生播放“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案”视频,看完视频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有网友评论“讲道理不如当泼妇”。结合案例思考:“今天我们还要讲道德吗?道德有何用?”采用分组方式开展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然后达成共识,由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纷纷表示,道德的短暂缺席并不等于道德功能的消失。“奔驰维权”的成功恰恰体现了道德的力量,它通过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鞭策商业者遵守商业道德,鞭策消费者遵守社会公德。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那位消费者,你怎么办?”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明白,靠撒泼求取社会舆论帮助不是成功的维权,守德守法才是文明社会公民的选择。通过两个问题的探讨,适时推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从认知层面理解了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在行为层面上掌握了正确的道德选择。

    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分组研讨。一般5~6人为一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当组长。由组长把握讨论方向,引导组员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每位学生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在交流合作中碰撞思维、分享经验、获得感悟,加深对思想的认识。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分解,使学生降低压力,增强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分组学习的特色,会对各组进行考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改变过去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

    (三)借助新媒体——“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载体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体验式教学已成为新的趋势。新媒体拥有高效、开放、共享等特点,丰富了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拓展了体验式教学的空间,创新了体验式教学的手段。“基础”课体验式教学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课程体验效果。

    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内容。新媒体平台中大量的信息,为“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最新案例,及时更新课堂教学资源。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收录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阅读或观看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看或所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增强了学生体验知识的效果。

    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空间。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可以实现线上体验与线下体验结合、现实体验与虚拟体验结合。教师在课前发布体验任务,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如在讲“积极的人生态度”时,课前推送北大学子王心仪的《感谢贫困》一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习王心仪怎么样的人生态度”,达到课前预设体验情境和导入课程的目的。课上,再通过平台讨论“当你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请学生发表观点。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体验情况。课后,教师对体验任务进行跟踪指导的同时,通过网络答疑,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难点或思想困惑。这样,学生可以在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体验,突破时空限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媒体技术创新了“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提供的图画、视频、音乐等创设体验情境,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刺激学生感官,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增进理解,激发兴趣。同时,“基础”课教师也可以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推送学生最关心或最困惑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创作内容生动、积极向上的微电影、微视频等,记录他们观察、思考、总结的过程。

    (四)师生有效互动——“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重点

    “基礎”课体验式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合作、有效互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主要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和科学的互动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多元化的互动方式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有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基础”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亲历情感体验。对于需要表达个人独特观点的任务,可以是学生独立的体验活动,比如谈“大学发展规划”等;对于共性的问题,如“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国”等,可以是分组讨论,通过观点的碰撞达成共识;对于某些辩题,如“结婚需不需要门当户对”等,可以组织全班进行辩论,使学生有更充分的体验。而且互动也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在网络平台上、社会实践中都能采用互动方式。不管采用哪种互动方式,教师都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体验效果和互动情况,鼓励和支持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保证人人参与,勇于表达观点。

    科学的互动评价是有效互动的保障,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反馈,把握每一个评价时机,调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表扬那些大胆的、敢于表达的学生,尤其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闪光点。还要注重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的综合考量,不仅要看学生的调查报告、体会心得、发言效果等,还要考查其在体验、互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认知反馈等。也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或小组成员互评等方式。总之,互动评价越科学,互动结果越惊喜,越有利于达到教学相长。

    在“基础”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亲历体验,在深刻反思和真诚感悟中塑造道德、提升修养。既呼应了学生需求,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目标。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第一,“基础”课的落脚点是把道德观念自觉地付诸实际行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循环复始的多轮体验,才能对体验结果有更深的领悟,从而内化信念,外化行为。第二,体验式教学不是十全十美的,还需要跟其他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而且,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体验式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有所选择[5]。

    参考文献:

    [1]侯聪玲.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

    [2]唐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几个关键点[N].广西日报,2017-04-06.

    [3]龙湖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N大学为例[D].江西:南昌大学,2015.

    [4]林红,黄妍妍.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5).

    [5]杨惠琪.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龚鹰(1973—),女,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新媒体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研究”(FX2018029);浙江省龚鹰思政名师工作室资助项目(111210605)